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10篇
水产渔业   1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1.
为从基因层面了解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纯度和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在14个微卫星位点的平均观察纯合度为0.425 6~0.508 9,平均期望纯合度为0.2482~0.258 7,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为1.597 1~1.682 5,群体内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1.138 2~1.285 0,个体间的平均遗传一致度为0.2767~0.3204。3个选育群体的平均Shannon信息指数均高于F0群体,但差异不显著(P0.05)。遗传一致度和期望纯合度在3个选育群体间的变化趋势一致,即:A群体C群体B群体。群体间Nei氏标准遗传距离(DS)为0.180 8~0.798 9,A群体与B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小(DS=0.180 8),F0群体与C群体间遗传距离最大(DS=0.798 9)。总体而言,C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F0群体遗传多样性水平最低。对于3个选育群体而言,A群体的遗传纯度最高,B群体的遗传纯度最低。研究结果为选育群体的进一步选育纯化及种质资源聚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团头鲂不同选育群体的育种潜力和用途,对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A、B、C)进行了双列杂交,对其产生的9个配套组合在二龄阶段体质量、体长和体高的配合力和遗传相关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1)3个选育群体均存在极显著的一般配合力(P0.01),选育群体A的一般配合力(GCA)最高,选育群体C次之,选育群体B则为负向一般配合力,表明选育群体A和C有进一步直接选育潜力。(2)3个选育群体相互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特殊配合力(P0.01),表明通过杂交可获得较好的利用效果。(3)体质量、体长和体高两两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表型相关和遗传相关(r0.899,P0.01),并存在极显著的加性和显性相关(r0.966,P0.01),有利于这些性状的共同选育。  相似文献   
13.
盐碱水和淡水养殖模式下尼罗罗非鱼肌肉品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盐碱水和淡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肌肉品质的差异,对不同养殖模式(淡水养殖和盐碱水养殖)下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营养成分以及感官特征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表明,盐碱水养殖尼罗罗非鱼肌肉总体感官评分高于淡水养殖。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粗蛋白含量为19.74%,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水分含量为74.83%,显著低于淡水养殖,其他基础营养成分差异不显著。盐碱水养殖和淡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的必需氨基酸与氨基酸总量比值分别为41.76%和41.5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分别为71.69%和70.99%,2种养殖模式下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氨基酸组成均符合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理想模式,属于优质蛋白质源。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61.66%,二十碳五烯酸和二十二碳六烯酸(EPA+DHA)的含量为5.77%,n-3/n-6的值为0.57,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鲜味氨基酸总量为194.43 mg/kg,甜味氨基酸总量为1 214.90 mg/kg,总游离氨基酸量为1 752.40 mg/kg,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和盐碱水养殖水样中异味物质(土臭素和二-甲基异茨醇)含量均显著低于淡水养殖组。综上,盐碱水养殖的尼罗罗非鱼肌肉的营养价值和感官特征明显优于淡水养殖。  相似文献   
14.
赵岩  李思发  唐首杰 《水产学报》2009,33(6):893-900
以团头鲂“浦江1号” 选育后期3个世代群体(F7、F8、F9)为试验对象、其选育奠基群体(1985年淤泥湖野生群体)后代、淤泥湖野生群体(2007年)、梁子湖野生群体(2007年)为对照材料,通过ISSR标记技术分析,并通过部分样本的细胞色素b基因测序的补充验证,了解选育所产生的遗传变异及野生群体遗传结构现状。主要结果:(1)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26个引物,扩增出清晰、可重复的条带共164条,多态性条带比例49.39%。细胞色素b基因在选育良种3个世代中只发现一种单倍型。(2)选育群体同选育奠基群体后代、野生群体间的遗传差异显著,如群体多态位点百分数,F9(28.05%)比选育奠基群体后代(40.24%)减少了30.29%,比淤泥湖野生群体(41.46%)减少了32.34%。选育群体同淤泥湖野生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0.935 0),距离最大(0.067 2),两两配对FST值最大(FST=0.305 72);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表明,选育群体同野生群体处于两个大分支,而在野生群体大支中,选育奠基群体后代与淤泥湖原种野生群体间配对FST值最小(FST=0.050 45)。(3)选育群体F7、F8、F9各世代间遗传分化虽弱(低GST 0.141 7值,高Nm 3.027 9值),但多态位点百分数、位点基因平均多样性、Nei氏基因多样性、群体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等遗传参数仍然都呈现随选育世代数的累进而降低的趋势。(4)ISSR比细胞色素b基因更适合近缘种的相关关系研究。(5)经过二十多年9代的选育,相对于野生群体,团头鲂“浦江1号”良种已产生了明显的遗传分化,性状已相当稳定,但离选育极限尚有一定距离,今后应在继续监测其遗传结构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选育潜力,同时要避免种质混杂、近交衰退及瓶颈效应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氨氮对鳜(Siniperca chuatsi)幼鱼的急性毒性效应,以体质量(7.92±0.80) g、体长(8.3±1.1) cm的鳜幼鱼为试验材料,采用常规急性毒性试验法,确定氨氮对鳜幼鱼的半致死浓度和安全浓度。结果表明,在水温(24.7±0.5)℃,pH为7.4±0.1,溶解氧(DO)为(5.9±0.3) mg/L的条件下,氨氮对鳜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45、19.24、13.35、9.23mg/L,安全浓度为0.923mg/L。非离子氨对鳜幼鱼的24、48、72、96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550、0.262、0.182、0.126mg/L,安全浓度为0.0126mg/L。非离子氨氮对鳜幼鱼的毒性与其浓度大小和作用时间呈正相关,鳜幼鱼对氨氮耐受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为从遗传多样性的角度了解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该研究以团头鲂"浦江1号"选育奠基群体(F_0)为对照组,采用14个多态性转录组微卫星标记评估了团头鲂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其遗传潜力。结果显示,3个选育群体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7.928 6~8.785 7,有效等位基因数(A_E)为4.409 4~4.878 4,观察杂合度(H_O)为0.491 1~0.574 4,期望杂合度(HE)为0.741 3~0.751 8,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91 2~0.705 2,近交系数(FIS)为0.229~0.352。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AE、HE)均高于F0群体,但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3个选育群体的有效群体大小(N_e)为11.0~29.3,在近期可能经历过遗传瓶颈。3个选育群体间D_A、D_(SW)遗传距离分别为0.175 4~0.358 8、0.804 7~1.054 4。该结果表明,3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高,遗传潜力较大,但因有效群体数量较少和瓶颈效应的影响,存在杂合度下降和近交衰退的风险,今后需采取科学措施来保护选育群体的遗传潜力。  相似文献   
17.
