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28篇
  22篇
综合类   8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乌拉特中旗属于典型的荒漠半荒漠干旱地区。尽管这里生态环境恶劣,但在长期的生物自然进化和演替过程中,仍有不少植物种遵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规律保存下来,构成了独特的“荒漠绿色”自然资源景观。据统计,全旗境内生长的各种天然乔灌木森林资源面积139.62万亩,它们大部分分布在狼山、查石太山、阿尔其山和边境牧区一带。由于长期以来的牲畜超载和人为破坏,  相似文献   
72.
片麻岩新成土中氮素淋溶迁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室内土柱模拟的方法,研究片麻岩新成土中不同肥料、不同施氮量对氮素垂直运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硝态氮和铵态氮淋溶浓度增大,氮素淋失量增多。中等施氮量下施用有机无机混合肥可以减少氮素淋失。尿素、有机无机混合肥、氮磷复合肥中硝态氮淋失总量比值为671∶583∶629。尿素硝态氮淋失率平均为29.0%,氮磷复合肥硝态氮淋失率平均为27.8%,有机无机混合肥硝态氮淋失率平均为23.7%。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60cm处和90cm处硝态氮淋失量差异不显著,两处硝态氮淋失量比值为1∶1.03,铵态氮的淋失量增加显著,两处铵态氮淋失量比值为1∶2.4。在片麻岩新成土壤地区,土壤培肥应本着少量多次原则。  相似文献   
73.
片麻岩坡面花生不同生长时期水土及养分流失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花生不同生长时期片麻岩坡面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特征。结果表明:花生不同生长时期产流产沙量不同,总体流失量均呈现出0d20d40d60d,与对照(0d)相比,花生60d坡面产流量减少了38%,产沙量减少了47%;不同生长时期坡面养分流失量随生长天数的增加而减少,与对照(0d)相比,60d坡面氮磷钾养分流失量分别减少了75%,45%,70%,降雨过程中硝态氮流失量始终高于铵态氮流失量;不同生长时期坡面养分流失量表现为钾流失总量氮流失总量磷流失总量,养分流失总量与产沙量之间方程拟合系数均达0.98以上,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花生不同生长时期片麻岩坡面磷钾的流失主要以泥沙结合态为主,氮素流失为溶解态氮与泥沙态氮共存。  相似文献   
74.
河北小五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地区实施退耕还林,改变了当地居民"靠山吃山"粗放的经营模式,在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和对保护区的认识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该文根据保护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5.
高寒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海拉尔属高寒地区,耕地面积3.13万hm^2,马铃薯播种面积0.59万hm^2,土质为黑、栗钙土。马铃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单产水平却相对较低。主要是种薯质量差、品种选择不当、耕作水平低、投入不足、营养面积不足、施肥不合理、田间管理不当、收获储运技术不严格等原因。因此要实现马铃薯高产,栽培管理尤为重要。笔者从选种、选地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高寒地区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制具有较强透水性、保水性和较高强度的棉秆纤维轻量土,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支持。【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将棉秆纤维含量、EPS颗粒含量、水泥含量、砂含量4个因素作为棉秆纤维轻量土的影响因素,每个因素取5个水平,通过L_(25)(5~4)正交试验,研究棉秆纤维轻量土在不同配合条件下的强度特性、渗透特性和密度特性,并分析棉秆纤维、EPS颗粒、水泥和砂含量对棉秆纤维轻量土性能的影响。【结果】当棉秆纤维含量、水泥含量、砂含量和EPS颗粒含量分别为4,25,120和12 g/kg时,所得棉秆纤维轻量土满足地基承载力要求且透水性能最好,其抗压强度为114.59 kPa,渗透系数为6.84×10~(-5) cm/s。棉秆纤维含量、EPS颗粒含量、水泥含量、砂含量4个因素对棉秆纤维轻量土抗压强度影响的权重依次为5.94%,16.91%,68.33%和8.82%,对渗透系数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水泥含量EPS颗粒含量砂含量棉秆纤维含量,对密度影响的大小顺序为EPS颗粒含量砂含量水泥含量棉秆纤维含量。棉秆纤维轻量土无侧限抗压强度与EPS颗粒含量呈负相关,与水泥含量呈正相关;棉秆纤维轻量土密度与EPS颗粒含量和砂含量呈幂函数相关。增加20~40 g/kg的水泥含量可使棉秆纤维轻量土渗透系数下降10~1 000倍,添加4 g/kg的棉秆纤维含量使轻量土的饱和含水率较原状黄土增大2%~4%,即可有效提高轻量土的持水性能。【结论】将4 g/kg棉秆纤维含量、25g/kg水泥含量、120 g/kg砂含量和12 g/kg EPS颗粒含量混合,可以配制出适合海绵城市建设的棉秆纤维轻量土。  相似文献   
77.
