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45篇
  免费   95篇
  国内免费   238篇
林业   495篇
农学   404篇
基础科学   357篇
  296篇
综合类   2277篇
农作物   273篇
水产渔业   134篇
畜牧兽医   1282篇
园艺   703篇
植物保护   157篇
  2024年   66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194篇
  2021年   220篇
  2020年   168篇
  2019年   264篇
  2018年   248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250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83篇
  2010年   335篇
  2009年   397篇
  2008年   314篇
  2007年   313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76篇
  2004年   163篇
  2003年   147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18篇
  1980年   11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3年   2篇
  195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目的】鉴定谷氨酸棒状杆菌中ncgl 2588基因编码的苯酚羟化酶,并验证其在苯酚降解中的作用。【方法】构建谷氨酸棒状杆菌ncgl 2588基因缺失突变株,比较突变株和野生型菌株利用苯酚能力的差异;同时将ncgl 2588基因克隆到表达质粒pET28a中并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DE3),利用IPTG诱导重组菌株原核表达,纯化并测定重组蛋白对苯酚的羟化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谷氨酸棒状杆菌ncgl 2588基因缺失突变株,其在以苯酚为惟一碳源和能源的培养基中不能生长,而野生型谷氨酸棒状杆菌能正常生长;pET28a-ncgl 2588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分子质量为73ku的目的蛋白,此蛋白酶活为0.37mmol/(min·mg);在以苯酚为惟一碳源和能源培养谷氨酸棒状杆菌时,苯酚羟化酶得到最高表达,用其他芳香族化合物培养则苯酚羟化酶表达较少;进化树分析发现,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的苯酚羟化酶与酵母Trichosporon cutaneum中的苯酚羟化酶序列同源性高达43%,远远高于与细菌中苯酚羟化酶的同源性。【结论】谷氨酸棒状杆菌中的ncgl 2588基因编码苯酚羟化酶,且该酶为可诱导酶,在苯酚降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22.
“无农不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改革和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当前,严竣的农业现状更是人们热衷的话题。最近,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了何康的《中国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一书。该书约22万字,收录了作者1980—1987年期间的讲话和文章26篇。内容涉及农业领域的各个方面,对农业发展战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现代化、农业科技和教育、乡镇企业、土地管理、水土保持、农业机械化、农村能源、水产、花卉、农业环境保护等问题均有论述。我欣喜地捧读之后,感觉获益极大,确实给我不少启迪。我认为值得提出的有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23.
为探讨苦瓜抗白粉病的生理生化机制,以对白粉病不同抗性的4个苦瓜品系为材料,研究苗期感染白粉病菌后,苦瓜叶片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量分数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呈下降-上升-下降-上升的趋势;抗病品系的可溶性糖、叶绿素质量分数和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均高于或显著高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抗病品系的抗坏血酸(AsA)质量分数的上升和下降的幅度均小于感病品系和高感品系;接种后10~20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表现为抗病品系感病品系高感品系。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与病情指数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综上说明,白粉病菌侵染苦瓜后,抗病品系可通过保持较高的叶绿素质量分数,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AsA质量分数及增强POD、PPO、APX活性来提高抗病性。叶绿素、可溶性糖质量分数和POD、PPO活性均可作为苦瓜对白粉病抗性早期鉴定的指标。  相似文献   
924.
鲜食番茄是日常生活中深受人民欢迎的蔬菜品种之一,日光温室栽培面积较大。为了明确北方地区春季适宜日光温室栽植的品种,本 试验选定11个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925.
种蝇又名地蛆、种蛆、根蛆,属双翅目花蝇科。全国各地均有分布,为害月季、榆叶梅、仙客来、玫瑰、桂花、夹竹桃、马蹄莲、松、柏、银杏等以及禾本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影响观赏价值。1形态特征1.1成虫成虫比家蝇略小,头部银白或银灰色,复眼暗红色,体灰色、灰黄色、暗褐色,胸部背面有3条明显的黑色纵带纹,翅透明,翅脉黄褐色;腹部背面中央全长有1条黑色纵纹,各腹节间均有1条黑色横纹;足黑色。1.2卵卵为长椭圆形,稍弯,弯内有纵沟陷,乳白色,透明,表面有网状纹,长约1毫米左右。1.3幼虫即蛆,老熟幼虫长7~10毫米左右,无足,形似粪蛆,乳白而略带淡黄色,…  相似文献   
926.
