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31篇
农学   15篇
基础科学   18篇
  21篇
综合类   146篇
农作物   18篇
水产渔业   47篇
畜牧兽医   6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7 毫秒
281.
高寒沙区人工沙棘对风沙危害的生态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是高寒沙区典型的优良治沙物种,其风沙危害的抗逆性研究对沙棘生态适应性机理及高寒沙区生物治沙工作具有重大的探究与指导意义。[方法]对不同类型沙丘不同林龄的人工沙棘林进行了样方调查和风沙活动监测。[结果]沙棘群落特征与地表风蚀强度变化具有时空同步性。轻度风蚀与中轻度沙埋现象有助于沙棘的生长与群落的发展,固定与半固定沙丘人工沙棘的株高冠幅均为流动型沙丘沙棘的3~6倍;沙棘各生长指标与株下蚀积深度具有显著的二次函数拟合关系,8年生沙棘生长的最佳沙埋深度在30—40cm。2008—2016年,各沙丘沙棘群落特征与局地输沙率、粗糙度、蚀积深度等风沙活动特征分别表现出显著的指数递减、多函数递增和二次函数先增后加减的变化规律。[结论]高寒沙区沙棘对风沙危害的响应特征反映了沙棘良好的风沙适应能力,也指示沙棘造林技术需要注重立地条件选取、造林结构改进与多物种配置,保障沙棘的稳定生长势态与良好的生态修复效益。  相似文献   
282.
土壤持水特性是对土壤水分有效性的一种反映,不同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为了解东北地区主要旱田耕地土壤的持水特性,本研究通过定点采样方法,在不同地区选择了典型的黑土、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褐土5类旱田耕地土壤,通过压力膜法得出不同水柱压力下土壤水分实测值,并通过Van Genuchten和Garden模型进行模型拟合,相关性极显著,通过Van Genuchten绘制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从曲线看出,不同类型土壤持水特性存在差异,0~10 cm土层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差异大、曲线分散,草甸土、白浆土、碱土含水量在各压力下均处于较高水平,褐土最低,黑土居中; 10~20 cm土层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在低吸力阶段差异仍较大,高吸力阶段差异小,褐土含水量最低,草甸土、白浆土、碱土趋于一致,黑土居中; 20~30 cm土层差异减小,褐土、碱土、黑土趋于一致;通过Garden模型计算土壤比水容量,不同水吸力下,褐土比水容量最高,其次是黑土,草甸土、白浆土和碱土比水容量较低,说明褐土和黑土释水能力强;土壤饱和含水量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效持水库容与土壤大颗粒、土壤0. 02 mm的颗粒呈极显著负相关,与0. 02~2 mm的颗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草甸土、碱土、白浆土饱和持水库容高,但有效库容低,与褐土、黑土相反。因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要根据土壤的物质特性提出对应措施。  相似文献   
283.
为明确地方品种在马铃薯微营养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本研究以46份马铃薯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之间9种矿质元素(K、P、Na、Mg、Ca、Fe、Mn、Zn、Cu)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马铃薯各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KPMgCaFeNaZnMnCu,且各元素在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内均存在较广的遗传多样性。栽培品种的K、P、Zn平均含量显著高于地方品种,而Na含量显著低于地方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栽培品种和地方品种马铃薯中K含量与P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Zn含量、Mg含量与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聚类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用马铃薯可分为3类,每一类中既有栽培品种,又有地方品种,说明地方品种在马铃薯矿质元素微营养育种改良中的利用价值不大。本研究结果为地方品种在矿质元素微营养育种中的利用价值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84.
罗氏沼虾引进我国至今已有24年之久,其育苗、养殖和各种配套业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但是,近年来罗氏沼虾的苗种生产和成虾养殖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这种波动直接影响着整个罗氏沼虾产业的经济效益,。与此波动有关的因素有育苗技术、苗种生产能力、成虾养殖规...  相似文献   
285.
非洲猪瘟(ASF)于2018年传入我国后已流行了2年有余,我国非洲猪瘟病毒(ASFV)毒株未曾出现较大变异.最近,针对我国ASF疫情放缓以及感染猪出现的低死亡率现象,我们在ASFV生态学研究中,从主动监测的样品中分离到1株源自湖北某地的ASFV自然变异株.经基因组测序发现,其EP402R基因(CD2v)和上游相邻的EP...  相似文献   
286.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及物理危害,还包括营养、食品质量、标签及安全教育等问题。目前影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有兽药残留超标、非法使用禁用添加剂、环境因素造成的重金属含量超标及动物疫病的流行。如三鹿问题奶粉、苏丹红鸭蛋、双汇瘦肉精猪肉等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直接威胁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份健康和生命安全。为提高畜禽水产品的安全水平,促进畜牧业发展、保护人民身体健康,承德市自2006年就开始对  相似文献   
287.
