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苏南水网地区表面流人工湿地示范工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南水网地区地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之一的长三角经济带,随着工农业的高速发展,村镇水污染问题日趋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太湖支流—永安河前桥表面流人工湿地示范工程将村镇污水的处理与河道生态修复结合起来,利用现场地形条件,将河道改造成生活污水处理点,采用“生物栅湿地净化沟+接触氧化池+表面流人工湿地+生态护岸” 组合工艺模式,对村镇污水进行处理,出水主要污染物CODCr、TN、TP、NH3-N等均低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B排放要求,运行费用约为0.119元/m3。本示范工程对于整个苏南地区仍至我国南方水网地区村镇生活污水治理具有一定的借鉴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42.
沼液净化沉淀污泥制备颗粒肥料及其缓释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猪场沼液净化沉淀污泥产生量大、氮磷含量较高、难以处置的问题,笔者以沼液净化沉淀污泥为原料,以聚乙烯醇和淀粉为助剂,制备了聚乙烯醇包膜肥、淀粉包膜肥、聚乙烯醇粘结肥、淀粉粘结肥等4种颗粒状缓释有机肥料,分别研究了水浸条件下4种颗粒状缓释肥的氮、磷缓释特性,从肥料基核、制备工艺及助剂、土壤环境3个方面解析了4种颗粒肥的氮、磷缓释机理。结果表明:聚乙烯醇粘结肥料保肥性最好,1 d的氮、磷溶出率最小分别可达2.5%和7.8%,淀粉粘结肥料保肥性较差,1 d的氮、磷溶出率最大分别可达5.6%和13.2%;模拟植物吸收28 d的氮、磷溶出率最大分别可达33.3%和40.4%。氮、磷养分释放指标均符合《缓控释肥料(HG/T 3931-2007)》评价标准要求。农作物生长特性对比分析表明,除淀粉粘结颗粒肥不适宜水稻田,聚乙烯醇粘结颗粒肥不适宜旱地农作物外,其余的均适宜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田、旱地、果园、茶园等农作物的增肥。本研究对于猪场沼液净化沉淀污泥的资源化利用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44.
通过连续20年的持续调查,查明了杉木分布中心带北缘的旌德杉木不同年龄林分生物量的变化动态及其与数量成熟的关系,提出杉木采伐年龄确定的主要依据和应考虑的有关因素。 相似文献
45.
为探究猪粪厌氧消化进程中雌激素的去除效能及其作用机制,对厌氧消化液中的4种雌激素(雌酮E1、雌二醇E2、雌三醇E3、炔雌醇EE2)进行阶段性检测,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三维荧光光谱结合荧光区域积分和16S rRNA基因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的手段对猪粪中红外官能团振动特征峰、溶解性有机物(DOM)和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温度为35℃、周期为30 d、固体浓度为6%的条件下,厌氧消化对4种雌激素的降解速率依次为E2>E3>E1>EE2,去除效率分别为28.62%、25.83%、19.14%、11.81%,降解规律均符合有机物一级动力学降解模型。在投加雌激素之后,猪粪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一定改变,但仍能进行正常的厌氧消化,并促使与雌激素相结合的腐植酸类溶解性有机物含量增加,同时其中还存在酰胺、羟基、羧基等雌激素吸附位点以及雌激素高效降解菌。研究推测沼液中雌激素的去除机制包含猪粪颗粒的吸附、溶解性有机物的吸附和雌激素降解菌属的高效代谢3个方面。 相似文献
46.
47.
采用"‘三清除’+植物生态修复+管道截污"工程方案对江苏省常州市某镇区域黑臭静脉支浜(5条河浜)治理工程进行设计。通过"三清除"工序清理河浜中的淤泥、垃圾和杂草,人工围堰存放、干化淤泥,并复垦于农作物栽种,实现了淤泥中的N、P营养物质再利用;采用耐湿树种、湿生灌木及草本植被构建的生态护坡系统生态拦截、削减入河污染物;采用挺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沉水植物构造出立体式植物生态修复模型,吸收水体中的N、P等污染物。工程运行1年的监测结果显示,5条河浜基本消除了黑臭现象,水体透明度较高,COD、氨氮、TP、高锰酸盐指数、DO、透明度等水质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的Ⅳ类标准。该生态修复方案是一种适宜于苏南地区村镇黑臭静脉河浜治理的好方法,实现了黑臭静脉河浜的水环境生态修复和生态自然演替,具有工程示范作用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8.
水网地区农村河浜生态拦截工程将河浜作为净化载体,采用河浜原位增氧-动态生态组合工艺(ODBP),既增进了河浜的消纳净化能力,减轻了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又改善了村镇水体的污染状况。采用该技术处理江苏常州武进区某农村生活污水和农业生态排水的示范工程表明,出水各项指标(氨氮、总氮、总磷、悬浮物、化学需氧量)均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这种生态法河浜治理模式不仅效果好、投资小、运行费用低,而且不占用土地,不需要专人进行管护,实现了村镇生活污水和农业面源污水的原位处理,具有一定的应用示范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49.
针对农田中残留大量农药的问题,文章从南京某废弃农药厂的土壤中筛选出了一株能降解2,4-二氯苯酚(2,4-DCP)的生物菌,将其与养猪场沼渣复配制成沼渣生物菌肥,对2,4-DCP农药污染土壤进行改良,利用发光菌法对改良前后土壤浸提液和土壤中种植的水稻、花生果实毒性进行检测、分析,对沼渣生物菌肥改良后2,4-DCP污染土壤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施加沼渣生物菌肥后土壤浸提液急性毒性明显降低,由原土的“剧毒”降低到“重毒”,污染土壤中种植的水稻与花生果实浸提液毒性级别为“无毒”。GC-MS污染物产物解析表明改良后的土壤中主要污染物为2,4-DCP,2,6-二硝基甲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其致癌风险分别为2.74×10^-8,1.5×10^-8,2.15×10^-10小于10^-6(即可接受水平),非致癌危害商值小于1,污染土壤的致癌和非致癌风险基本消除,说明沼渣生物菌肥能有效修复2,4-DCP农药污染土壤,恢复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壤急性毒性、致癌和非致癌风险。该研究实现了沼渣生物菌肥改良2,4-DCP污染土壤,为污染土壤生态系统重构提供了一种绿色、环保的新方法,实现了“以废治污”。 相似文献
50.
本文主要分析了贵州省安顺市紫云自治县林业生态建设的情况,指出了其中的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希冀能为促进紫云自治县的林业生态建设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