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4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12篇
农学   33篇
基础科学   31篇
  32篇
综合类   118篇
农作物   2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14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91.
[目的]针对离散元仿真软件涉及的土壤参数进行测量及标定。[方法]基于Hertz-Mindlin with JKR黏结模型,通过直接测量法测量土壤的固体密度、弹性模量和泊松比,并用堆积角和滑动摩擦角来标定土壤接触参数。通过中心组合试验,采用Design-Expert 8.0.6软件,以土壤休止角、土壤与65Mn钢滑动摩擦角的仿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优化目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通过分析获得最优的离散元接触参数组合为土壤间恢复系数0.28、静摩擦系数0.49、滚动摩擦系数0.24、土壤表面能0.04 J/m2,土壤与65Mn钢间恢复系数0.59、静摩擦系数0.67、滚动摩擦系数0.13。在所测土壤参数及最优标定参数下,采用离散元仿真模拟探针入土行为,获得探针在8 mm/s的贯入速度下,贯入20、40、60、80和100mm处仿真试验和土槽试验探针阻力相对误差分别为8.59%、9.88%、9.72%、0.15%、6.98%,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结论]参数测量和标定方法准确可靠性,可为松软土壤的离散元仿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92.
利用丰乐—新世纪联合体黄淮南片3年67点次试验数据,对参试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濉1309比对照显著增产,产量离优度低于参试种平均值和对照,丰产性突出;在变异系数分析中,高稳系数高于参试种平均值和对照,表现出在高产前提下稳产性强;适应度高于参试种平均值近20个百分点,≥2%的增产点率超过80%,回归系数接近1,在皖豫苏陕分别统计,3年均增产且增产率超过4.5%;抗冻抗倒,适应性较广;三要素协调,产量与有效穗数、千粒重显著正相关,通径系数以直接作用为主,依次为千粒重>有效穗>每穗粒数。濉1309是适合黄淮南片进一步推广利用的突破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293.
探讨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为谷子抗倒伏和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试验于2020年在山西省定襄县、太谷区和泽州县进行,以张杂谷10号为试验材料,设置覆膜穴播(MX)、膜侧条播(MT)、裸地穴播(LX)和裸地条播(LT)4种种植方式,分析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茎秆第1和第2节间抗倒伏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张杂谷10号的株高和重心高度表现为覆膜处理高于裸地处理。在定襄和太谷试验地,MX处理的第1、第2节间倒伏指数和节间长度最高,MT处理的第1、第2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充实度、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不同种植方式下,张杂谷10号产量表现出相同的趋势,即MX>MT>LX>LT,但MX与MT处理差异不显著。在泽州试验地,覆膜处理的倒伏指数显著高于裸地处理;LT处理的节间机械强度、节间干密度和节间充实度高于其他处理;裸地处理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高于覆膜处理;裸地处理的产量高于覆膜处理,且LX与LT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所述,种植方式对不同地区张杂谷10号植株倒伏相关指标及产量形成有较大影响,在定襄县和太谷区适合张杂谷10号高产抗倒伏的种植方式是膜侧条播,在泽州县的最佳种植方式是裸地条播。  相似文献   
294.
探查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能够发现土地利用行为异常、实现粮食生产优化配置,但相关研究在时空过程解析上重格局轻过程、重模拟轻度量,定量分析仍显不足。本文基于多期土地利用序列数据等,从时序过程视角构建累积动态度模型,并采用时空栅格建模、空间点模式分析等方法,定量揭示1980年以来河南省沿黄粮食主产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特征,深化土地利用变化内在规律挖掘和多维表达研究。结果表明:1980—2020年,河南省沿黄的原阳县、封丘县等6县以耕地利用为主且面积占比均超过79%,城镇建设用地剧烈扩张而农村居民点面积增长平缓,城乡二元化发展显著,水域、林地受国家政策调控影响较大,面积波动变化。变化时序过程受距离线性要素(黄河和主干道路)远近的影响较大,但影响类型和范围存在差异。距离较近范围的累积变化类型Ⅰ、Ⅱ、Ⅲ均处于聚集状态,且随着缓冲区扩大,类型Ⅰ的聚集程度先增后减,类型Ⅱ、Ⅲ则持续减弱。变化时序过程的空间尺度性效应显著。累积变化强烈的地区受空间尺度影响较小,空间尺度1 km下各类型均处于离散状态,但随着空间尺度增加,聚集性逐渐提高,并至9 km处达到极值。土地利用累积动态度能较好揭示长时间序列土...  相似文献   
295.
为揭示小流域尺度土壤铅(Pb)含量的空间分异规律及影响机制,提高土壤污染修复与管控效率。该研究以蟒河小流域为研究区,采集121份土壤表层(0~20 cm)样品和15份环境辅助样品,利用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和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对土壤Pb空间分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结果表明:1)蟒河小流域土壤Pb含量的平均值为110.40 mg/kg,高于区域背景值,部分点位超过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存在污染风险;2)土壤Pb含量变异程度为强变异,且不同方向均存在较强的变异程度,南-北(0°)和东北-西南(45°)变异在空间变异中占主导作用,变异程度受成土母质、地形等结构性因素影响大。3)经验贝叶斯克里金空间插值显示土壤Pb含量整体由西南向东北带状逐步增加,局部特征明显,东北部山前平原和中部平原区域是土壤Pb污染风险监测的重点区;4)地质类型和土地利用对土壤Pb含量空间分布差异具有最强解释力,叠加距矿山距离和工业距离等因素后,其交叉作用影响程度显著增加,地质地形、大气等自然因素叠加工矿企业及农业生产等复杂环境下区域重金属污染综合研究是未来面临并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该研究可为南太行典型区复杂环境下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与修复治理提供精准支撑。  相似文献   
296.
为了了解鲜食玉米果穗生长特性,确定最佳采收期,夏播4个品种,于吐丝盛期标记同日吐丝果穗,每周取样2次,测穗长、果穗直径,称取果穗鲜重和百粒鲜重、干重。结果表明,吐丝后7 d果穗定长时果穗直径、鲜重和百粒鲜重、水量呈前期增大、后期减少态势,与吐丝后天数一元二次曲线相关,最大值分别出现在25~26 d、23~27 d和25~30 d、21~27 d。吐丝25 d、27 d前采收糯、甜玉米,煮熟籽粒松软可口。由此可知,糯玉米可于吐丝后18~25 d采收,甜玉米可推迟2 d采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