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7篇
  1篇
综合类   11篇
水产渔业   11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2008年3月20日至5月4日,在会沙江下游水电站尚未导致径流改变的情况下,采用D形江底定置网对长江上游新市至江津段约420 km江段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共采集103网次,累计时间222 h,获得底栖动物4267只个体,隶属于27科28属29种.其中水生昆虫13种,分属7目13科,占总种数的44.8%;甲壳动物5种,分属于3目4科,占总种数的17.2%;螺类4种,分属2目4科,占种数的13.8%;贝类共采集到3种,分属2目3科,占总种数的10.3%;水生寡毛类2种,分属1目2科占总种数的6.9%;另外还有蛭类和线形动物各1种.纹石蛾(Hydropsyche)幼虫、石蝇幼虫(Perla)、钩虾类(Gammaridae)为主要优势种类.结果表明,调查区域内不同江段之间,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和漂流密度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漂流密度与水体流速呈负相关(y=511.08e-0.094,R2=0.67),底栖动物的漂流密度随着水体流速的减小而增加.  相似文献   
82.
茜素络合物浸泡标记秦岭细鳞鲑发眼卵及仔鱼耳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茜素络合物(ALC)在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发眼卵和仔鱼阶段进行浸泡标记试验,为确定合适浸泡浓度和持续浸泡时间,试验设置了6个的浓度组和4个时间梯度组.结果显示: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浸泡的仔鱼和经浸泡处理的发眼卵而出膜后的仔鱼,其耳石都出现橘红色荧光标记.浸泡...  相似文献   
83.
基于随机测序的鲢(Hypophthbalmichthys molitrix)基因组片段,尝试开发基于InDel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InDel-RFLP).结果显示:共133个片段中,65个在一个野生鲢群体(该野生鲢群体采自长江流域荆州段,31个个体)中表现多态性.共检测到163个等位基因,每位点等位基因数从2到...  相似文献   
84.
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杂交子代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39对微卫星引物扩增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达氏鳇(Huso dauricus)及其正反杂交子代[A.schrenckii(♀)×H.dauricus(♂),H.dauricus(♀)×A.schrenckii(♂)]的全基因组。其中5对引物无扩增产物,其余34对引物中,有3对只在施氏鲟中得到扩增产物,有31对能同时在3种鱼中进行有效扩增,其中均呈单态的有7对,均呈多态的有22对,位点LS19和LS22在施氏鲟中呈多态,在达氏鳇中呈单态。34个微卫星位点共得到96个等位基因,大小在80~394bp之间。检测到种间特异位点6个(HLJSX22,HLJSX23,HLJSX37,HLJSX41,HLJSX48,LS54),将这些位点部分组合,可以有效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和其杂交子代。同时测定杂交子代的线粒体控制区序列,将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施氏鲟和达氏鳇的同源序列进行比对,根据线粒体母性遗传特性,通过比对序列的差异大小来判断杂交子代的母本来源。结果表明,采用微卫星分子标记结合线粒体控制区同源序列比对的方法,可以很好地鉴别出施氏鲟、达氏鳇及其正反杂交子代。  相似文献   
85.
本研究克隆了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生长转化因子gdf11(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 11)基因cDNA。达氏鲟gdf11基因cDNA序列全长1 298 bp(不包括Poly A),开放阅读框为1 191 bp,编码396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长19 bp;3非编码区长88 bp。通过Signal P软件预测含有N端21aa的信号肽。组织表达特征分析结果显示,gdf11在7种组织中均有表达,在眼和鳃中的表达量较高;不同水流条件下,鳃和心脏gdf11的表达量有显著性差异,静水中鳃gdf11表达量是流水(流速27.0±3.0 cm/s)的4.70倍,而心脏中的表达量是流水的2.72倍。这暗示了gdf11可能在呼吸代谢中发挥功能。  相似文献   
86.
对硝基酚对稀有鲫胚胎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探究了不同浓度对硝基酚对稀有鲫( Gobiocypris rarus)胚胎发育的急性毒性,记录了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毒理学特征,并对稀有鲫的心率、死亡率、孵化率、自主运动频率及孵出仔鱼体长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对硝基酚会导致稀有鲫胚胎发育延迟,并造成胚胎卵凝结、心包囊肿、脊柱弯曲等多种畸形甚至死亡现象。随着对硝基酚浓度的提高,稀有鲫的胚胎孵化率、96 h成活率降低,各时期的死亡率与畸形率均增加。对硝基酚对稀有鲫胚胎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 LC50)分别是14.162、10.282、4.484、4.160 mg/L,安全浓度( SC)是1.63 mg/L。  相似文献   
87.
