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12篇
水产渔业   11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通过干法授精获得乌原鲤受精卵,对其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结果显示,乌原鲤成熟卵子呈圆球形、亮黄色、具黏性,卵径1.68~1.98mm,吸水膨胀后卵径2.28~2.57mm。水温(20±1)℃时,受精卵至出膜时长为80.8h,积温1616.0℃·h。乌原鲤胚胎发育与其他鱼类胚胎发育过程相似,历经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形成至出膜6阶段,各发育阶段所需积温分别为44.4、136.0、127.0、130.2、55.0、1123.4℃·h。出膜阶段历时47.45h,初孵仔鱼自尾部破膜孵出,全长约6.10mm,体高1.60mm。温度对乌原鲤胚胎发育及出膜阶段影响明显,水温(20±1)℃比水温(15±1)℃胚胎仔鱼出膜时间更早、出膜更同步、出膜时段更集中。  相似文献   
22.
为研究西江流域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种群遗传多样性,以采自西江流域7个不同江段的227尾粗唇鮠为样品,采用PCR与DNA测序技术,获得7个江段粗唇鮠线粒体D-loop序列长度为666 bp,碱基T、C、A、G的平均含量为32.9%、23.3%、29.4%、14.4%,A+T(62.3%)明显高于C+G(37.7%)。7个江段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整个群体单倍型多样性指数为0.05224,核苷酸多样性指数为0.00011,其中,均以西江群体最高,分别为0.19951、0.00052,都柳江、柳江、郁江和左江群体最低,均为0.00000,整体呈现下游高于上游,南方高于北方的现象。NJ系统树表明本次调查的粗唇鮠群体拥有6种单倍型。群体间表现出很小的遗传分化,Fst为-0.01062~0.01977。AMOVA分析结果显示,变异几乎全部来自种群内部,其中不同江段群体间的变异占0.13%,群体内部占99.87%。动态历史分析结果表明,西江流域广西段粗唇鮠的有效种群可能是在距今0.75~1.25 Ma前由单一、少数种群所产生,西江流域粗唇鮠种群遗传多样性较低。  相似文献   
23.
通过对岩滩水域的水质、浮游生物、鱼类资源、鱼类物种多样性分析,评估岩滩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现状。调查共记录渔民半年全部渔获物52 365尾、1 410.2 kg,超过98%渔获物是小型鱼类。岩滩水域的ShannonWeiner指数为0.162,Wilhm改进指数为1.814,DG-F指数为0.083,鱼类多样性指数远低于其他水域。浮游植物单位平均数量为101.34万ind./L,单位平均生物量为1.115 1 mg/L;浮游动物单位平均数量为459.6 ind./L,单位平均生物量为0.642 2 mg/L。评估结果显示:岩滩水域的水质及浮游生物指标基本正常,但鱼类资源枯竭,鱼类资源构成不合理,鱼类物种多样性极低。从生物操控角度,应从恢复水生生物正常构成入手修复库区渔业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24.
基于鱼类传统形态学和现代框架特征以及鱼类繁殖性能分析方法,研究乌原鲤(Procypris merus Lin)的表型结构及繁殖能力特征。结果表明,乌原鲤侧线鳞41~45、侧线上鳞7~9、侧线下鳞5~7、背鳍鳍条15~18、背鳍鳍棘ⅳ、胸鳍鳍条17~20、胸鳍鳍棘ⅰ、腹鳍鳍条9、腹鳍鳍棘ⅰ~ⅱ、臀鳍鳍条5~7、臀鳍鳍棘ⅲ、围尾柄鳞16~18、背鳍前鳞14~18;体长是体高的2.6~3.2倍、头长的3.6~4.2倍、尾柄长的5.3~6.0倍、尾柄高的7.1~7.9倍,头长是吻长的2.1~3.2倍、眼径的3.0~4.7倍、眼间距的1.9~3.0倍、尾柄长的1.3~1.9倍、尾柄高的1.7~2.1倍,尾柄长是尾柄高的1.1~1.4倍;5~8龄乌原鲤的绝对繁殖力平均为49 774粒卵,绝对繁殖力和卵巢质量有随着体质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性腺成熟系数18.5、体长相对繁殖力139.9粒/mm、体质量相对繁殖力43.9粒/g、净体质量相对繁殖力53.4粒/g,均随着其体质量和体长增大而降低。乌原鲤繁殖力较低,为每年一次性产卵鱼类,人工繁殖应遵循乌原鲤的繁殖习性,充分利用其繁殖力,为乌原鲤自然资源增殖与保护作贡献。  相似文献   
25.
采用最新国家标准规定的方法测定了野生暗色唇鲮(Semilabeo obscurus)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并评价了其肌肉营养品质。结果显示:暗色唇鲮的肌肉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7.95%、19.40%、0.895%和1.49%;从暗色唇鲮的肌肉中共检出17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为81.71%,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总含量28.87%),半必需氨基酸2种(总含量6.44%),非必需氨基酸8种(总含量46.40%),鲜味氨基酸6种(总含量34. 91%),支链氨基酸3种(总含量12. 67%),芳香族氨基酸2种(总含量5.46%);其必需氨基酸含量组成基本符合FAO/WTO的理想蛋白质推荐值。依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结果,暗色唇鲮肌肉的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缬氨酸。其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3.71。  相似文献   
26.
珠江水域(广西段)三年禁渔期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珠江水域自2011年起开始实行禁渔期制度,每年4月1日至6月1日禁渔。为了解禁渔期对鱼类资源的修复效果,自2011年禁渔期开始起,在广西重要禁渔江河设置调查采样断面,收集渔民每年3月份和6月份每天的渔获物数据,对渔获物的结构、捕获量及多样性等数据变化进行分析评估。渔民的捕捞方式以网捕为主,辅以钓捕和笼捕。3年共调查14个断面,59户渔民,总计110个月 2 798 d,捕获的鱼类4目10科29属34种,共18 867.85 kg,其中鲤形目鱼类占总种数的55.88 %。实行禁渔期后,江河渔业资源呈现增加趋势,66.67 %的断面后一年度的日均鱼类捕获数量比前一年度高,53.85 %的断面后一年度的日均鱼类捕获质量比前一年度高。但3个调查年度捕获的鱼类种类数变化不大,不到广西鱼类种类数量的1/10,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低至1.560。调查结果表明,禁渔期制度已初见成效,但效果有限,每年2个月的禁渔期无法改变江河鱼类资源枯竭问题,应通过延长禁渔时间、限制捕捞、人工增殖等手段多层面开展水域生态环境修复工作,才能达到有效修复渔业资源及渔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