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6篇 |
免费 | 6篇 |
国内免费 | 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篇 |
农学 | 10篇 |
基础科学 | 8篇 |
2篇 | |
综合类 | 59篇 |
农作物 | 75篇 |
水产渔业 | 5篇 |
畜牧兽医 | 5篇 |
园艺 | 6篇 |
植物保护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4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3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13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6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4篇 |
2002年 | 1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武夷岩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武夷岩茶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包括品种、生态条件、栽培措施、采制技术等对品质的影响。研究表明:各品种主要内含物的含量不同;生态条件中的气候条件为茶树生长提供适度的光照和良好的水热条件,且气象综合指标与肉桂酚氨比关系显著,不同地块、地形地貌的茶叶品质差异较大;“武夷耕作法”对岩茶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品质的主要生化因子含量影响不同;不同的采摘时间、部位、不同工序及加工方式对品质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42.
43.
不同茶树种质间氟铝元素积累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一种富集F和Al元素的山茶科山茶属植物。以安溪和武夷山两个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的闽南茶树种质为材料,采摘其春季、夏季、秋季的一芽三叶鲜叶,分别测定F、Al元素含量,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的茶树种质对F、Al元素分别有着不同程度的富集,同一制度对F、Al元素的共同富集呈极显著相关关系。不同茶树种质间F和Al在不同季节、不同生境条件下均差异显著,低富集F、Al元素的种质也能保持相对稳定遗传的积累特性,在季节间亦存在一定的吸收规律。从中分别筛选出了高、中、低3种不同程度富集F的茶树品种分别为4、14、37个,富集Al的分别为4、22、29个,其中共同低富集吸收F、Al的品种如T13、T14、杏仁茶等。为后续的筛选鉴定低吸收F、Al茶树品种,为生产上种植采摘加工茶叶选择原料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4.
45.
【目的】通过GC-TOF-MS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茶叶做青工序对武夷肉桂茶树叶片代谢物的影响,探究做青对乌龙茶品质形成的作用机制,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摘武夷肉桂中开面3、4叶,经短时间晒青后,按照闽北乌龙茶的做青工艺制成做青组样品,将叶片自然摊放作为对照组(CK),采用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检测样品,运用多元统计分析OPLS-DA和单变量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差异代谢物,并进行代谢通路KEGG富集分析。【结果】与晒青叶相比,对照组及做青组样品中能够鉴定出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21个和14个,其含量主要呈现上调趋势;与对照组相比,做青组样品中显著上调和下调的差异代谢物分别为9个和3个;检测到的差异代谢物包括莽草酸、柠檬酸、L-苹果酸、棉子糖、麦芽糖等有机酸和糖类物质。【结论】做青工序显著刺激了三羧酸循环中部分中间产物以及莽草酸途径中莽草酸含量发生变化,这主要与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物质代谢有关;其中莽草酸含量在做青结束时显著降低,而苯丙氨酸含量有所提高,这可能与茶叶芳香族化合物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46.
以铁观音品种鲜叶为材料,按照闽南乌龙茶的加工工艺,对杀青叶采取不同成型技术处理,分析其理化品质及生产效能,研究成型方法对闽南乌龙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部分成型机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速包机、包揉机成型,先多次轻压,2次复火后包揉)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好;全程重压成型工艺(采用成型机重压数次,1次复火)处理下的茶叶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47.
农艺措施对茶叶农药残留成分降解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试验,确定了降解茶树及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六六六、滴滴涕)的残留的3项有效农艺措施,即(1)根部施用NH4HCO3与泥炭土混合堆沤的肥料或单独用NH4HCO3;(2)茶树修剪,其中以深修剪效果最好,其次为重修剪和轻修剪;(3)叶面喷施稀土元素,NaHCO3和腐殖酸钠等,三者的最适宜浓度分别为1.0g.L^-1,250mg.kg^-1和4.0.L^-1,根部施用NH4HCO3与泥炭土混合堆沤的肥料 相似文献
48.
近红外光谱及高光谱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光谱技术作为一种绿色、快速、高效、准确的无损检测技术,在茶叶及茶制品的理化检测、品质评价等方面显现出较大的应用潜力。综述了近红外光谱及高光谱技术在茶叶理化成分定量分析,茶叶种类、产地及品种的判别以及茶叶等级判别等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同时对该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9.
茶叶和茉莉花中八氯二丙醚的残留动态及降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八氯二丙醚(S421)在27种农药中的残留量及其在茉莉花和茶叶中的降解动态.结果表明:在喷施农药的部分茶叶中有检出S421;S421在茉莉花中的残留期较长,半衰期为3.78 d,而在茶叶中降解较快,半衰期为1.90 d;S421在绿茶加工过程中呈降解趋势,降解率达46.54%;用含有S421的茉莉花窨制扁针茶,窨花后S421残留量上升;烘干可促使S421降解,以140℃烘干0.5 h的烘箱烘干法与中火烘干4 min的微波烘干法降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0.
多元回归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衡量乌龙茶品种机械化采摘(简称机采)产量的因子为新梢生长量(通径系数P_y=1.2764)、发芽密度(P_y=0.9546)、新梢粗度(P_y=0.5998)和着叶数(P_y=-0.6087),其中前二者对产量的主效应和互作效应最大。机采产量与各因子之间的关系式为=-292.51+1.90x_1+29.78x_2-59.51x_3+1359.45x_4。质量因子为发芽整齐度。据此建立乌龙茶品种机采适应性评价模型,对梅占、黄旦、毛蟹3个乌龙茶品种的机采适应性作出评判。评判结果表明,梅占最适合机采,其次是毛蟹,第三为黄旦。这与实际情况相符。生产上及育种中可利用此模型选择或选育适合机采的乌龙茶品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