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农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0篇
水产渔业   2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21.
采用酚仿抽提法提取猪毛囊中的基因组DNA,并以此为模板进行猪骨形态发生蛋白7基因(BMP7)片段的扩增鉴定,优化建立一种快速、简单提取动物基因组DNA的方法。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结果表明,从猪毛囊中提取的基因组DNA纯度、质量浓度较高,能满足PCR扩增需要。提取DNA所用猪毛囊数量以10根为好。用毛囊提取动物基因组DNA简便、经济,能够在短期内获得群体基因组DNA,且不会对动物造成损伤。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亚东鲑幼鱼的补偿生长,采用循环水系统设备,将平均体质量(5.48±0.46)g的幼鱼放在长方形平列槽中,保持溶解氧6.5~8.5mg/L,水温14~16℃,通过饥饿0(对照组)、7、14、21d和28d处理,随后分别恢复投喂49、42、35、28d和21d,每个处理组100尾幼鱼,并设置3个平行。试验结果表明,饥饿7、14、21d组的平均体质量生长率和体长增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饥饿28d组出现负增长;肝体指数随着饥饿时间加长依次增大,但饥饿7、14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肥满度依次减小,饥饿7、14、21d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7、14d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摄食率和食物转化率14、21d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饥饿21、28d组(P0.05)。由此可知,亚东鲑幼鱼属于部分补偿生长和不能补偿生长两种补偿生长类型,可能是代谢滞后假说和食欲增强假说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3.
西藏黑斑原鮡胚胎发育观察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中国唯一的原鮡属鱼类,仅分布在中国境内的西藏雅鲁藏布江水系。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影响、外来鱼类入侵等原因,其野生种群数量持续下降,分布范围逐年缩小,目前处于极危状态。本研究中黑斑原鮡亲鱼捕自西藏日喀则市谢通门县、拉孜县、昂仁县、萨嘎县4个地区的雅鲁藏布江江段,采样地海拔分布范围介于3900~4500 m。2015年5月中旬至6月中旬,人工催产雌鱼79尾,自然排卵7尾,解剖雄鱼15尾进行授精,得到了黑斑原鮡受精卵约42208粒。受精卵为圆形的沉性卵,略显淡黄色,黏性较强。将受精卵平铺放在特制筛网上,置于微流水的平列槽内进行孵化。观察从受精卵至仔鱼孵化出膜的胚胎发育过程,统计有效积温。结果显示:黑斑原鮡胚胎发育时序符合硬骨鱼类胚胎发育的一般规律,分为8个阶段,即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神经胚、早期器官形成及孵出阶段。胚孔封闭前就形成了肌节和眼囊,进入早期器官形成阶段后依次出现了耳囊、心脏原基、消化道、耳石、眼睛体、胸鳍原基等,心脏搏动后红细胞也有出现。整个胚胎发育期间的平均温度约为13.8℃,有效积温为2963.2~3132.4 h.℃,孵化率约为70%。本研究还发现黑斑原鮡胚胎具有双层卵膜的特殊结构,该结构在成熟卵吸水膨胀后形成,进入神经胚期完全消失,分析推测这种结构可能与对环境的适应有关,外层卵膜在卵的传播和孵化过程中可以起到黏附固定和缓冲保护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黑斑原鮡胚胎发育的特点及规律,为黑斑原鮡资源恢复及科学保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4.
张驰  陈其新  李明  周建设  秦楠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560-5562
以鸭嘴兽BMP4基因组序列为模型,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分析哺乳动物BMP4基因A型启动子的结构特点。该研究分离出一段长112bp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核心启动子序列以及多个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和CpG岛结构,并且在BMP4核心启动子区域发现了2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的回文结构,为进一步研究该型启动子的转录调控功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以鸭嘴兽基因组为参照模型,也为今后研究其他哺乳动物进化上保留下来的基因提供更多新信息。  相似文献   
25.
骨形态发生蛋白4与哺乳动物卵泡发育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形态发生蛋白4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4,BMP-4)属于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成员(TGF-β),参与机体的细胞生长、分化、凋亡、迁移及细胞外基质形成等众多病理、生理活动的调控。BMP-4基因与哺乳动物的繁殖性能密切相关,尤其在卵泡的生长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是原始卵泡和卵母细胞生存的必需因子。作者就骨形态发生蛋白4的基因结构、受体种类、信号调控机制及该基因与哺乳动物卵泡发育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6.
