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14篇
水产渔业   1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本研究采用自制离体孵化装置,对日本米虾(Caridina japonica)不同发育期胚胎进行离体孵化研究,结果显示,水温为25.5℃时,日本米虾受精卵孵化大约需要25 d,发育积温为637.5℃。胚胎发育历经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前无节幼体期、后无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膜内溞状幼体期8个时期。各期离体胚胎均能孵化出幼体,膜内溞状幼体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高,为(80.7±2.4)%,非离体孵化的对照组为(79.1±4.9)%,二者差异不显著;卵裂期离体胚胎孵化率最低,为(28.2±2.6)%,与对照组差异显著。各组离体胚胎所孵化出的Ⅰ期(ZⅠ)和Ⅱ期溞状幼体(ZⅡ)的变态率无显著差异。温度对日本米虾前溞状幼体期胚胎离体孵化影响显著,在15.0℃~32.5℃范围内,随水温升高孵化时间逐渐缩短,15.0℃时,前溞状幼体离体孵化时间为(436.8±124.8) h,32.5℃时缩短至(228.0±88.8) h,但温度高于29.0℃时,孵化出的幼体变态率开始下降。本研究可为日本米虾繁殖生物学及甲壳动物胚胎离体孵化技术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河蟹生态育苗池中几种常见生物对其溞状幼体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研究了河蟹生态育苗池中最常见的糠虾、利氏才女虫幼体(PLL)、桡足类与河蟹溲状幼体(Z)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糠虾严重影响Z的存活与变态,其密度达3个/L时可使育苗绝产,应彻底杀灭。PLL对Z的危害随其密度的增大而加剧,当PLL达500个/L时即严重危害Z1的变态(变态率为40%,对照组为80%);在无轮虫的情况下Z1的变态率更低(30%)。Z1可摄食体长小于0.4mm的PLL,Z5则完全可以PLL  相似文献   
13.
郑岩  孙娜  席文秋  刘胥 《齐鲁渔业》2014,(12):11-12
近年来河蟹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农、渔民参与养殖,为养殖地区带来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中稻田养蟹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模式,一般是借鉴稻田养鱼的模式,在稻田中开挖环沟、中央沟、“井”字形沟来进行河蟹养殖。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种模式已经显现出了不利于发展的地方,主要体现在对机械化生产的阻碍上,环沟的存在使得插秧机、收割机等田间作业机械不能靠近田边作业,使得这部分土地要么荒废,要么人工作业增加成本;中央沟、“井”字形沟使得稻田小区域化,增加了农田机械操作难度,降低了机械化效率,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农民开展稻田养蟹的积极性。笔者2013年试验了一种新的养殖模式,取得了和传统环沟模式相当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采用磁珠富集法(Fast isolation by AFLP sequences containing repeats,FIASCO)构建"光合1号"新品种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基因组微卫星文库。用PCR法对225个单菌落进行鉴定,共获得168个阳性克隆,测序发现有94个含有微卫星座位,其准确率为55.95%,其中单元重复次数为5~10的序列占34.04%,重复次数为10~20的序列占20.21%,重复次数大于20的序列占45.75%,重复次数最高达到92次;完美型微卫星座位69个(占73.40%),非完美型微卫星座位17个(占18.09%),混合型微卫星座位8个(占8.51%);根据微卫星侧翼序列设计并合成53对引物,检测结果显示,有31对(占58.50%)引物能够扩增出特异性条带;选择其中14对多态性良好的引物用于中华绒螯蟹辽河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共检测到148个等位基因,单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7~13个,平均为10.6个,观测杂合度为0.214 3~0.666 7,期望杂合度为0.825 4~0.910 1,多态性信息含量为0.766 3~0.865 4。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光照、温度及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密闭(盐度25.1,pH 7.9~8.1)条件下进行,溶氧量和氨氮量分别采用Winkler法和纳氏试剂法测定。分析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时,得出体质量(m)与伞径(D)的关系式为:m=0.0003D2-0.0007D+0.0427,r2=0.9913。幼蜇伞径从7 mm到35 mm,其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均随着伞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分别经回归分析得到曲线:OCR=0.0063D2-0.3531D+6.1533,r2=0.9751和AER=0.4221D2-26.585D+518.83,r2=0.9587。光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别光照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大于黑暗条件(P<0.01)。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0℃和25℃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各温度间的耗氧率差异均显著(P<0.05);15℃与25℃,20℃与25℃之间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升温至30℃时,幼蜇代谢明显加快,尤其是排氨率上升较快,与其余各温度间的排氨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幼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窒息点进行了测定,发现溶氧小于0.45 mg/L时,试验所采用的伞径为15 mm的幼...  相似文献   
16.