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交配体制、交配行为、掘洞行为、护幼抚育行为等独特的生殖对策和行为特性展开研究。在克氏原螯虾主要繁殖季节进行野外自然采集成虾样本进行交配产卵等实验观察统计, 每批次采集成虾样本为30尾以上, 体质量在15~40 g结果表明: 1) 克氏原鳌虾生长快速且性成熟早, 当年个体经6~12个月即可达到性成熟。2) 该虾属秋冬季产卵类型, 但交配季节宽泛, 繁殖期长, 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均有交配现象。7月份(1龄、2, 体质量22.4 g±2.56 g)交配率为20%, 产卵率为0; 8月份(1龄、2, 体质量26.7 g±2.98 g)交配率为45%, 产卵率为5%; 9月份(1龄、2, 体质量29.3 g±3.11 g)交配率达到60%以上, 产卵率为10%; 10月份(1龄、2, 体质量30.9 g±3.39 g)交配率为75%以上, 产卵率为35%, 表明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交配季节主要集中在8-10, 产卵高峰期主要集中在10-12月。3) 交配体制属于繁殖行为学中的乱交制, 雌雄性比较为松散, 存在普遍的重复交配现象。4) 具有明显的穴居性, 掘洞行为是克氏原螯虾一个显著突出的生态习性, 繁殖季节掘洞强度显著增强, 掘洞目的主要为雌虾产卵孵幼, 其他季节的掘洞目的则是为躲避不良的生态环境, 冬春季则几乎没有掘洞行为, 即不同季节克氏原螯虾的掘洞有着不同的生态功能。克氏原螯虾繁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可为其开展人工繁殖和生产养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88.
湖北省"十五"以来审定棉花品种主要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评价了"十五"以来湖北省审定的39个棉花品种的产量、抗病性、纤维品质等性状.结果表明,审定品种的产量水平明显提高;抗枯萎病品种仅占20%,黄萎病抗性没有突破;纤维长度、比强度和马克隆值均有所改善;霜前花率、株高、单株成铃数、单铃重呈上升趋势,生育期呈下降趋势,衣分保持相对稳定;杂交棉单株成铃和单铃重优势明显,产量水平最高.  相似文献   
289.
为了开发一种猫用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重组猫疱疹病毒活载体疫苗,试验以猫疱疹病毒Ⅰ型(FHV-Ⅰ)为病毒载体,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将亲本病毒FHV-Z的gI和gE基因替换为SARS-CoV-2刺突蛋白(S蛋白)的受体结合域(RBD)和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蛋白)串联表达盒;利用Overlap PCR方法构建包含RBD-EGFP串联表达盒的重组质粒pUC19-RBD-EGFP,并用该重组质粒与FHV-Z基因组共同转染F81细胞,通过有限稀释法和绿色荧光病变灶筛选完成重组病毒rFHV-RBD的纯化;经PCR、测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重组病毒rFHV-RBD;用1×107.0TCID50/mL的重组病毒rFHV-RBD滴鼻免疫猫,利用ELISA方法监测免疫后第0,7,14,21天猫体内特异性抗RBD抗体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试验成功拯救了重组病毒rFHV-RBD,该重组病毒连续传代15代仍能检测到RBD-EGFP串联表达盒,遗传稳定性较好,重组病毒rFHV-RBD的生长特性与亲本病毒FHV-Z...  相似文献   
290.
作物叶片表面农药残留的便携式检测仪器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现有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只能检测水溶液体系中的农药残留和检测对象较为单一的问题,该研究以不同植物叶片啶虫脒农药残留为研究对象,探究了利用荧光强度检测叶片表面农药残留的可行性,设计了一款叶片表面农药残留的便携式检测仪器。首先,通过啶虫脒农药叶片表面喷洒试验,采集叶片的荧光光谱并进行特征分析,发现啶虫脒农药的最佳激发波长和最佳发射波长分别为355和500 nm,从而确定光源和光电信号接收源的特征波长分别为350和500 nm。然后,通过获取最佳光源照射角度以及光照距离,优化光路结构减少叶片表面杂散光的干扰。同时,设计相关检测电路(光源电路、信号调理电路、控制电路等)测出表征反射光强度的电压值,构建电压值与农药残留值之间的线性方程,设计便携式检测仪对农药残留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荧光强度与农药浓度在1~5 mg/L的范围内成正比;2)确定了检测仪器最佳光照角度为45°,光源和待测叶片之间的最佳垂直距离为3.46 cm;3)方程决定系数达到了0.875,均方根误差为0.405 mg/L。该研究所设计的便携式荧光光谱仪能够快速、准确、无损检测叶片表面农药残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