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18篇
  2019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难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ND)是由鸡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nus;NDV)引起的一种主要侵害鸡和火鸡的急性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能感染雉鸡、鸽和野生鹦鹉等多种鸟类,以呼吸困难,下痢,神经机能紊乱,粘膜和浆膜出血为主要特征,自1926年印尼首次发现本病以来,世界各国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科研成果,近年来,虽然总体养鸡水平不断提高,对鸡新城疫防疫越来越重视,但仍有少养场不断发生非典型新城疫,有的养鸡场还爆发典型新城疫,所以,目前鸡新城疫仍是世界各地危害养鸡事业的主要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22.
第四讲猪副伤寒的诊断与控制 猪副伤寒(Paratyphus sunm)是由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中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Kunxendorf)变型、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Voldagsen)变型、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俾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等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亚急性、慢性传染病。急性者为败血性病,慢性者为坏死性肠炎,有时发生卡他性或干酪性肺炎。世界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发生在2~4月龄的仔猪,成年猪多呈隐性带菌或为猪瘟的并发症,间或使人发生食物中毒以及侵害其他动物。 一、病原与流行病学 猪副伤寒的病原是沙门氏菌,是革兰氏阴性非抗酸性的兼性厌氧菌,对一般碱性染料着色良好,两端略深,有周鞭毛,能运动,偶然出现无鞭毛的变种。绝大多数具有柔毛,能吸附于细胞表面或凝集红细胞。最适生长温度为37℃,最适生长pH为7.2~7.4。在-25℃中能存活10个月左右,在潮湿温暖处生存期不超过4~5周,但在干燥的垫草中可存活8~20周之久。1950年前所分离的大部分菌株对抗菌药品均较敏感。近年来发现大多数菌株都能抵抗磺胺类、土霉素和链霉素等药。 猪副伤寒作为原发性疾病,仅发生于6月龄以下,主要是断乳前后的仔猪。 猪副伤寒一般呈散发性,饲养管理不良,抵抗力降低时出现地方流行性。特殊情况下,如长途运输后形成爆发。 病猪和带菌猪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它们可由粪便、尿、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病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猪。病猪与健康猪交配或用病公猪的精液人工授精可发生感染。此外,子宫内感染也有可能。有人认为鼠类可传播本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 二、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1.急性(败血症) 临诊表现为体温突然升高(41~42℃),精神不振,不食。后期间有下痢、呼吸困难,耳根、胸前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有时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但多数病程为2~4日,病死率很高。 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脾肿大,色暗带蓝,坚度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不软化。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软而红,类似大理石状。肝、肾也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有时肝实质可见糠麸状极为细小的黄灰色坏死小点。全身各粘膜、浆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肠胃粘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组织学检查为广泛和明显的局灶性坏死,微血管呈玻璃样变性和静脉性栓塞。 2、亚急性和慢性 临诊上表现为病猪体温升高(40.5~41.5℃),精神不振,寒颤,喜钻垫草,堆叠一起,眼有粘性或脓性分泌物,上下眼睑常被粘着,少数发生角膜浑浊,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甚至眼球被腐蚀。病猪食欲不振,起初便秘后下痢,粪便淡黄色或灰绿色,恶臭,由于下痢、失水,很快消瘦。部分病猪在中后期皮肤出现弥漫性湿疹,特别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绿豆大、干涸的浆性覆盖物,揭开见浅表溃疡,病程往往拖延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有时病猪症状逐渐减轻,状似恢复,但以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短期又行复发,有时猪群发生所谓潜伏性“副伤寒”,小猪生长发育不良,被毛粗乱,污秽,体质较弱,偶尔下痢,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一部分患猪发展到一定时期突然症状恶化而引起死亡。 