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3篇
农学   9篇
基础科学   24篇
  6篇
综合类   58篇
农作物   4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38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据了解,玉米脱粒机很多伤人事故发生的原因,都是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玉米卡机时,农民朋友存在侥幸心理,没有切断电源便将手伸进入料口处。这种危险的操作是出现伤人事故的主要原因。操作玉米脱粒机时应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相似文献   
102.
研究灵芝子实体醇提物对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MCAO/R)损伤模型大鼠的影响。建立SD大鼠MCAO/R大鼠模型,按行为学评分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分别为灵芝子实体醇提物高剂量组(20 mg/kg)、灵芝子实体醇提物中剂量组(10 mg/kg)、灵芝子实体醇提物低剂量组(5 mg/kg)、阳性对照氯吡格雷组7.5 mg/kg和假手术组及缺血模型对照组(均给以等容积的生理盐水)。每组复灌之后2 h开始给药,之后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给药7 d。MCAO/R后第2天、第4天及末次给药后30 min,对大鼠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测定大鼠神经功能;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大鼠脑梗死率和脑含水量。用断尾法和玻片法分别检测小鼠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灵芝子实体醇提物在MCAO/R后2 h给药,3个剂量组MCAO/R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均降低脑梗死率和脑含水量,能显著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灵芝子实体醇提物及时治疗给药可以降低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率和脑含水量,改善大鼠神经运动功能,并表现出较好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03.
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60Co-γ射线、紫外线、零磁空间和EMS诱变处理对苜蓿SP1代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筛选最优诱变处理梯度,选育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苜蓿新品系或品种。以‘公农1 号’、‘Wega7F’、‘WL319HQ’、‘敖汉’4 个苜蓿品种试验材料,设置60Co-γ射线150、300、450 Gy射线强度,紫外线30、60、90 min 照射时间,EMS 0.1%、0.2%、0.4%(v/v)溶液浓度,零磁空间处理180 天;测定苜蓿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 值以及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公农1 号’450 Gy60Co-γ处理、紫外线处理时间为30 min和0.4%EMS处理下叶绿素a 含量最高,均高于对照3.17 mg/g,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Wega7F’在紫外线60 min 时间处理下,叶绿素b 值明显增加,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公农1 号’在450 Gy 60Co-γ辐射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最高,a/b 比值最小,其他3 个品种在150 Gy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最高,但a/b 比值最小。各苜蓿品种不同诱变处理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60 min 紫外线处理的‘Wega7F’>零磁空间处理的‘敖汉’>0.4%EMS 处理的‘WL319HQ’>0.4%EMS处理下的‘公农1 号’。150 Gy60Co-γ射线、60 min 紫外线、0.4%浓度EMS处理为苜蓿正向变异处理,有利于筛选有益诱变突变体。  相似文献   
104.
为了比较研究不同诱变处理方式对紫花苜蓿诱变效果的影响。试验通过60Co-γ射线、紫外线、甲基磺酸乙酯(EMS) 3 种诱变处理对供试4 种紫花苜蓿干种子进行诱变,以当代材料为研究对象,探讨诱变处理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诱变处理后,3 种抗氧化酶活性以增加趋势为主。其中对SOD的影响,60Co-γ表现为促进作用,紫外线处理降低了SOD活性,EMS处理表现为低促髙抑作用;3 种诱变处理对POD和CAT的影响为60Co-γ辐射随处理剂量增加酶活性下降,紫外线处理则随着剂量增加酶活性增加,EMS处理则因品种不同而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随剂量及品种变化而不同,对MDA含量影响不显著。不同诱变处理显著提高了苜蓿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其中150 Gy 60Co-γ、90 min紫外线和0.4% EMS处理对苜蓿生理活性具有明显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为探讨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草地苜蓿越冬率及抗寒效应,选用龙牧806、公农1号、WL319HQ和敖汉4个苜蓿品种与草地羊茅同行3∶7混播,分析整个越冬期间单、混播根系形态学指标及生理生化指标动态变化情况,并通过隶属函数评价各混播组合的抗寒性能。结果表明,苜蓿与无芒雀麦混播处理越冬率均高于其单播处理;随着外界环境低温的胁迫,同一苜蓿品种混播处理根颈直径、主根直径及侧根数均高于单播处理,但根颈入土深度、主根长度,单播处理高于混播处理;越冬前随自然温度的下降,苜蓿根颈直径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11月15日—4月30日整个越冬期根颈直径变化不明显;抗寒性高的品种根颈分枝较多。4个苜蓿品种单播及与无芒雀麦混播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均随着气温下降其含量增加,翌年春随着气温回升而降低,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游离脯氨酸含量在11月中旬达到最大值;过氧化物酶(POD)则是随着温度变化在整个越冬期呈现先升后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通过越冬率调查和运用隶属函数法进行抗寒性综合评判,得出供试材料抗寒性大小依次为公农1号+无芒雀麦公农1号WL319HQ+无芒雀麦WL319HQ龙牧806+无芒雀麦龙牧806敖汉+无芒雀麦敖汉。  相似文献   
106.
