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111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2篇
  14篇
综合类   28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16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36 毫秒
51.
重庆市万州区地处三峡库区腹心,草山草坡资源丰富,历史上是国家肉羊生产的主产区。随着三峡工程建设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传统的放牧养羊已经受到制约,特别是自2001年以来,国家在库区大面积实施25。以上坡地退耕还林为主的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如万州区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28333hm^2),许多放牧地带实行了封山育林。利用田隙野草、人工牧草、农作物秸秆等草资源,实现山羊舍养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为此,笔者于2005年4~5月在重庆市良种羊繁育中心进行不同饲草资源对舍养山羊影响的试验,为面上推广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2.
保留木是指森林生态系统受到强度干扰后所存留的树木,保留木对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维持和恢复具有多方面的生态效应。在生态系统的尺度上总结了退化森林生态系统中保留木的各种生态效应,主要包括保留木对非生物因子和生物因子(附生生物多样性、动物活动和动物多样性、树木更新、空间结构)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经营中,"绿树保留"的经营方式是基于保留木生态效益的实践应用,它可有效减少采伐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所造成的损失。并将有助于深入理解受到强度干扰后森林生态系统中保留木的多种生态效应,可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3.
以南北样带上9种主要栲属树种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栲属树种的主要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带上栲属树种的单位面积最大净光合速率与年平均气温成显著负相关(r=-0.413,P<0.05),与年光合有效辐射呈显著正相关(r=0.457,P<0.05),与年均降水量相关性不显著.比叶面积与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均成显著的正相关(r=0.418,P<0.05;r=0.334,P<0.05).在叶片养分含量方面,栲属树种的叶氮含量、叶磷含量与年平均气温、纬度均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4.
现阶段,我国森林更新仍以人工更新为主。受种源、生境异质性、地表枯落物、群落差异性、人为干扰等多方面影响,天然更新及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在我国的推广并不普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天然更新研究现状,我国关于天然更新的政策、法规和林业相关工程,以及我国天然更新实施效果和未来发展方向。我国早期的天然更新是被动的、无主观意识的靠自然力的森林恢复,而现在的天然更新是全面甄别天然更新的环境条件、更新潜力、限制因素和更新目标之后,确定的科学的生态恢复对策。人工辅助天然更新的理念是宜封则封、宜造则造,充分利用自然力,遵循生态演替规律,利用演替驱动种,不改变自然演替方向,加速自然演替速度,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胁迫的抵抗力,重建生态学系统功能,最终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未来森林恢复的主要科学措施。本文结合经营措施、自然干扰等实例,进一步论证了天然更新在经济上可行、生态上有效、投入产出比高。  相似文献   
55.
利用反射光谱探测植物的生理生态活动是定量遥感新的发展方向。通过盆栽川滇高山栎幼树,控制其植物水分胁迫程度,分别测定不同水分胁迫条件下川滇高山栎的光谱响应曲线和叶片水分指标的各自变化,并从光谱曲线中提取对水分敏感的光谱指数,分析高山栎水分胁迫下的高光谱特征的响应特点以及与光谱指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川滇高山栎的光谱曲线可见光区(VIS)和近红外区(NIR)均呈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不同水分处理下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分别与相对含水量(RWC)、等效水厚度(EWT)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水分反射指数(WI)与含水量指标RWC、EWT分别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表明NDVI与WI光谱指数能够很好地预测川滇高山栎叶片水分的变化,而光化学反射指数PRI在预测水分含量方面的有效性受胁迫强度的影响,与水分指标的关系并不稳定。通过水分胁迫后以及随后进行的复水试验,川滇高山栎光谱指数的时间序列清晰显示了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特征,并且当叶片水分胁迫达到第42天时,叶片相对含水量达到最低值0.31,此时NDVI、WI、PRI分别达到最低临界值0.71、0.98、-0.15,需要立即复水,否则川滇高山栎幼树光合等生理特征无法恢复。通过比较研究在不同水分胁迫下,与川滇高山栎水分变化状况敏感的光谱指数,可为基于高光谱遥感技术监测植被水分状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基于地形校正的山区蒸散时空格局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实测气象数据采用Thornthwaite模型对岷江上游区域蒸散时空格局进行了模拟,同时引入山区日照时数算法对模型进行校正以提高模拟精度。结果表明.校正后的Thornthwaite模型模拟误差在0.13%~20.72%之间,与未校正结果0.72%~46.72%的误差相比有显著降低,误差平均降低5%左右。研究表明,近30年来,研究区域多年蒸散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970s初期生长季蒸散量为307.11 mm;而1980s中期上升为315.84 mm,上升8.73 mm,相当于1970s初期生长季蒸散量的2.8%。1980s中期岷江上游蒸散上升到峰值,之后开始逐步下降。到1990s末期岷江上游生长季蒸散下降为305.72 mm,与1980s中期相比下降10.12 mm,为1980s中期生长季蒸散的3.2%。  相似文献   
57.
