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综合类   9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55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旨在探究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简称金葡菌)对小胶质细胞α干扰素(interferon α,IFN-α)生成的影响,本研究先用金葡菌感染BV2细胞,检测IFN-α的mRNA表达、分泌到细胞培养液上清的量以及TBK1/IRF3通路的激活情况,再分别用TBK1抑制剂BX-795和amlexanox、NF-κB抑制剂IMD-0354处理细胞,检测TBK1/IRF3的激活以及IFN-α水平。结果表明,BV2感染金葡菌后,IFN-α转录水平在3~12 h升高,6~12 h释放量增加,呈剂量依赖性,TBK1和IRF3的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未发生变化,但在1~12 h其磷酸化水平升高,表明金葡菌激活BV2细胞TBK1/IRF3通路,BX-795、amlexanox和IMD-0354处理细胞后,IRF3磷酸化水平降低,IFN-α生成减少,表明TBK1和NF-κB参与金葡菌促进BV2细胞生成IFN-α。综上所述,金葡菌感染BV2后促进IFN-α生成,且该过程依赖于TBK1和NF-κB,本结果为临床防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金葡菌提供了可能靶点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2.
研究新制剂三氮脒注射液在山羊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用三氮脒和三氮脒注射液给山羊单剂量(3.5mg·kg-1)肌内注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山羊体内三氮脒含量,3P97软件拟合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三氮脒和三氮脒注射液药动学参数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达峰浓度(Cmax)为(5.97±0.37)μg·mL-1和(7.63±0.41)μg·mL-1;达峰时间(Tmax)为(0.22±0.03)h和(0.40±0.10)h;吸收半衰期(t1/2ka)为(0.13±0.04)h和(0.04±0.01)h;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53.96±6.87)μg·mL-1*h和(77.43±6.71)μg·mL-1*h。三氮脒注射液与三氮脒相比,具有吸收缓慢、分布广、安全性好和作用时间长等特点,此结论为临床合理使用剂型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53.
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的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细菌对消毒剂和抗菌药物耐药性之间的相关性,本试验通过亚抑菌浓度苯扎溴铵和氯已定分别对大肠埃希菌质控菌ATCC25922进行体外诱导培养,测定诱导前后多种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的变化,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诱导前后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中融合蛋白AcrA调控基因acrA mRNA的表达量;结果显示,经苯扎溴铵和氯已定诱导后的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磺胺二甲嘧啶钠、土霉素、阿莫西林均产生了耐药性,且诱导后的菌株均存在acrA基因mRNA高水平表达,提示大肠埃希菌对消毒剂与抗菌药物之间的耐药性存在相关性,其机制可能是外排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与消毒剂的交叉耐药情况及交叉耐药机制。本试验以大肠埃希菌标准菌株(ATCC 25922)为质控菌,检测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土霉素和消毒剂苯扎溴铵、戊二醛对受试菌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进行耐药性检测,并筛选出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PCR扩增标准菌株和交叉耐药菌的qacE△1、acrA、acrB和tolC基因,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基因携带和扩增情况,并对acrA、acrB和tolC基因进行测序,以标准菌株的acrA、acrB和tolC基因为参照,比对交叉耐药菌相应基因突变情况。结果显示,从内江市分离的66株猪源大肠埃希菌对恩诺沙星和土霉素完全耐药,对苯扎溴铵耐药的有3株,而所有菌株均对戊二醛敏感,即对抗菌药和消毒剂均耐药的交叉耐药菌有3株,编号分别为5、6、7号。在检测的3株交叉耐药菌中,仅6号菌检出qacE△1基因;基因序列比对结果显示,与标准菌株相比,交叉耐药菌的acrA、acrB和tolC基因碱基和氨基酸均有突变发生,碱基突变率最高的是7号菌的tolC基因(2.10%),突变率最低的是7号菌的acrA基因(0.97%);氨基酸突变率最高的为7号菌的acrB基因(2.39%),突变率最低的是tolC基因,且3株菌突变率相同(均为0.22%);3个基因有部分碱基或氨基酸有一致突变。所检测的内江市猪源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药恩诺沙星和土霉素耐药性严重,已有对抗菌药和消毒剂交叉耐药的菌株,且其交叉耐药的机制与外排泵AcrAB-TolC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5.
