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41篇
水产渔业   10篇
畜牧兽医   18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扬州地区鸡病原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扬州市大型鸡场的大肠杆菌病情况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诊断,对病死鸡进行了病理剖检,分离出病原菌142株,经生化试验、血清学鉴定,确诊为病原性大肠杆菌的128株。对扬州市大肠杆菌病常见血清型的种类、比例、分布有所了解,同时通过相关的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为临床用药和免疫计划提供了可参考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2.
根据2013~2015年的田间调查以及不同药剂、不同方法、不同浸种时间进行种子处理试验示范结果,分析了近年来机插秧恶苗病重发原因与症状特点,并提出了控制对策。重发原因包括:病田留种普遍,种子带菌量大;秧田覆膜育秧,病菌侵染有利;常用药抗性高,浸种防病效果差。控制对策包括:选用无病田留种,减少种子带菌量;加强栽培管理,培育健壮植株;淘汰抗性咪鲜胺,推广应用高效药;提倡药剂交替使用,延缓病菌产生抗性。  相似文献   
23.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飞虱的抗(耐)性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4.
针对药用植物唐古特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m)野生植株花多果少、坐果率低的问题,以唐古特瑞香野生种群为试验对象,观察其开花物候、花器官形态变化、花粉活力、柱头可授性等特征,并结合花粉-胚珠比(P/O)、杂交指数(OCI)的测定,访花者行为观察,揭示其繁育系统类型及坐果率低的限制因素。结果表明:唐古特瑞香为两性花,顶生或腋生头状花序,花期5—6月,群体开花持续17~22 d,单花序花期8~11 d,单花花期7~9 d;雌蕊先于雄蕊成熟,单花待开时柱头可授性最强,盛开时花粉活力最强;P/O和OCI的判定以及访花者观察显示其以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多数需要如中华蜜蜂(Apis cerana)、三条熊蜂(Bombus trifasciatus)、灰熊蜂(Bombus grahami)等有效传粉者。柱头可授性与花粉活力的最强时期不遇,细长的花冠管需要有效传粉者授粉,盛花期散粉量不高,异交竞争力弱和自交亲和度低,以及有效访花昆虫的数量和种类少等因素可能是造成唐古特瑞香开花量大坐果率低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为今后规模化、优质化人工繁育唐古特瑞香及祖师麻药材产量提升提供理论依...  相似文献   
25.
根据江苏省抗性监测结果,研究几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及籽粒中真菌毒素积累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各药剂处理防效均较高,达78.19%~98.47%。其中,氰烯·戊唑醇、氰烯菌酯、戊唑·咪鲜胺病指防效最好,分别为98.47%、97.45%和96.82%;其次为烯肟·氟环唑单用、烯肟·氟环唑+咪鲜胺、烯肟·戊唑醇,为89.93%~94.61%;烯肟·戊唑醇+咪鲜胺、啶菌恶唑+咪鲜胺、啶菌恶唑防效偏低,为78.19%~87.46%。检出DON为主要毒素。防治后,48%氰烯·戊唑醇SC、25%氰烯菌酯SC、20%烯肟·戊唑醇SC对麦粒中DON毒素积累降低效果最好,分别达92.95%、89.36%、74.53%,其他药剂或处理为34.70%~67.32%。综合上述2个因素,推荐25%氰烯菌酯SC、48%氰烯·戊唑醇SC为小麦赤霉病防治的首选药剂品种,其次,推荐20%烯肟·戊唑醇SC、400 g/L戊唑·咪鲜胺SC。  相似文献   
26.
国内外海参自然资源、养殖状况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43,自引:6,他引:43  
海参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黏多糖,营养和药用价值极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海参的几种重要商业品种的苗种培育在日本、中国和印度等国家相继获得成功。近年来,海参消费需求的逐步扩大导致世界范围内海参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种群数量的急剧下降,海参的人工养殖随之兴起。目前,国内海参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养殖方式多种多样。然而养殖的过速发展和不规范运作也造成了如生态环境恶化、病害等诸多问题。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海参的自然资源、种群分布,以及目前海参主要养殖品种的苗种培育和增养殖技术要点,就海参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7.
养殖刺参暴发性疾病——“腐皮综合症”的初步研究与防治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刺参腐皮综合症”(俗称化皮病)是当前养殖刺参的最主要疾病,死亡率达90%以上.属急性死亡.越冬保苗期幼参和养成期海参均可被感染发病。较为详细地报道了该疾病的发病症状、流行情况、发病原因与防治方法。由不同地区的病参分离得到的2种优势菌株的人工回接感染试验证实了它们是该病的主要致病原.这2株细菌经鉴定分别隶属于弧菌属和假单胞菌属,表现出病原的区域性和多样性。解剖和病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霉菌和扁虫则属于继发性感染,对加剧海参死亡也起到协同作用。另外.本文还就海参养殖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8.
为探讨对散养生猪同时进行猪瘟和口蹄疫防疫的可行性,本试验采用口蹄疫常规剂量接种,同时用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猪瘟单苗和猪瘟猪丹毒二联苗)分别按照1、2、3倍剂量接种35~40日龄(阉割时进行)的仔猪;猪瘟疫苗和猪瘟-猪丹毒二联苗分别2倍剂量接种35~40时间日龄(阉割时进行),间隔1周进行口蹄疫疫苗常规剂量的免疫接种,共8组,免疫后不同时间采血,分离血清通过正向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猪瘟抗体。结果表明:对散养生猪同时进行猪瘟和口蹄疫双针防疫是可行的,且不同免疫剂量猪瘟疫苗在接种后产生的抗体水平略有不同,剂量大,则一定时间后抗体水平相对高些。在实际工作中,为避免疫苗本身质量、疫苗保管等因素导致防疫质量下降,建议采用2头份剂量规范实施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29.
对3个不同的蛹虫草菌株,进行菌落培养、液体菌种培养和子实体栽培试验,比较不同菌株菌丝生长状况、子实体产量和质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表明:菌株B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菌丝产量高,子实体产量高,且子实体粗长均匀,颜色桔黄,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作为生产用菌株。  相似文献   
30.
进行小麦田罔草化除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各处理对罔草的防效均达90%以上,综合考虑对罔草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生产上建议使用6.9%骠马水乳剂750 mL/hm2+3%世玛油悬浮剂150 mL/hm2+助剂450 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