其特征性病变为坏死性肠炎,盲肠、结肠有时波及到回肠后段,肠壁增厚,粘膜上覆盖着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剥开见底部红色,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少数病例滤泡周围粘膜坏死,稍突出于表面,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聚,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肠系膜淋巴结索状肿胀,部分呈干酪状,脾稍肿大,呈网状组织增殖,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小点肺的心叶,尖叶和隔叶前下缘有时发现肺炎实变区,这往往是巴氏杆菌继发感染所致。 三、诊断 本病可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作出初步的诊断。确诊需进行细菌学检查,对纯培养进行生化及血清学鉴定。必须注意,沙门氏菌亦可继发于其他疾病,特别是猪瘟。必要时应作区别性实验诊断,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1、副伤寒的血清学检验 采用坂口进等改进的纸电泳。以组份分别抽提比色法定量。巴比妥缓冲体系(pH8.6,离子强度0.075)。点样量每条滤纸10微升血清。这样的量在测定时作5毫升抽提时,光密度在0.1~0.65之间,使浓度对光吸收的关系符合比尔定律。电压120V,电泳4~5小时。泳毕,滤纸平展钉于木架,100℃恒温干燥30分钟。千分之一溴酚蓝染色。1/100NNaOH抽提30分钟。测定光波长选择590微米。计算:(分段光密度/各段光密度之和)×100=蛋白质含量%。 2、副伤寒的微生物检验 取新鲜的肠系膜淋巴结、脾、肝、肾等病料制成1∶10悬液,接种于亚硒酸钠真菌培养基-S.S琼脂鉴别培养基,经形态观察,糖发酵和生化试验后→三糖铁培养基→沙门氏菌O∶7和O∶A→F因子血清玻璃片凝集试验。 3、副伤寒的病理学检验 取经固定的脾、肝、肾、淋巴结、扁桃体、肠及软骨等病料作组织切片、通过组织学的观察与典型的肉眼可见病变相结合,共同判定结果。 4、通过猪瘟酶标、猪瘟荧光和病理学检验等可进行猪瘟与副伤寒鉴别诊断 (1)猪瘟酶标检验取新鲜病料肾的皮、髓质触片,自然干燥,4℃丙酮固定,经内源酶处理,加猪瘟酶标抗体置37℃湿盒中反应30分钟,用PBS和蒸馏水反复冲洗后,立即浸入底物溶液中,室温放置5~10分钟,取出玻片,再用PBS和蒸馏水反复冲洗、吹干镜检。 (2)猪瘟荧光检验取低温冷冻保存的扁桃体,肾脏等病料作冰冻切片,贴片以-20℃丙酮固定15分钟,晾干,滴加猪瘟荧光抗体,置37℃湿盒中染色30~40分钟,以pH8.0的PBS漂洗10分钟,待干后用pH8.0的甘油封裱,荧光镜检。 (3)副伤寒主发于1~4月龄小猪,常限于一个猪场,发病率不高。病程一般为数天,剖检脾肿大,大肠壁增厚,粘膜显著发炎,表面粗糙,有大小不一,边缘不齐的坏死灶,可与猪瘟区别。  相似文献   
23.
禽流感,即禽流行性感冒(Avian Influenza)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禽类(家禽和野禽)的感染或疾病综合症。1878年,perroncito首次报道意大利的鸡群暴发的一种严重疾病,当时称为鸡瘟(Fowl Plague)。1955年,Schafer证实“鸡瘟”的病原为A型流感病毒感染。自1959年以来,苏格兰(1959)、意大利(1966、1980)、前苏联(1967~1979)、澳大利亚(1975、1985)、美国(1975、1979、1984)、香港(1975~1978)、比利时(1978、1979)、法国(1979~1980)、以色列(1980)等国家和地区学者相继分离到流感病毒及其亚型。我国台湾(1990)分离到H8N4、H6N5、H12N5、H8N9、H8N6、H8N3、H1N5、H8N5;大陆学者陈伯伦和张泽纪等人1992年在广东从鸡体内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9N3。除鸡以外,1963年,Long等第一个从火鸡中分离到禽流感病毒(H6N8),以后英国、美国、意大利、以色列、苏格兰等国也相继分离到火鸡流感病毒;最早从鸭中分离到流感病毒是1956年在捷克斯洛伐克和英国,分离的病毒是H4N6、H11N6,以后乌兰克、意大利、加拿大、南斯拉夫、波兰、德国、香港、澳大利亚、日本、比利时、以色列等国也从鸭中分离到流感病毒,台湾谢快乐(1972)、大陆韩冲和徐为燕等(1980)从鸭中分离出流感病毒,郭元吉等(1979)从鸭饮过的186份水标本中分离到58株禽流感病毒。鹌鹑、珍珠鸡、鸭、鹅等也有发病并分离出流感病毒的报道。 禽流感是一种毁灭性的疾病,每一次严重的暴发都给养禽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美国1983年4月~1984年,为扑灭暴发的禽流感,总损失达6000多万美元。澳大利亚、英国、日本、比利时、苏格兰、意大利、前苏联、法国、荷兰、爱尔兰、加拿大、以色列、匈牙利、泰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都曾遭受禽流感的破坏,造成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24.
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鸭场一批 5 5日龄樱桃谷鸭发病 ,到 65日龄时发病率约85 %,病死率达 12 %。无菌采集临床病鸭的肝和脾脏 ,经细菌分离培养、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实验室感染健康鸭 ,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自行配制鸭浆灵口服液 ,口服结合肌注精制鸭传染性浆膜炎抗体 ,治疗 5天 ,有效地控制了病情  相似文献   
25.
禽霍乱(Fowl cholera),即禽巴氏杆菌病(Avianpasteurellosi),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该病呈世界性分布,是家禽常见病之一,给养禽业造成较为严重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6.
第七讲猪丹毒的诊断与控制 猪丹毒是由红斑丹毒丝菌[俗称猪丹毒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丹毒民间俗称“打火印”.在二十世纪,猪丹毒是我国猪的“三大传染病”之一.在养猪密集而防疫工作较差的部分地区,猪丹毒死亡数占总数的1/3以上,并且健康猪带菌的百分率也很高,可达50%~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