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1篇 | |
综合类 | 11篇 |
水产渔业 | 124篇 |
畜牧兽医 | 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7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6篇 |
2016年 | 8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7篇 |
2012年 | 2篇 |
2011年 | 6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9篇 |
2007年 | 8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4篇 |
2004年 | 3篇 |
2003年 | 1篇 |
2002年 | 3篇 |
2000年 | 1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 毫秒
41.
长江是我国鱼类多样性最高的河流,同时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淡水渔业资源产区。然而,近几十年来受水域污染、水工程建设、湖泊围垦、航运发展、过度捕捞和外来种入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长江流域生态系统面临着逐渐衰退的困境,主要表现为鱼类种类数减少、鱼类濒危物种程度加剧、鱼类资源小型化趋势明显、鱼类资源呈衰退趋势和外来物种种类增多等。长江十年禁渔,对恢复长江水生态环境和保护水域生物多样性提供了重要的机遇。作者建议统筹协调长江生态保护与渔业发展的关系,创新流域管理体制与机制,根据长江水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变化,适时调整服务目标,其目的旨在实现对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本研究采用石蜡连续切片技术, 对出膜后0~64 d 的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视网膜结构、视觉特性及相关机能进行研究。结果显示, 达氏鲟初孵仔鱼的视网膜没有分化, 视单锥细胞在36 h 出现, 视杆细胞在6 d 时出现, 7 d 时视网膜各层分化完毕。最小分辨角由8 d 的13.26′下降到64 d 的3.37′, 仔鱼发育到13 d 时表现出明显的视网膜运动反应。随着仔鱼发育, 视单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密度不断降低, 视杆细胞密度不断增加, 外核层细胞核与视锥细胞及神经节细胞数量的比值均不断增大。结果表明6~12 d 是达氏鲟视网膜结构快速发育和视觉特性发生明显变化的时期, 这种变化与其生态变迁、趋光性及摄食方式的变化相适应。本研究旨在探明达氏鲟视网膜的发育特性及其相关机能特点, 为开展规模化繁育与种群资源的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43.
三峡工程的兴建具有防洪、发电、航运及旅游等巨大的综合经济效益。然而,大坝建成后所产生的生态效应也将对长江渔业资源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长江鱼类的生态学、生物学和繁殖生态学等方面出发,结合工程的生态效应,分析了三峡工程对长江珍稀名贵鱼类、洄游性鱼类、半洄游性鱼类影响的程度,提出了保护与补救的对策。 相似文献
44.
2009年1月2日—2月10日,沿长江从上往下选取云南水富码头、四川泸州市合江弥陀镇、重庆江津航道处、宜昌葛洲坝下磨基山四个江段进行了6次不同天气下的水下光照度的测量。水富码头、弥陀镇以及江津航道处三个江段的4次测量,无论天气是阴雨天、阴天、大雾还是晴天,其水下照度在水面下0~1.5 m急剧衰减,在1.5 m处衰减率达到99.5%以上,以后光照度随着水深呈缓慢衰减之势,1.5 m以下至江底的照度基本维持在1.2~8.9 lx。而葛洲坝下磨基山江段的水下照度无论是大雾还是晴天,都呈逐步衰减的态势,在20 m的水底光度衰减率才达到99.9%,维持在9~20 lx。根据调查的数据,从鱼类行为生态学研究与野生鱼类驯养、中华鲟保护及四大家鱼等产漂流性卵鱼类的保护三个方面进行了生态学意义探讨。 相似文献
45.
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对养殖美洲鲥幼鱼的麻醉效果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研究了MS-222、丁香油、苯唑卡因3种麻醉剂对美洲鲥Alosa sapidissima幼鱼的麻醉效果,并运用该3种麻醉剂的适宜剂量对美洲鲥幼鱼进行了运输试验。麻醉试验结果表明:在较高麻醉浓度(MS-222为75 mg/L以上,丁香油为20 mg/L以上,苯唑卡因为40 mg/L以上)下,鱼很快(30 min内)停止鳃盖张合运动,且停止鳃盖运动的鱼在空气中暴露一定时间(10 min内)后也能够复苏;在适宜的麻醉浓度(MS-222为20-30 mg/L,丁香油为8-10 mg/L;苯唑卡因为20-30 mg/L)下,鱼能够进入麻醉状态,且能保持很长时间(12 h);麻醉效果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强;在20 mg/L MS-222麻醉剂下,小规格鱼较大规格鱼更容易进入麻醉状态,而在10 mg/L丁香油和20 mg/L苯唑卡因麻醉剂下,小规格鱼却难进入麻醉状态。运输试验结果表明:麻醉运输组和对照组(非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础组(运输前)(P<0.05);麻醉运输后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虽均有一定程度的升高,但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仅苯唑卡因麻醉运输组鱼血清中皮质醇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结果表明,苯唑卡因更适合用于运输美洲鲥的麻醉。 相似文献
46.
47.
取 5 1尾人工养殖 1.5~ 5 .6年龄、体重 2 .6~ 35 .5kg的中华鲟 (Acipensersinensis) ,通过腹腔外科手术检查性腺并取得性腺组织材料。 5~ 5 .6年龄 (体重 18~ 35 .5kg)的中华鲟性腺都能通过肉眼分辩雌雄 ,是进行性别鉴定的较佳时期。手术时 ,水温 14 .3~ 30℃、切口位于腹中线或偏离腹中线 1~ 4cm、切口长 4~ 5 .5cm(体重 2 .6~ 9.7kg)或 3.8~ 7.5cm(13.5~ 35 .5kg)、切口采用医用丝线行交叉缝合或一针一结缝合、出池后的全程操作时间 2 0~ 30min ,可较圆满完成性腺检查和性腺组织取材 ,94 .1% (4 8/5 1)的受试鱼存活 ,伤口在 15~ 4 0d天愈合 ,缝合线自行消失。水温高、切口短、采用一针一结缝合均能加快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48.
试验研究了不同水深和光照强度对中华鲟受精卵孵化率的影响.不同水深试验结果表明,在0~40 cm水层中,随水深增加,中华鲟受精卵孵化率逐渐升高,其中在水深40 cm时孵化率达85.2%,此后孵化率又有所下降,在水深60 cm时孵化率为82.6%.可见中华鲟受精卵最佳孵化水深为40 cm,最适孵化水深范围为40~60 cm.不同光照强度试验结果表明,中华鲟受精卵在强光750 lx以上和弱光100 lx以下孵化率均较低,受精卵孵化最适光照强度范围为250~500 lx,其中在250 lx时可获得最佳孵化率,达83.9%. 相似文献
49.
50.
为获取全人工繁殖中华鲟后代的光照偏好及其可能适应人工环境的遗传行为改变,通过黑白底质颜色选择、趋光性和最适光照选择实验,并采用个体与群体实验相结合的方式对5月龄、7月龄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光照偏好进行了研究。黑白底质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趋光性个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对光亮区(200~2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7月龄对过渡区(20~50 lx)选择较为显著(P0.05);群体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和7月龄幼鱼均对过渡区(20~50 lx)的选择较为显著(P0.05),此现象可能与"信号—适应"假说和最适光照范围有关。最适光照实验结果表明,5月龄幼鱼对45~135 lx照度区选择显著高于其他区域(P0.05);7月龄幼鱼较多地选择23~202 lx照度区,表明随着年龄增大,中华鲟子二代幼鱼对光照的可接受范围变大。研究表明,中华鲟子二代5月龄和7月龄幼鱼偏好白色底质,最适照度为20~200 lx。实验结果可以为中华鲟子二代人工养殖和放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