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12篇
综合类   1篇
水产渔业   57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本文对苏北南部沿海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天津厚蟹(Helicetridenstientsinensis)、红螯相手蟹(Sesarmahaematocheir)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japonicus)四种常见蟹的眼、肝、肌和卵组织以及中华绒螯蟹和天津厚蟹蟹苗的蛋白和LDH、ANEA同工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种蟹的蛋白和同工酶具明显的物种特异性和组织特异性;两种蟹苗的蛋白和同工酶酶谱在谱带数量、迁移率及酶活性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2.
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监测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并结合常规生物学测定结果,对2009年东黄海机轮围网生产动态进行了分析,并对鲐鳕鱼资源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9年鲐鳕鱼总体资源状况在近7年来处于中等水平。2009年日本鲭资源继续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夏秋季南渔场澳洲鲐资源状况与历年同期相比明显较差,在渔获物中的比重仅有30%左右;夏秋季蓝圆鲶和竹英鱼在闽东渔场和浙江南部近海渔场生产的渔获物中比例相对较高。与2008年相比,2009年南渔场生产中心明显偏西,渔获产量主要来源于传统的230、240等渔区,南部外海鱼发差于2008年,浙江中部外海渔场产量也相对较高。2009年北渔场渔获产量主要来自东海北部的大沙渔场,而往年产量较高的黄海中南部海域在2009年产量相对较低。南渔场的渔获产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在7月下旬至8月下旬,以7月下旬和8月中下旬的平均网次产量为高,高产渔区主要是230、240、221、225、2081、2161等6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澳洲鲐所占比例较低,有部分蓝圆鲣和竹荚鱼;北渔场生产主要有2个渔获产量高峰期,第1个高峰期是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第2个高峰期为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该渔场平均网次产量以12月上旬最高,12月中旬次之,高产渔区主要是1441、1521、1592等3个渔区,主要渔获种类是日本鲭。  相似文献   
33.
东黄海沙海蜇群体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对东黄海野生沙海蜇20个个体的mtDNA COI基因进行扩增,PCR产物经纯化后进行测序,结果经比对校正后,获得该群体COI基因片段序列,长度为473 bp;该序列中多态位点共6个,含简约信息位点1个,总变异为1.27%,碱基之间只存在转换,没有颠换、插入或缺失的位点;在测得的473 bp目的DNA片段中,碱基T、C、A、G平均组成分别为35.9%、19.0%、26.8%和18.2%,其A+T含量(62.8%)远高于G+C含量(37.2%)。在20个个体中共检测到6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516,核苷酸多样性Pi为0.001 46。根据Kimura遗传距离的计算结果,各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02~0.006。利用COI基因序列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表明,东黄海野生沙海蜇与越前水母的亲缘关系较近,与海蜇的亲缘关系较远,进一步证明东黄海沙海蛰与越前水母应为同一物种;但在东黄海野生沙海蜇中检测到的6个单倍型中均为东黄海野生沙海蜇所特有,与日本越前水母单倍型不同,因此,两者可能仍属同一种的不同地理群体。  相似文献   
34.
中国政府于1995年正式宣布在东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休渔范围为27°00′N~35°00′N海域,时间为每年的7月1日至8月31日;1998年将范围进一步扩大到26°00′~35°00′N海域;时间延长,定为每年的6月16日至9月15日,并在中国的南海和黄渤海全面推广伏季休渔制度。自该制度的贯彻执行以来,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研究以东海区的主要经济鱼———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为研究对象,应用Ricker动态综合模型,解析东海区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效果,揭示在不同的开捕年龄(tc)与捕捞死亡系数(F)组合下对带鱼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在目前开捕年龄偏低、网目尺寸偏小和捕捞压力较大的现实状况下,东海区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很有必要;在带鱼开捕年龄为0.5龄、年捕捞死亡系数为1.5~3的渔业格局下,实施3个月的伏季休渔制度后,其年平均资源量、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的增幅分别达到57.8%~104%、22.2%~32.2%和32.5%~42.9%,但带鱼群体所提供的资源量水平、所获取的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仍显偏低,对其合理利用尚需要进一步完善;若将开捕年龄从0.5龄提高到1龄,则年平均资源量、渔获量和渔获平均体重的增幅分别达到173%~356%、72%~101%和149%~187%。鉴于东海区总体渔业资源状况呈衰退之势,且中国尚未实施TAC渔业管理制度,建议目前继续实施伏季休渔制度,并把提高起捕规格、放大网目尺寸作为首选管理目标。[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85-91]  相似文献   
35.