河南宝天曼药用植物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宝天曼地区共有药用植物1058种,隶属于471属,132科。蔷薇科、菊科、百合科、毛茛科等15个科所含的物种占该地区药用植物种数的38%。蒿属、蓼属等18个大属的种数达20.6%。根茎类药用植物占28.6%,以林地为生境的药用植物占43.8%。结果表明:宝天曼地区药用植物较丰富,森林与该区药用植物的生存息息相关。要从4个方面进行保护和利用:(1)对野生生物资源的采集、利用、贸易要加强立法和执法;(2)加强药用植物资源的科研工作;(3)建立药用植物园;(4)对有重要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建立繁育基地。  相似文献   
58.
不同亚高山草甸群落类型的土壤入渗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高度的典型亚高山草甸群落类型(嵩草草甸、狼毒草甸、糙野青茅草甸)的土壤入渗性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亚高山草甸土壤入渗过程总体上可分为3个阶段,即入渗瞬变阶段(0—5 min)、入渗渐变阶段(5—30min)和稳定入渗阶段(30min后)。在入渗瞬变阶段和渐变阶段,不同群落类型的入渗速率表现为嵩草草甸狼毒草甸糙野青茅草甸。另外,在嵩草草甸的研究表明,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入渗速率呈现逐渐递减的趋势。分别运用Philip、蒋定生、Horton、Kostiakov 4种模型拟合了不同亚高山草甸群落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表明Horton模型的拟合精度最高。相关分析表明,亚高山草甸土壤稳渗速率与土壤容重存在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土壤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土壤通气度以及单位面积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9.
四川省白河自然保护区川金丝猴生境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5-2006年综合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遥感技术对四川白河自然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栖息地进行监测评价.结果表明:在不考虑人为干扰的情况下,保护区内川金丝猴的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20.079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2.3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8.152 2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20%;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64.439 3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9.77%;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9.509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6.72%.由于放牧、采药的影响,川金丝猴的适宜栖息地大面积丧失.在川金丝猴的实际栖息地内,最适宜栖息地面积为5.811 9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59%;适宜栖息地面积为8.072 1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4.98%;勉强适宜栖息地面积为46.920 4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96%;而不适宜栖息地面积为101.235 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62.48%.  相似文献   
60.
以立地条件相似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作为对照,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在海拔3 100~3 600 m 的阴坡、半阴坡,对50块标准地进行调查,对川西亚高山箭竹原始暗针叶老龄林和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经采伐后形成的不同恢复系列(20、30、40 和50 年) 次生林群落物种组成和多样性动态进行研究.共记录维管植物167 种,隶属于44 科117 属;次生林物种种类差别不大,但优势种重要值随森林恢复不断发生变化,20、30、40和50年生次生林群落的优势种为红桦,而160~200 年生的原始暗针叶老龄林优势种为岷江冷杉;随着森林的恢复,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30~40 年之间物种丰富度上升最快,到原始暗针叶老龄林时显著下降,不同生长型物种丰富度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均匀度指数在40 年生次生林最大,箭竹红桦林40 年后均匀度指数相对稳定,藓类红桦林在50 年时有所下降,到藓类原始暗针叶老龄林略有增大,乔木与灌木层以及乔木与草本层之间均匀度指数差异显著,而灌木与草本层间差异不显著;Shannon 指数随次生林恢复时间的增加呈增大的趋势,箭竹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50 年生的林分中,为3.796 7, 藓类红桦林最大值出现在30 年生的林分中,为3.654 3, 原始暗针叶老龄林Shannon 指数大小介于次生林之间;群落优势度指数先是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减小,随后又逐渐增大,乔木层与群落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相似,但变化的幅度较大,藓类红桦林比箭竹红桦林乔木层优势度提前20 年降低到最小值;除优势度指数以外,其他指数在不同恢复系列间差异显著,而在2 种次生林类型间差异均不显著;随着林龄的增大,次生林与原始暗针叶老龄林间的Bray-Curtis 指数也有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