应用微卫星标记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萨罗罗非鱼(Sarotherodon melanotheron)♂杂交后代(F1、F2)的遗传分离情况进行了初步研究.在86对微卫星引物中,筛选出21对在尼罗罗非鱼和萨罗罗非鱼中存在差异等位基因的特异性引物,共检测出59个等位基因,包含32个尼罗罗非鱼和24个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F1观测杂合度(Ho=0.998)大于 F2(Ho=0.739), F2有效等位基因数(Ne=2.4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0.497)与 F1的(Ne=2.45、PIC=0.489)相似.F1中所有位点均表现为尼罗罗非鱼与萨罗罗非鱼杂合基因型.F2中位点等位基因分离情况各异,通过卡方检验,有18个位点符合孟德尔遗传(P>0.05),2个位点GM145、UNH003表现为偏离孟德尔遗传(P<0.05),1个位点GM276不分离.在18个孟德尔遗传位点中, F2中尼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8.3%,萨罗罗非鱼特异等位基因频率为47.7%;基因型出现F1型、尼罗罗非鱼型、萨罗罗非鱼型的比例分别为58.2%、19.9%、21.9%.结果表明, F2较好地继承了F1的遗传杂合性,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分离.  相似文献   
18.
驯养、选育条件下尼罗罗非鱼群体的选择压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养动物是研究长期人工选择对动物基因组产生选择效应机制的独特对象,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是一种受人工干预(驯养、选育)历史较短的优良养殖对象,可作为研究新近发生的人工干预对动物基因组产生影响的遗传机制的良好模型。本研究以1个尼罗罗非鱼埃及野生群体为对照组,以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和5个驯养群体为实验组,采用3种模型分析方法(岛屿模型、分级岛屿模型和贝叶斯似然法),在12个微卫星位点上进行F_(ST)-离群值点检测(F_(ST)-outlier test)。结果显示,在本研究所分析的12个微卫星位点中,4个"新吉富"罗非鱼选育系群体在2个微卫星位点(OMO043,OMO114)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2个企业自主选育群体在另外2个微卫星位点(OMO049,OMO100)受到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而5个驯养群体只在1个微卫星位点(OMO013)受到了显著的正向选择压力(P0.01)。由此可见,选育群体受到的正向选择位点数明显多于驯养群体,选育群体与驯养群体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各异,不同选育群体间受到正向选择的位点也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人工干预途径从不同的方向上对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9.
利用分子标记法、醋酸洋红压片法、组织切片技术等方法进行个体性别鉴定,比较了性成熟前期(0.5~4.0月龄)尼罗罗非鱼雌、雄鱼生长差异,并检测了2.5~4.0月龄雌、雄鱼血清睾酮(T)、雌二醇(E2)激素含量。结果发现,雌、雄鱼全长、体质量分别自3.0月龄、2.5月龄开始出现差异显著(P<0.05)。Logistic拟合全长、体质量生长方程为:Lt(♀)=16.443/(1+e(2.821-1.363*t)),Lt(♂)=18.248/(1+e(2.752-1.295*t));Wt(♀)=107.704/(1+e(5.157-1.464*t)),Wt(♂)=134.796/(1+e(5.080-1.417*t)),雌、雄鱼体质量生长拐点分别为3.523、3.585月龄,拐点体质量分别为52.352、67.398 g。雄鱼全长、体质量生长速度始终大于雌鱼,雄鱼快速增长期区间长度、体质量增加量大于雌鱼。2.5月龄之后,雌、雄鱼E2含量差异显著(P<0.05),3.0月龄之后,雌、雄鱼T含量差异显著(P<0.05),推测E2、T含量差异是引起尼罗罗非鱼雌雄性别生长差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评估团头鲂5个选育群体的配套系育种潜力,采用剪鳍标志和同池比较法对5个团头鲂选育群体(编号A~E)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2龄阶段生长性能比较。结果显示,5个选育群体2龄鱼试验末体质量为925.64~1123.86 g;5个选育群体的特定增重率为0.44~0.49%/d,绝对增重率为2.03~2.56 g/d,体质量变异系数为13.35%~22.01%,成活率为73.33%~93.00%。LSD多重比较分析表明,A群体、B群体、C群体在特定增重率、绝对增重率、体质量变异系数和成活率等方面的表现均显著(P0.05)优于D群体和E群体。本研究结果表明A群体、B群体和C群体具备用作配套系育种亲本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