2004年夏季东海区带鱼资源状况及其秋冬汛渔况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海带鱼为我国最重要的捕捞对象之一,其产量多年来一直位居我国海洋捕捞鱼类产量的首位。由于6月~9月是东海带鱼的繁殖与索饵盛期,因此,自1995年以后伏季休渔制度实施以来,每年的伏季休渔期间,带鱼群体得到了有效的生长和补充,伏季休渔结束后,渔获产量显著提高。本文以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对2004年东海区伏季休渔期间带鱼资源状况进行了分析,并预测了秋冬汛的带鱼生产趋势。一、研究材料与方法利用1999年~2004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动态监测网重点渔场的常规监测和大面定点调查的资料,对历年的夏季带鱼资源密度、…  相似文献   
36.
东海带鱼主要体征与个体繁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3年4~8月在东海长江口渔场和舟山渔场采集的带鱼(Trichiurushaumela)样品,对东海带鱼的个体繁殖力、以及个体繁殖力与各主要体征指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个体绝对繁殖力r、相对繁殖力r/L和r/W均呈正态分布,分别为r~N(39233 4.5810×108)、r/L~N(150.33 2940.89)和r/W~N(140.95 284.26);个体绝对繁殖力r和相对繁殖力r/L与各度量体征指标呈幂函数关系,与称量指标则为线性相关关系;个体相对繁殖力r/W与各体征指标的关系均不十分密切;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肝重的关系为:r=WLiv/(6.8531×10-6WLiv 2.4326×10-5);个体绝对繁殖力r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91304.2 225.1L 18070.1Lk 389.3Lh 801.0WLiv;个体相对繁殖力r/L与各体征指标的多元逐步回归方程为r/L=14.12057 1.021L 3.484WLiv,用肛长和肝重的变化可以反映个体相对繁殖力r/L的变动。  相似文献   
37.
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2,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 196 3、1983和 2 0 0 1年东海区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为依据 ,对小黄鱼 (Pseudosciaenapolyactis)的种群结构、生长和死亡等主要种群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 ,目前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的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相当突出 ,平均年龄仅为 0 .92 3龄 ;生长加快 ,生长参数k值达 0 .5 5 ;体重生长的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变小 ,仅为 1.6 7龄 ;性成熟提前 ;死亡率提高 ,残存率减小。尽管小黄鱼近年来产量有所恢复 ,但资源利用对象主要以当年生补充群体为主 ,生长型捕捞过度趋势加重  相似文献   
38.
本文对1995年6月1日至15日江苏省如东县东凌河口船挑网采集的海水蟹苗大眼幼体作了连续观察,发现海水蟹苗主要为中华绒螯蟹、天津厚蟹和一小型蟹类三种,其平均体长分别为480mm、385mm、165mm。比较了三种大眼幼体头胸甲、尾部、胸足等部位的形态特征差异。中华绒螯蟹蟹苗出现的时间为6月8日至13日,历时6天,以6月11日比例最高,达61%。同时,对海水蟹苗进行了淡水驯化试验,蟹苗变态率约为50%,中华绒螯蟹蟹苗的存活率约为80%,淡水驯化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一周。  相似文献   
39.
东海区经济虾类资源管理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东海区主要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捕食虾类的鱼类明显减少,生物之间的相互竞争趋于缓和,客观上形成了现有的生境有利于虾类的繁衍生长,虾类资源数量呈现出逐年增长趋势。但是出于对渔获产量与利润的追求,人们对虾蟹类资源利用的强度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自1995  相似文献   
40.
根据2007年7月1日~12日,利用2艘桁杆拖虾生产监测调查船,对东海区的29°00′~32°00′N、124°30′E以西,80m以浅海域实施生产作业与站点相结合的调查资料,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调查总渔获量为704.39 kg,调查站位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为26.09 kg/h,调查站位平均尾数资源密度指数为2 529.77 ind/h.其中以鱼类平均资源密度指数为最高,占36.21%.其次为蟹类占35.70%,接下去分别为虾类和头足类,分别占16.71%和5.45%,螺类、口足类和贝类所占的比例较少,三者相加只占5.93%.(2)共捕获渔业生物136种,其中鱼类68种、蟹类24种、虾类20种、头足类12种、螺类8种、口足类3种、贝类1种.(3)调查中出现的鹰爪虾、须赤虾的性腺均发育成熟,处于繁殖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