龙芽楤木体细胞胚状体发生及成苗的调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龙芽楤木叶片、叶柄、嫩茎及根为试材,研究了2,4-D、6-BA、NAA、糖种类对胚性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诱导、芽分化和成苗的影响。以2,4-D1.0 mg/L,确定诱导胚性愈伤组织及胚状体的最适外植体为嫩茎,诱导的胚性愈伤组织及胚状体质量、数量均高于叶片、叶柄和根;经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结合对比试验,结果表明:6-BA是龙芽楤木芽分化及成苗的主要因素。以蔗糖30 g/L作碳源,芽分化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0.02 mg/L;成苗最适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0.04 mg/L,芽分化率和成苗率达88.02%和79.62%。  相似文献   
78.
不同种植模式和坡度对片麻岩山坡地氮素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室外人工模拟降雨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坡度(5°,15°,25°,35°)与不同欧李种植模式(1,2,3行)下对片麻岩山坡地土壤坡面氮素流失和产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产流时间随着坡度增大而提前,平均产流时间从种植模式3行到1行推迟了59.23%,2行到1行推迟了32.28%;不同种植模式下产流强度及波动幅度均为1行>2行>3行;(2)降雨过程中,不同种植模式下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表现为1行>2行>3行,不同坡度下,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为5°<15°<25°>35°,临界坡度为25°;(3)相同坡度,种植模式由2行到3行时硝态氮流失量减幅最大,5°,15°,25°,35°分别减少了16.78%,44.71%,41.33%,41.89%;(4)氮素流失过程中硝态氮流失量占比40.35%,铵态氮流失量占比10.13%,流失形式以硝态氮为主;(5)相同种植模式,2种氮素流失量和流失浓度与坡度存在二次函数关系,相同坡度,与种植模式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范围分别为0.531~0.999,0.102~0.999;(6)种植模式与硝态氮流失量和铵态氮流失量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是影响氮素流失的主要因子。在片麻岩山坡地,利用多行交错方式种植欧李可显著降低氮素流失。  相似文献   
79.
以生物量为指标,对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退化山场进行了生态恢复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试验区植被生物量(3.5t/hm^2)较该区域自然植被净第一性生产力6.75t/(hm^2·a)相差甚远,增长潜力巨大。经过治理,土层厚度增加,土壤颗粒组成由粗变细趋势明显,土壤有机质、氮磷钾总养分逐年增加,治理4a和治理7a的生物量分别为9.5t/hm^2和21.9t/hm^2,生态恢复向良性方向发展,说明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河北省太行山片麻岩退化山场可以达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相似文献   
80.
大U形渠道冻胀机理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渠道衬砌的冻胀破坏是温度、水分、土质和冻胀力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北方地区渠道的主要破坏形式。通过对大U形渠道的冻胀观测试验,对衬砌的气温、地温,渠基土的含水率、冻深以及衬砌的冻胀变形量等实验数据统计比较,分析了渠道衬砌的主要破坏时段和破坏部位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相应措施,为进一步完善渠道衬砌冻害机理的理论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