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12.
采用筛选的6个微卫星标记分析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以及普通黄颡鱼(♀)×瓦氏黄颡鱼(♂)杂种一代3个群体的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026 8个,观测杂合度为0.349 0,多态信息含量为0.508 0,均高于普通黄颡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008 2个,观测杂合度为0.109 4,多态信息含量为0.320 3);杂交黄颡鱼有效等位基因数(2.863 2个)、观测杂合度(0.338 5)、多态信息含量(0.501 2)高于母本普通黄颡鱼,低于且接近父本瓦氏黄颡鱼。杂交黄颡鱼与父本瓦氏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612 4)大于与母本普通黄颡鱼间的遗传距离(0.395 9),遗传表现上偏向普通黄颡鱼。筛选到1个标记可以准确识别鉴定该3个群体。研究结果可为黄颡鱼种质鉴定和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为评估商品规格杂交黄颡鱼的食用营养价值,对杂交黄颡鱼[Pelteobagrus fuividraco(♀)×P.vachelli(♂)]、雄性瓦氏黄颡鱼和黄颡鱼商品鱼的形体指数、出肉率和肌肉的营养组成、氨基酸含量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杂交黄颡鱼的肥满度与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杂交黄颡鱼的胴体率、含肉率和脏体比均与雄性瓦氏黄颡鱼及雄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水分含量最高,脂肪含量最低,而蛋白质和灰分含量与雌、雄黄颡鱼均无显著差异;雄性瓦氏黄颡鱼肌肉中水分、蛋白质和灰分的含量较低,脂肪含量最高;杂交黄颡鱼肌肉的氨基酸总量和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与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P0.05);杂交黄颡鱼肌肉脂肪中C22:6n3的比例和n3系列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与雌性黄颡鱼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高于雄性瓦氏黄颡鱼,均低于雄性黄颡鱼。试验表明,杂交黄颡鱼的体形和出肉率与雄性黄颡鱼一致,其肌肉为低脂蛋白食品,营养价值与黄颡鱼接近。 相似文献
14.
15.
湖州市是全国著名的三大池塘传统渔区之一,全市淡水养殖水面在30万亩左右,其中池塘近15万亩。传统的“桑基渔塘”因其生态循环效应成为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模式而世界闻名。但是以“桑基渔塘”为主要形式的传统鱼塘作为水产养殖的基础设施,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每况愈下,已经直接影响到水产养殖的经济效益,成为影响湖州渔业发展的障碍。 相似文献
16.
17.
18.
池塘内循环水养殖(IPRA)模式下的大口黑鲈与池塘养殖相比,其鱼肉品质有一定提升,但缺乏机制研究。采用iTRAQ技术对2种养殖模式下大口黑鲈鱼肉中蛋白质表达进行定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IPRA养殖与传统池塘养殖相比,共有差异蛋白152个,其中,上调蛋白数98个,下调蛋白数54个;筛选得鱼肉品质密切相关的28个目标差异蛋白,主要分成6类,分别为肌动蛋白细胞骨架调节(8个)、糖酵解(8个)、柠檬酸循环(5个)、氧化磷酸化(3个)、钙信号通路(3个)和热休克(1个),主要影响鱼肉的纤维组成、色泽、嫩度等方面。与传统池塘养殖模式相比,IPRA养殖的大口黑鲈肌肉中糖酵解、TCA循环、氧化磷酸化、钙离子结合及抗应激能力均有显著加强,表明IPRA养殖通过加强一定的运动,提高鱼体代谢,从而改善鱼肉营养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20.
由于淡水人工养殖河鱼屯基本无毒,加上近几年烹饪技术的提高,使消费者逐渐消除了食用河鱼屯的恐惧心理,历来有食用河鱼屯习惯的江、浙、沪一带,河鱼屯的消费市场迅速增长,暗纹东方鱼屯的淡水养殖面积也随之逐年递增。各地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使河鱼屯苗种的数量基本能够满足人工养殖的需要,但许多苗种生产单位的苗种规格只有1.0~1.5厘米,苗种规格偏小,影响了苗种培育成活率和生产单位的经济效益。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探索暗纹东方鱼屯鱼种培育新技术,2002年,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利用家鱼苗作为饵料鱼培育暗纹东方鱼屯鱼种的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