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3篇
  2篇
综合类   60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26篇
园艺   1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9 毫秒
71.
马铃薯新品种——克新18号,是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马铃薯研究所经过多年的选育而推出的高产、高抗晚疫病的过硬品种。该品种适应性极强,种植范围广,一般亩产3000kg左右,高产可达5000kg以上,按近几年的平均价0.70元/kg计算,亩产值可达2100~3500,是调整种植业结构高产高效的理想经济作物。我们通过多点试验示范研究。现总结出了一整套简便易行的高产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72.
苹果梨是临河市近10多年来梨树栽培面积最大的品种,为了使其整形修剪技术趋于合理,确定适宜的修剪量,1995~1999年,我们就苹果梨……  相似文献   
73.
黑龙江省马铃薯黑胫病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胫病在马铃薯各产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植株发病率轻者2% ̄5%,严重可达40% ̄50%,在田间常造成缺苗断条和种薯腐烂。近几年该病在我省的危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使马铃薯的品质、产量和商品薯率大幅度降低。为了有效地预防该病,必须做到准确识别其症状、清楚发病规律、熟练掌握综合防治技术。1症状识别1.1发病症状黑胫病在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病,主要危害茎杆及块茎。(1)地上部受侵染时的症状当植株高15 ̄18cm时易被侵染,同时出现叶片褪绿黄花并上卷,植株节间缩短,生长势减弱。病株易从土中拔出,茎部变黑且常自动开裂并分泌有臭味的黏液,茎基…  相似文献   
74.
硼素对马铃薯淀粉合成和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克新13号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的硼砂溶液叶面喷施,通过测定块茎中淀粉、蔗糖和还原糖含量以及相关酶活性,研究喷施硼砂溶液对马铃薯淀粉合成和积累的作用.结果表明:适量硼砂(4~6 g·L-1)叶面喷施处理后,提高了马铃薯块茎蔗糖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促进马铃薯块茎中的蔗糖、还原糖的合成,块茎中淀粉合成和积累量增高,改善了块茎相关品质.  相似文献   
75.
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地区,气候冷凉,是中国著名的马铃薯产区,但同时也是晚疫病常年发生区,明确是否存在晚疫病菌A2交配型对当地的晚疫病防治方法和策略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晚疫病菌A1和A2标准菌株,采用对峙培养法,对采自黑龙江省的马铃薯晚疫病菌进行了2年的交配型测定,结果表明,所测定的来自全省8个县市的109个菌株均为A1交配型,未见A2交配型。  相似文献   
76.
黑龙江垦区马铃薯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西部垦区土质肥沃,气候冷凉,是黑龙江垦区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基地。该地区种植的马铃薯主要是为淀粉加工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为了提高种植者的经济效益及技术交流,总结了黑龙江西部垦区马铃薯大垄双行密植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包括选地整地、品种及种薯、双行播种技术、施肥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机械化收获。  相似文献   
77.
正种都博粉番茄2015年通过了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1.特征特性。该品种为无限生长型,植株长势强,叶色较深,叶片肥厚,始花节位在第8片叶左右。果实深粉色、圆形,单果重220克左右。果面光滑,果硬,耐储运,花蒂小,裂果率低,果色艳丽,商品性好。综合抗性强,抗叶霉病、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适合早春及秋延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78.
为研究中药组方加味麻杏石甘汤对人工感染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雏鸡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将240只15日龄雏鸡随机分为6组:健康对照组、IBV接种组、利巴韦林治疗组及加味麻杏石甘汤高、中、低剂量治疗组。IBV接种组及各治疗组雏鸡的接种病毒量为3×10-5.68EID50/0.3 mL,于攻毒后48 h进行治疗,剂量分别为0.01%利巴韦林和0.6%、0.4%、0.2%加味麻杏石甘汤。ELISA方法检测各组雏鸡血清中细胞因子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与白介素4(interleukin 4,IL-4)含量。结果显示:IBV接种组雏鸡血清中IL-4水平显著升高,IFN-γ水平显著降低;经过药物干预治疗以后,血清中IL-4水平降低,IFN-γ水平提高。各药物治疗组之间,中药高、中剂量组IFN-γ水平高于低剂量组和利巴韦林组,IL-4水平较之偏低。可见,加味麻杏石甘汤可使IBV感染雏鸡血清中IFN-γ含量上调,IL-4含量下调,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改善IBV感染导致的Th1/Th2失衡而起作用。  相似文献   
79.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固相萃取小柱对除草剂的净化效果,建立8种除草剂残留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方法]样品依次经15 mL正己烷和15 mL乙酸乙酯超声波萃取,再经中性氧化铝固相萃取小柱(1 g,6 mL)净化,用DB-35MS毛细管气相色谱柱分离质谱检测器检测。[结果]8种除草剂的质量浓度在5~500μg/L与相应的峰面积呈线性关系。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93%~112%。[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于海洋沉积物中8种除草剂的检测。  相似文献   
80.
1发病情况张家口市某特禽养殖场冀某,饲养鹧鸪500只,7日龄时个别表现精神不振,拉水样稀便,9日龄时出现明显症状,户主剖检变化不明显,认为是一般的白痢,立即用0·04%的痢特灵拌料,次日死亡54只,当日户主即送来化验。根据整个发病期的表现、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法氏囊病与大肠杆菌混合感染。2临床症状与剖检变化病鸪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不吃,羽毛蓬乱,两翅下垂,怕冷,有的颤抖,腹泻,身体软弱无力,呼吸困难,张口伸颈,最后衰竭死亡。剖检胸、腿肌肉线状出血或斑点状出血,个别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心包膜增厚,出现心包炎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