随着药剂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类兽药新制剂不断被研究开发出来,如包被制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等.这些新剂型克服了常规剂型的很多缺点,充分体现了兽药新剂型的优势所在,也促进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文章从各类兽药新制剂的分类、作用特点、优缺点等方面的研究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56.
磺胺间甲氧嘧啶混悬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比较了磺胺间甲氧嘧啶(SMM)和SMM-Na两种混悬注射液与SMM-Na注射液在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征,旨在为SMM混悬注射液的开发和注册提供依据。将18头猪随机分成SMM混悬注射液、SMM-Na混悬注射液和SMM-Na注射液3个试验组,按100 mg/kg BW单次肌注给药。HPLC分析血浆中的药物浓度,用MCPKP程序计算动力学参数。3种制剂在猪体内的动力学过程都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SMM混悬注射液:t1/2α(2.86±0.85)h,t1/2β(45.57±8.06)h,AUC(712.04±108.20)mg.L-1.h,Cmax(12.16±0.52)mg/L;SMM-Na混悬注射液:t1/2α(7.90±1.21)h,t1/2β(24.87±12.92)h,AUC(1 489.78±164.63)mg.L-1.h,Cmax(97.86±10.24)mg/L;SMM-Na注射液:t1/2α(0.10±0.04)h,t1/2β(6.20±0.57)h,AUC(1080.83±93.78)mg.L-1.h,Cmax(84.30±4.26)mg/L。SMM混悬注射液虽然消除缓慢,但血药浓度低,有效血药浓度时间短,很难达到临床治疗的要求;SMM-Na混悬注射液血药浓度高,有效血药浓度时间长,是一种较理想的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57.
为评价盐酸小檗碱与氧氟沙星联用的体外抗菌作用,我们进行了该项试验。方法:将菌液稀释成0.5号麦氏标准管浊度,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细菌对小檗碱和氧氟沙星的MIC;按棋盘法设计测定小檗碱和氧氟沙星联合抗菌的FIC。结果:小檗碱和氧氟沙星联合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FIC为0.375-0.5,对大肠杆菌为0.75-1。这说明两药联用对革兰氏阳性菌为协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为相加作用。  相似文献   
58.
鸡粪中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HPLC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并验证了鸡粪中恩诺沙星及其主要代谢产物环丙沙星的HPLC检测方法。鸡粪匀浆后经氨-乙腈-水溶液提取、三氯乙酸溶液沉淀和酸化,样液经Strata-XC浓缩和净化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分析。方法的回收率CIP为90.5%,ENR为91.1%;批内变异系数CIP为5.5%,ENR为5.7%;批间变异系数CIP为7.4%,ENR为9.6%;CIP和ENR的最低检测限(LOD)<0.02mg/kg,最低定量限(LOQ)<0.10mg/kg。应用所建立的方法对鸡口服恩诺沙星溶液后鸡粪中的ENR和CIP的含量进行了检测。  相似文献   
59.
安徽省黄缘盒龟资源现状及驯养繁育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弄清安徽省黄缘盒龟资源现状及驯养繁殖情况,2011年8~10月对安徽省皖南山区的黟县、泾县、广德及大别山区霍山县、金寨县等12个县区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发现安徽本地黄缘盒龟共34只,其中皖南山区27只,大别山区7只,另外发现台湾黄缘盒龟8只;安徽省有16个黄缘盒龟驯养基地,共有亲本2194只,2011年繁殖幼龟2280只。分析认为:黄缘盒龟资源严重衰退,存在种质混杂风险。建议加强资源管理,建立皖南、大别山黄缘盒龟保护区,建立安徽原产地黄缘盒龟繁殖中心,防止因台湾黄缘盒龟进入造成种质混杂。  相似文献   
60.
随着病原菌耐药性特别是多重耐药性的日趋严峻,抗微生物药的疗效显著降低,给临床细菌性疾病的防控带来巨大挑战,如何控制耐药性的发展、提高药物疗效成为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近30年来,国内外一些研究者积极寻找一种有效的方法以逆转细菌耐药性,其中,中药逆转耐药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兼之中药具有取自天然、毒副作用小、无残留、应用安全的优势,这方面的研究具有很大的科研价值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