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牛白血病试验羊肿瘤组织进行各种染色观察表明,对细胞过氧化物酶、网状组织银染、苏丹黑B染色及碱性磷酸酶染色呈阴性反应,而对酯酶、酸性磷酸酶、糖元PAS反应、三磷酸腺苷酶、5′-核苷酸酶、浆细胞染色及表面免疫球蛋白等均为阳性。因此证实,肿瘤细胞起源于淋巴组织,且具有T、B淋巴细胞双重组化特性,这种特作表明,瘤细胞可能来源于淋巴组织中的D细胞。  相似文献   
52.
53.
26例马传贫(EIA)琼扩阳性马,按其病理过程和表现,12例为慢性活动型,14例为慢性静止型。前者是在慢性病理过程中兼有亚急性型的病变,即可见粘膜和浆膜有新、旧出血点混在,实质器官不同程度变性、坏死,全身结缔组织增生以及铁代谢障碍等,此外,淋巴器官亦见有不同程度的病损变化。后者出血性素质不如前者明显,且实质器官病变轻微,仅有轻度铁反应和细胞反应,但结缔组织增生严重,淋巴器官接近于正常。  相似文献   
54.
以羊种布氏杆菌M_5-90菌苗10亿活菌免疫17~18月龄公绵羊14只,另14只不经免疫供作对照。免疫后36天、对上述两组各12只羊攻击绵羊副睾种布氏杆菌(B.ovis)21亿或71亿活菌。攻击后40、50天,10只对照羊精液中有7例出现白细胞,而12只免疫羊精液中只有2例出现白细胞。精液中分离B.ovis的机率:对照组为3/10,免疫组为1/12。攻击后2个月,从脏器和淋巴结分离攻击菌,12只对照羊有7例分得B.ovis,12只免疫羊未分离出B.ovis,保护率为85.71%。据病理学观察,2只免疫后未经攻毒和2只健康对照公羊均未见任何病理性损伤;10只未经免疫遭攻毒的对照羊,9例发生不同程度的睾丸炎、附睾炎和精囊腺炎;经免疫后攻毒的羊,除2只经睾丸内攻毒的公羊有生殖嚣官炎性反应外。其余10只未见任何病理性损伤。免疫后攻毒或未攻毒的14只羊的淋巴器官均见有明显的免疫形态学反应。结果表明,M_5-90菌苗可抵抗B.ovis实验感染。  相似文献   
55.
本文报告了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抗体,对鸭胚成纤维细胞中的马立克氏病病毒抗原的定位观察,并对其结果进行了讨论。在光学显微镜下经酶标抗体染色,在接毒细胞的胞浆内、核内均可见呈颗粒—团块状或弥散性棕色着染病毒性抗原存在。在电镜下在经免疫酶抗体处理的标本上,在病毒粒子周围见有呈绒絮状的高电子密度的酶标抗体沉着物。  相似文献   
56.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双价细胞疫苗免疫接种鸡未出现任何病理性损伤,法氏囊内无病毒抗原存在,仅见免疫器官有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性反应。接苗后13天出现沉淀抗体。接苗后7~10天,外周淋巴器官中 T、B 细胞开始升高,17天,T、B 细胞均达到增殖高峰,耐受了强毒攻击,产生了强烈的免疫应答。强毒对照鸡法氏囊严重出血、坏死,且有大量的病毒性抗原,本试验为该疫苗在生产中使用的安全性及免疫效果提供了形态学依据,同时也对该病的免疫发生、免疫性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7.
以鸡传染性贫血病病毒MSB1-TK5803株接种SPF鸡后6~10天可见胸腺淋巴细胞轻度减少,胸腺成淋巴细胞肿胀,核不规则,核内有高电子密度的包涵体;接种后13~14天,胸腺淋巴细胞明显减少,坏死,核内包涵体呈环形;接种后16~18天,胸腺淋巴细胞几乎完全消失;接种后24~32天,可见淋巴细胞再生现象。  相似文献   
58.
59.
60.
穴位注射马传贫弱毒苗马22匹,分别在注苗后2、3、6个月用马传贫强毒攻击,3个月后迫杀。经病理学与免疫形态学联合检查表明,攻毒马有三种类型形态学改变:第Ⅰ种有较典型马传贫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数量减少,且变性、坏死;第Ⅱ种类型无马传贫规律性病理变化,免疫活性细胞活化,增殖,但肝内有铁反应;第Ⅲ种类型马无马传贫病理性损伤,免疫系统明显活化,增殖。据此查明2个月攻毒马1匹,出现第Ⅰ种类型形态学改变,3个月攻毒马80%以上呈现Ⅱ、Ⅲ类型反应,与疫苗皮下注苗6个月再攻毒效果相仿,表明穴位注苗具有缩短免疫发生时间的效果。但穴位注射6个月攻毒的马出现Ⅰ型,变化例数较多(33%),病理变化较明显,免疫反应有下降趋势,本文对这种异常现象进行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