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农学   17篇
综合类   9篇
农作物   6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脉冲核磁共振仪在大豆含油量测定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脉冲核磁共振仪建立大豆含油量核磁共振法测定标准曲线,并进行408份大豆含油量的分析。脉冲核磁共振仪测定与国家标准索氏抽提法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r=0.9896,标准曲线为y=0.9632x 0.7937。与索氏抽提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安全、不损伤种子且不需烘干样品等优点。在大豆品种改良、收购及加工利用和进出口贸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2.
文章强调发展粮食生产,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而要提高效益,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优化品种结构,提高良种覆盖率;二、优化品类结构,实现粮食生产目标化和商品化;三、优化耕作制度,建立高效能转化的粮食生产系统;四、优化栽培技术,主攻单产增效益。  相似文献   
33.
用脉冲核磁共振仪建立大豆含油量核磁共振法测定标准曲线,并进行408 磁共振仪测定与国家标准索氏抽提法测定结果的相关系数r = 0. 9896,标准曲线 抽提法相比,具有简便快速、安全、不损伤种子且不需烘干样品等优点。在大豆品 口贸易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4.
采用离体叶片接种方法对2007-2010年收集的1 000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筛选,得到1份高抗材料SX6907。SX6907在接种后20d不产生侵染病斑;在高浓度锈菌接种时,产生少数红褐色RB(Red-brown)病斑,但无孢子堆破裂现象,无孢子产生;SX6907的接种表现与已知抗病品种主要表现为黄褐色TAN型感病病斑明显不同。组织学观察表明, SX6907在接种部位造成细胞坏死,侵染点无孢子形成,其抗性表现为抗锈菌侵染。SX6907是一个优异的抗锈病资源,可做亲本在抗锈病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35.
(一) 杂交水稻的研究成功和推广,是水稻生产上的一项重大突破。湖南从1976年开始大面积推广杂交稻,至1985年,10年来累计推广了1.59亿亩,与常规稻比较,每亩增产140斤,共增产稻谷222.6亿斤。特别是“六、五”期间,我们认真总结了“五、五”期间的经验,提出了“积极领导,总结经验,样板示范,稳步发展”的方针,使我省杂交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标志是: 1.面积不断扩大:1985年尽管遭受了严重自然灾害,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仍然达到了2042万亩,比1980年的1412万亩增加630万亩,增长45%。其中杂交晚稻1581万亩,比1980年…  相似文献   
36.
提高南方大豆生产的高产、质优、高效技术分析周新安,王国勋(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南方大豆栽培区包括淮河以南、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15个省(市、区),大部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域广阔,气温高,雨量充沛,自然条件优越。该区为一年多熟制耕作区,大豆作为从...  相似文献   
37.
大豆种质倒伏抗性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取30份南方春大豆种质为材料,以测定植株茎秆性状和根系性状建立4类不同构成因子的抗倒指数.分析表明,实际倒伏程度与抗倒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尤其与结荚期多因子抗倒指数[(根重×茎秆强度)/(株高×茎重×分枝数)×100]相关性最为密切.茎秆强度对抗倒指数的直接效应最大,而茎重则具有较大的负效应.以抗倒指数作为综合指标评价大豆种质根倒伏抗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38.
大豆锈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99年在中国的吉林首次报道了由豆薯层锈菌(Phakopsora pachyrhizi Syd)引起的大豆锈病。20世纪60年代大豆锈病成为热带、亚热带地区大豆生产中最严重的病害,进入本世纪后,大豆锈病成为世界性病害。对大豆锈病较为系统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目前对大豆锈病的病原菌分类、分布及其寄主、病原夏孢子生物学特性、病害流行、抗锈资源鉴定、抗锈遗传都有较为详细的研究,但对冬孢子的作用、生理小种的分化和鉴定、锈菌的交替寄主、锈病的初侵染源都还缺乏深入的研究,至今尚未发现对锈菌免疫的抗源,限制了锈病的防治和抗锈遗传育种的开展。  相似文献   
39.
高产、高蛋白夏大豆新品种中豆8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用多个优良亲本经复合杂交育成的中豆8号产量高,在南方夏大豆区试中居第一位。蛋白质及蛋白质与脂肪总量分别高达49.61%和66.72%,百粒重18g,粒近圆形,外观品质优商品性好,是一个集高产、优质、多抗、综合性状优于一体的夏大豆新品种,适宜长江流域中下游推广利用。  相似文献   
40.
利用大豆重组自交系中的一个多粒荚家系Q1001,构建了一个大豆BAC文库(bacterial artificial chromosome library)。该文库包含54 912个克隆,平均插入片段达125kb,相当于大豆单倍体基因组大小的6.12倍。随机挑选4个大于100kb的克隆进行稳定性继代实验,经100代后插入的DNA片段仍然稳定存在。该BAC文库的建成,为下一步开展大豆产量相关基因的克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