单环刺螠俗名海肠、海肠子,属于螠虫动物门、螠纲、无管螠目、刺螠科、刺螠属.单环刺螠和其他刺螠属的生物一样,是生活在海边潮间带泥性底质或珊瑚礁区中的管状螠虫动物,主要分布在黄海、渤海沿岸,喜栖息于泥沙岸潮间带下区和潮下带浅水区泥沙中.单环刺螠的季节性很强,只有在春天风浪大时才能捕到.单环刺螠的洞穴为"U"形,洞口呈烟囱状...  相似文献   
17.
于2010年11月-2011年3月,连续5个月对辽河三角洲4个海水越冬池(3#、4#、5#、7#)冰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进行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越冬池冰下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桡足类和环节动物多毛类组成,桡足类为主体.其中,原生动物主要有旋回侠盗虫Strobilidium gyrans、单环栉毛虫Didinium balbianii、妥肯丁拟铃虫Tintionnopsis toxantinensis、粘游仆虫Euplotes muscicola和恩茨筒壳虫Tintinnidium entzii,各池平均为285.03 ind./L;轮虫主要有喜冷疣毛轮虫Synchaeta lakowitziana和喜盐疣毛轮虫S.tavina,个别池塘还发现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尖削叶轮虫Notholca acuminata,各池平均为116.87 ind./L;桡足类主要有近亲真宽水蚤Eurytemora affinis、太平真宽水蚤E.Pacifica、细巧华哲水蚤Sinocalamus tenellus、左指华哲水蚤S.laevidactlus和长毛基齿哲水蚤Clausocalanus furcatus,各池平均为62.87 ind./L;多毛类仅利氏才女虫一种,均为幼虫,各池平均为32.56 in./L.4个越冬池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桡足类,当其大量繁殖( >100 ind./L)时,会严重影响越冬池的现存氧,本试验采用水泵筛绢网抽滤法,有效地控制其数量,保证了冰下水体的溶氧.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养殖方式对红壳色不同家系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仔蟹生长的影响,采用室内群体养殖、室内单体养殖和室外稻田养殖3种方式,比较了红壳色(A)、红壳家系中正常壳色(B)、"光合1号"(C),以及拟建立的早熟(D)、近亲早熟(E)育种家系仔蟹的生长特征。结果表明:室内群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5.8%,仅与D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变异系数(CV)为27%,个体大小差异较小,与其余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仔蟹体质量特定生长率(SGR)为7.0%/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室内单体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86.7%,显著高于B、E组(P0.05);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52%,个体大小差异较大,与C、D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为5.7%/d,A组与B、C、E组仔蟹生长差异明显(P0.05)。室外稻田围隔养殖方式下,红壳色A组仔蟹的存活率为3.2%,极显著低于B、C、D组(P0.01);A组仔蟹头胸甲宽的CV为12%,极显著低于E、D组(P0.01);A组仔蟹体质量SGR最低,为8.1%/d,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表明,室内单体养殖红壳色仔蟹能显著提高其成活率,有助于获得更多育种家系相关性状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托氏■螺为我国北方常见的小型螺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然而其营养成分组成尚不明确。为评价分析托氏■螺营养成分,测定托氏■螺[(1.3~1.6)g]软体部分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的组成。试验结果显示:托氏■螺中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灰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79.48%、15.53%、1.39%和3.18%;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达到20.43mg/g,其次分别为天冬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含量分别为12.56、11.39 mg/g和8.98 mg/g,组氨酸含量最低,为2.05mg/g,必需氨基酸与呈味氨基酸分别占氨基酸总量的40.80%和34.29%,必需氨基酸指数为46.80;共检测到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8种(总量为35.91%),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总量为20.64%),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总量为22.88%),二十二碳六烯酸和二十碳五烯酸的总量为16.13%。综上,托氏■螺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20.
海蜇是经济价值很高的食用水母,是我国沿岸养殖和捕捞的重要对象。本文不仅综述了溶氧、温度、盐度、光照、营养条件、重金属离子、pH、氨氮、气候和水文状况等自然因子对海蜇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而且从养殖用水管理、机械损伤和敌害生物等方面对海蜇生活史中各个时期生长、存活的影响做了概述。总结发现,各种因子对海蜇的生长、发育、存活都有明显的影响,但其作用机理和我们对其的调控方法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海蜇研究,乃至钵水母纲动物的生理学、生态学研究中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