27.
黑斑原鮡(Glyptosternum maculatum)是我国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江段特有鱼类, 为适应雅鲁藏布江急流、低温的水域环境条件, 进化出独特的组织器官——副肝。本研究采用组织学、生物化学以及转录组学的方法开展了黑斑原鮡主肝与副肝代谢差异调控机制的研究。结果表明, 黑斑原鮡主、副肝脏在结构组成、肝细胞线粒体数量及线粒体蛋白质组成上无显著差异。转录组学结果表明, 主、副肝脏共有差异表达基因 77 个。经 GO 功能注释, 筛选出羟甲基戊二酸单酰 CoA 合成酶(Hmgcl)、血栓素合成酶(Tbxas)、钙/钙调蛋白依赖性丝氨酸蛋白激酶(Cask)、甲酰甘氨酸生成酶(Sumf1)、蛋白质酪氨酸激酶(Jak1)以及甘油酸激酶(Glxk)等差异表达基因, 这些基因富集到氨基酸代谢、脂肪代谢等过程。KEGG 通路富集结果显示,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到丁酸盐代谢通路(butanoate metabolism)、 过氧化物酶体(peroxisome)、缬氨酸, 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valine, leucine and isoleucine degradation)、赖氨酸降解(lysine degradation)、色氨酸代谢(tryptophan metabolism)以及代谢途径(metabolic pathways)等信号通路。选出 4 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实时荧光定量 PCR (qRT-PCR)检测, 结果显示 qRT-PCR 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综上所述, 黑斑原鮡主、副肝脏存在氨基酸、脂肪酸及能量代谢差异, 其代谢差异可能与 Hmgcl、Ptk2b、Gba 和 Dnm1l 等基因在主、副肝脏中的差异性表达有关(P<0.05)。本研究筛选出调节黑斑原鮡代谢差异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 为揭示黑斑原鮡主、副肝脏代谢差异机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究5种中草药(大黄、五倍子、山苍子、黄芩、苦参)对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 Lloyd)鱼卵水霉防治效果.【方法】试验期每天用不同浓度的5种中药浸泡鱼卵35 min,设阴性对照组(空白对照)和阳性对照组(4 mg/L孔雀石绿),统计水霉致死率、其他因素致死率、孵化率和鱼苗畸形率.【结果】大黄、五倍子、山苍子、黄芩、苦参5种中药组水霉致死率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P0.05),孵化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1.5 g/L五倍子组,0.4、0.7 g/L大黄组,0.6、1.1、1.6 g/L山苍子组,0.6、0.9、1.2、1.5、1.8 g/L黄芩组,1.2、1.5、1.8 g/L苦参组鱼卵水霉致死率较低,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0.7 g/L五倍子组,0.1、0.4 g/L大黄组,0.1、0.6、1.1、1.6、2.1 g/L山苍子组,1.2、1.5、1.8 g/L黄芩组,0.6、0.9、1.2、1.5、1.8 g/L苦参组鱼卵孵化率均较高,与阳性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0.7、1.1、1.5、1.9、2.4 g/L五倍子组,0.1、0.4、0.7 g/L大黄组,0.6 g/L山苍子组,0.6、0.9 g/L黄芩组,0.9、1.2 g/L苦参组鱼苗畸形率均较低.5种中药均具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水霉效果,综合考虑鱼卵水霉致死率、孵化率和鱼苗畸形率,适宜浸泡浓度分别为五倍子0.7、1.1、1.5 g/L、大黄0.1、0.4 g/L,山苍子0.6 g/L,黄芩0.6、0.9、1.2、1.5 g/L,苦参0.9、1.2、1.5 g/L.【结论】在孔雀石绿被禁用的现实情况下,这5种中药可为异齿裂腹鱼鱼卵水霉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9.
30.
完全甜柿新品种‘鄂柿1 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鄂柿1 号’是在大别山区调查发现的甜柿新类型, 其果实较大, 种子较少, 可自然脱涩, 外观和食用品质优良, 较耐瘠薄, 是继‘罗田甜柿’后发现的极具商品价值、我国原产的完全甜柿新品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