为了明确大麦条纹病菌-麦类核菌(Pyrenophora graminea)在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不同地理位置的遗传差异性,并鉴定大麦亲本品种对其抗性,运用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技术,对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麦类实验室保存的20个采自河西不同地区的大麦条纹病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夹心法"对30种大麦亲本材料进行抗性评价。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GS)为0.7166时可将20个麦类核菌(P.graminea)菌株划分为4类,菌株XTB和JT聚为一类,且这2个菌株的地理位置相隔较远,菌株YC和HYH各自单独为一类,剩余16个菌株聚为一类;20个供试菌株中,菌株QQ和SW、菌株HZ和QWC的遗传相似系数(Genetic Similarity,GS)均为0.936 5,遗传相似性最高,遗传距离值分别为0.052 3和0.045 5。菌株YC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624 1,与其他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范围是0.372 2~0.633 0,得出不同地理来源的麦类核菌菌株存在一定的遗传差异性;在供试菌株中,菌株CJZ和SW的地理位置接近,遗传距...  相似文献   
927.
油菜茬复播油葵是一种用养结合,提高光、温、水、气、土等资源利用率及单位经济效益的一种可持续的种植模式。本文介绍了冬油菜收获后复播油葵的栽培技术,主要包括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等方面内容,为复播油葵获得高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28.
UDP-葡萄糖基转移酶是昆虫体内重要解毒代谢酶,对昆虫抗药性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基于转录组测序获得一条黏虫UDP-葡萄糖基转移酶cDNA序列,经UGT国际命名委员会命名为UGT33J12(GenBank登录号:MT873954).该序列全长1798 bp,含有1个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557 bp,编码518个氨基酸组成的...  相似文献   
929.
  目的  为进一步完备华北落叶松天然更新障碍的研究体系,本研究从幼苗更新特征方面,揭示或反映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影响因素。  方法  于2019—2020年,对不同强度间伐作业(于2010年6月完成)的27年、31年和47年共3个林龄的华北落叶松人工纯林林下幼苗群体展开调查研究。  结果  (1) 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在经过35%极重度间伐、30%重度间伐、20%中度间伐和15%轻度间伐作业以及自然稀疏后的9 ~ 10年里,林下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更新苗层次均为幼苗,无落叶松幼树存在。幼苗以1年生幼苗为主,多年生幼苗的年龄多为2年。在幼苗更新频率的表现上,更新能力与林龄间呈反比,以27年华北落叶松林的表现最好,47年人工林的最差。(2) 幼苗苗龄分布中,1年生幼苗占比高,更高苗龄的幼苗占比极少,1年生和2年生幼苗的损失较大,在向多年生幼苗的过渡过程中存在更新断层。(3) 幼苗地径和苗高在不同时期以及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小(P > 0.05)。经过一个生长季,幼苗地径明显减小(P < 0.05),苗高则存在不显著增长(P > 0.05)。(4) 连续2年塞罕坝地区华北落叶松林天然更新等级的观测结果均为更新不良。林龄和林分密度对更新密度的影响较大(P < 0.05),2年内均以31年落叶松林整体更新密度最大(P < 0.05),更新密度则与林分密度间整体呈现正相关(P < 0.05)。相较于2019年,绝大部分样地内更新密度在2020年的表现均存在一定程度地下降(P > 0.05)。(5) 连续2年生长季内幼苗密度的动态变化在3个人工林中相对一致,7月底为萌发高峰期,幼苗损失主要发生在冬季。(6) 生长季成活率和越冬成活率在不同人工林间的差异较小(P > 0.05)。2019年27年落叶松林中生长季成活率要显著优于2020年的(P < 0.05);越冬成活率则在各人工林中均显著低于生长季成活率(P < 0.05)。  结论  塞罕坝地区3个龄级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在经过4种强度间伐后的9 ~ 10年里,各人工林下存在不同程度的天然更新。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通过影响林下幼苗的更新频率和更新密度影响到天然更新;而对于林下幼苗的年龄分布、生长状况、更新动态以及成活率等更新特征的影响则较小。即林龄和林分密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幼苗数量来影响林下更新状态。相对而言,对结实能力更强的幼、中龄林,可通过间伐促进母树生长,提高林分整体的种子产量。并可能通过加大间伐强度和缩短轮伐期等方式,增加间伐对于林分的整体种苗品质、林下更新的环境因子和塞罕坝地区幼苗生长季期限等方面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930.
<正> 信阳毛尖是我国传统名茶之一。近年来毛尖生产发展十分迅速,产地已由过去的信阳县(市)发展到我省各主要产茶县,产值在全省茶叶总产值中已占主导地位。然而,目前毛尖炒制技术还停留在经验阶段,毛尖炒制过程中的物质变化规律及其与品质形成的关系,研究尚少。本文研究了毛尖炒制过程中水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多酚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等含量的变化规律,试为今后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信阳毛尖传统的炒制技术,提高品质和试制名优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