以大豆新品种合农63为试材,研究了不同播期和不同施肥量处理对叶面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施肥量处理下,早播和晚播对大豆的生长都不及正常播期,早播由于地温低,前期营养生长受抑制,晚播生育日数比正常播期缩短,二者均影响干物质的积累;在不同施肥量处理下,早播和晚播与正常播期的株高差距不大,平均来看,早播略高于晚播和正常播期,但单株荚数、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均低于正常播期;在佳木斯地区5月8日前后播种最为适宜,平均产量比早播高14.3%,比晚播高16.7%.  相似文献   
107.
冯鹏 《河北果树》2012,(5):45-45
1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5-20mm,翅展39-56mm,雄较雌小,暗灰色。2)卵。长椭圆形,长3mm左右,状似麦粒,背面两侧有凹入线,使中部形成一长条隆起,隆起之前半部有长卵形之盖。卵粒排列成行,数行成块,每块有卵数10粒,上覆灰色土状分泌物。3)若虫。与成虫相似,体扁平,头尖长,足长。1-3龄体黑色,布许多白色斑点。4龄体背面红色,布黑色斑纹和白点,具明显的翅芽于体侧,末龄体长6.5-7mm.  相似文献   
108.
正适浇水立秋至白露之间,灌水应掌握轻浇、早晚浇水的原则。白露以后大葱进入生长盛期,灌水应掌握勤浇、重浇的原则。每隔4~6天浇1次水。霜降以后气温降低,大葱基本长成,需水量减少,要保持土壤湿润。收获前5~7天停止浇水,有利于收获储运。  相似文献   
109.
研究60Co-γ射线、紫外线、零磁空间和EMS诱变处理下苜蓿SP1代叶片细胞显微、超微结构的变化,筛选最优诱变处理,选育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苜蓿新品系或品种。以公农1号、Wega7F、WL319HQ、敖汉4个苜蓿品种试验材料,设置60Co-γ射线150、300、450 Gy射线强度,紫外线30、60、90 min照射时间,甲基磺酸乙酯(EMS) 0.1%、0.2%、0.4% (v/v) 溶液浓度,零磁空间处理180 d;测定苜蓿叶片细胞显微和超微结构。不同诱变处理后4个苜蓿品种叶片厚度均不同程度增加,其中公农1号EMS 0.4% (v/v)浓度下,叶片厚度最大,为446.16 μm,增厚幅度达到25.86%,同时诱变降低了叶脉突起程度;公农1号60CO-γ辐射和紫外线处理细胞结构疏松度均高于对照,诱变后Wega7F细胞结构紧密度升高;EMS处理下海绵组织厚度均降低;低剂量诱变处理下[150 Gy 60Co-γ,30 min紫外线,0.1% (v/v) EMS],细胞叶绿体出现变形、基粒片层松散、类囊体解体、脂质球增多等现象,高剂量处理[450 Gy 60Co-γ,90 min紫外线,0.4% (v/v) EMS]和零磁空间处理下,叶绿体膜会有部分模糊或解体,基粒片层膨胀或模糊、基粒垛叠程度变化随诱变处理种类增加或降低。4种苜蓿品种的叶片厚度诱变后叶片厚度均增加。在一定梯度范围内,60CO-γ射线和EMS诱变效率较高,突变体材料丰富,操作简单,适宜诱变育种的实际操作;150 Gy, 60Co-γ射线、60 min紫外线、0.4%浓度EMS处理为苜蓿正向变异处理,有利于筛选有益诱变突变体。  相似文献   
110.
以Columbia-0拟南芥为试材,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拟南芥转录因子AtOFP8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应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AtOFP8基因进行组织表达分析和逆境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它AtOFP的功能奠定基础。结果表明:AtOFP8基因全长954bp,编码蛋白由221个氨基酸组成,是一个分子量为25.466kDa的不稳定蛋白,该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定位在细胞核中,亲水能力较强;AtOFP8基因在根和花中表达较高,在高温干旱等环境下转录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