基于微卫星标记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增殖放流效果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已经发表的11对胭脂鱼多态性微卫星标记, 对长江中上游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增殖放流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表明, 5个胭脂鱼养殖场内所有的149尾繁殖亲本和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尾胭脂鱼中共观测到140个等位基因, 其观测杂合度和期望杂合度的平均值(范围)分别为0.771(0.519~0.906)0.759(0.469~0.894), 多态信息含量(范围)0.726(0.392~0.882)。通过软件Cervus统计得到, 11个微卫星座位累计排除率为99.998 3%, 并且在长江中上游采集的65个样本中, 11个样本与养殖场内繁殖亲本确定存在亲子关系, 据此确定这11尾为增殖放流的胭脂鱼, 并由此推算增殖放流的胭脂鱼对长江中上游野生群体的贡献量为16.92%。研究结果表明, 增殖放流是实现胭脂鱼野生种群资源恢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8.

 20092012年于陕西省陇县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lenok tsinlingensis)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秦岭细鳞鲑样本397尾。以鳞片为年龄鉴定材料, 显微镜下观察发现, 秦岭细鳞鲑鳞片上的年轮特征主要表现为普通切割形; 研究样本的年龄共分为5个年龄组, 其中以13龄为主, 约占85.64%; 体长(L, mm)和鳞径(R, mm)具有显著的相关性(L= -5.83R2 + 208.06R + 34.99, r2=0.88); 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别为: Lt=729.38[1-e-0.08(t+0.5)], Wt=        6 288.74·[1-e-0.08(t+0.5)]2.968 1, 雌雄个体的生长速率无显著差异; 生长系数为0.08, 拐点年龄为13.10 , 对应的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483.66 mm1 857.86 g。结论认为, 秦岭细鳞属生长缓慢型鱼类, 在所调查的保护区中秦岭细鳞鲑显现出个体小型化趋势。在制定资源保护策略时, 应考虑采取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来扩大自然种群数量, 增强种群的自然调节能力, 恢复种群数量。本研究旨在了解秦岭细鳞鲑的生长规律, 为秦岭细鳞鲑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9.
2013年1月与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鲵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和水质状况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到动物117种,隶属于5门8纲16目59科。其中水生昆虫107种,软体动物3种,甲壳动物2种,环节动物3种,涡虫纲和线虫动物各1种。两年各采样点物种数平均为27种,七眼泉洞穴出水口(S6)物种数最多,为33种,骡子塔洞穴出水口(S1)物种数最少为15种。2年1个月中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介于872.2~3511.1 ind/m2,平均密度为1747.6 ind/m~2,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相对丰度97.05%,其中,四节蜉(Baetis sp.)、宽基蜉(Choroterpes sp.)、纹石蛾(Hydropsyche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扁蜉(Heptagenia sp.)和朝大蚊(Antocha sp.)为最优势的种类,其丰度分别占总丰度的32.27%、9.15%、7.13%、6.61%、6.52%、5.45%;基于Shannon-Wiener指数和BI生物指数的水质评价结果显示,各洞穴出水口溪流中,乌木峪(S3)、院子(S4)和七眼泉(S6)水质最为清洁,骡子塔(S1)和芭茅溪(S7)水质稍差,有轻微污染;功能摄食类群分析结果显示各采样点以收集者(GC)和捕食者(PR)为主要优势类群;K-优势曲线结果表明,除了骡子塔洞穴出水口溪流(S1)受到较重的人为影响外,其他采样点基本保持了较高的物种多样性。从两年调查状况来看,张家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自然繁殖洞穴外溪出苗期大型无脊椎动物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环境敏感类群优势地位明显,通过估算稚鲵营养容纳量推测,洞穴外溪可为野生稚鲵提供良好的饵料条件,但一些自然繁殖洞穴外溪稚鲵食物可能存在不足的风险,应加强保护区内喀斯特溶洞与大型无脊椎动物群落的保护。  相似文献   
90.
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毅  孙丹丹  危起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549-9550,9579
[目的]为人工养殖中华鲟的产业化开发及加工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为试验样本,分别测定其含肉率和肌肉的生化成分,并对其营养价值进行评价。[结果]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的含肉率为68.43%,其肌肉的生化成分为:水分79.85%,蛋白质16.97%,脂肪0.99%,灰分1.49%,无氮浸出物0.70%;鱼肉中富含18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Glu)含量最高,其次为赖氨酸(Lys)、天冬氨酸(Asp)和亮氨酸(Leu),胱氨酸(Cys)含量最低;鱼肉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值(Weaa/Wtaa)为42.79%,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Weaa/Wneaa)为74.81%;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69.76。[结论]1龄人工养殖中华鲟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