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2篇
农学   2篇
基础科学   6篇
  2篇
综合类   19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腺苷一磷酸脱氨酶1(adenosine monophosphate deaminase1,AMPD1)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酶,它对肉质性状和肉类的风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AMPD1基因的作用机制以及近几年国内外有关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为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2.
王华荣  史娟  任斌 《草业科学》2012,29(12):1816-1820
筛选比较了5种苜蓿褐斑病菌离体叶片接种技术,结果表明,逆向产孢培养技术是苜蓿褐斑病的理想接种方法。利用扫描电镜,对逆向产孢培养技术离体接种的苜蓿假盘菌(Pseudopeziza medicaginis)子囊孢子侵入途径观察发现:接种到叶片上的子囊孢子4 h后开始萌发产生芽管以直接侵入的方式侵入寄主表皮细胞,侵入前不形成附着胞等侵染结构,未观察到子囊孢子由气孔侵入。  相似文献   
23.
为明确苹果炭疽叶枯病病原菌围小丛壳Glomerella cingulata的侵染致病特征,在分离获得该病原菌的基础上,采用形态学观察、ITS序列分析和致病性测定对其进行了鉴定,并利用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原菌在嘎啦苹果叶片上的侵染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陕西咸阳地区分离获得的9株病原菌均为围小丛壳G.cingulata.25 ℃下接种9 h后,分生孢子中间产生隔膜,双胞化,并萌发产生芽管和附着胞;24 h后分生孢子的2个细胞均可萌发并形成芽管及附着胞,部分芽管顶端可产生次级分生孢子;48 h后次级分生孢子萌发形成附着胞;72 h后,附着胞下形成的侵染钉可直接入侵寄主,在表皮细胞内形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此时叶片表面已出现褐色斑点.接种7 d后叶片病斑处出现分生孢子盘和子囊壳.表明陕西省近年出现的苹果炭疽叶枯病病原菌为围小丛壳G.cingulata,该病菌在嘎啦叶片上的一些特殊侵染行为可能是导致该病害易在短时间内暴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4.
本文对翁牛特旗境内六类天然草地进行生态系列研究和普查的基础上,密切联系草地的种类成分变化,第一性生产力等生产上的关键要素加以剖析、总结出各类草地进行演替的规律性,揭示了造成草地退化的原因,提出今后在草地建设中应着重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5.
论述了农机信息化建设在孝义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孝义市的农机信息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加强农机信息化宣传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6.
株高、穗位高、穗位比、叶面积、叶形系数、散粉-吐丝时间间隔(ASI)和雄穗分枝数等是影响玉米生态适应性、抗倒性、耐密植能力及生产潜力的重要农艺性状。因此, 以TS141为共同亲本, 分别与廊黄、昌7-2杂交, 构建2套F2群体(LTpop、CTpop)为试材, 分析了7个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 探讨了其与单穗重间的相互关系, 并进行相关性状QTLs的检测及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1)2个F1杂交种的穗位比和ASI表现为明显的中亲优势, 其余5个性状均呈明显的正向超亲优势;F1杂种优势指数和相对杂种优势均表现为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叶面积>叶形系数>ASI>穗位比, 而F2优势降低率表现为叶面积>株高>穗位高>雄穗分枝数>ASI>叶形系数>穗位比。2)单穗重与ASI呈显著负相关, 与其余性状间均呈显著正相关;除雄穗分枝数外, 利用逐步回归分析成功构建了单穗重与其余6个农艺性状间的最优多元线性回归方程。3)利用CIM法在2套F2群体间总共检测到56个QTLs位点, 单个QTL的表型贡献率介于4.22%~15.74%。其中株高、穗位比、ASI和雄穗分枝数均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的调控, 而其余性状均受非加性效应的调控;进一步分析, 在2套F2群体中总共检测到12个稳定表达的sQTLs位点, 分别位于Bin1.07(umc1278~bnlg1025)调控株高、Bin1.08~1.10(mmc0041~phi308707)调控叶面积、Bin2.02(umc1823~umc2363)调控ASI、Bin4.06(bnlg1621a~umc2027)同时调控穗位高和穗位比、Bin4.09(umc2287~umc2360)同时调控ASI和雄穗分枝数、Bin6.05(umc2040~bnlg1174a)调控ASI、Bin7.00(umc2177~umc1378)调控雄穗分枝数、Bin8.08(umc1005~umc2218)调控穗位比、 Bin10.01~10.02(bnlg451~umc1337)同时调控株高和穗位比。为玉米相关性状的育种应用、精细定位及基因克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7.
腺苷一磷酸脱氨酶1(adenosine monophosphate deaminase1,AMPDl)是嘌呤代谢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酶.它对内质性状和肉类的风味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AMPDl基因的作用机制以及近几年固内外有关的研究进展加以综述.为相关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8.
胡秋娈  冯爱青  任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220-16221
[目的]为中药材中微量Cu的测定和样品处理建立一种新的理论和方法。[方法]研究了有机试剂硝基磺酚C与Cu(Ⅱ)的光谱变化、反应条件、表面活性剂及共存物质的影响,并研究了样品处理和测定的方法。[结果]在pH值2.8的Britton-Robinon缓冲介质中,紫红色的硝基磺酚C能与Cu(Ⅱ)形成蓝色配合物,λmax为665nm,比试剂本身红移115nm。Cu含量在0~1.28μg/ml范围内符合Beer定律,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2.13×104L/(mol.cm),乙醇存在有增敏作用。[结论]建立了微波消解样品,微量Cu测定的光度新方法。建立的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用于中草药中Cu含量的测定,取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29.
深入剖析干旱胁迫条件下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机制可为玉米抗旱高产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以大穗型旱敏感自交系TS141为共同亲本,分别与小穗型强抗旱自交系廊黄和昌7-2杂交,构建了含有202个(LTPOP)和218个(CTPOP)家系的F2:3群体,在8种水旱环境下进行单穗重、穗轴重、穗粒重、百粒重、出籽率及穗长等6个穗部性状的表型鉴定,并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CIM)和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复合区间作图法(MCIM)对其进行单环境和多环境联合数量性状位点(QTL)分析。结果表明,采用CIM法,单环境下在2套F2:3群体间检测到62个穗部性状QTL,其中干旱胁迫环境下检测到38个QTL,进一步在2套F2:3群体多个干旱胁迫环境下检测到10个稳定表达的QTL (sQTL),分别位于Bin 1.01–1.03、Bin 1.03–1.04、Bin 1.05、Bin 1.07、Bin 1.07–1.08、Bin 2.04、Bin 4.08、Bin 5.06–5.07、Bin6.05和Bin 9.04–9.06。采用MCIM法,联合分析定位到54个穗部性状联合QTL,其中24个表现显著的QTL与环境互作(QTL×E), 17对参与了显著的加性与加性/显性(AA/AD)上位性互作,其表型贡献率较低。这些研究结果可为系统地剖析玉米穗部性状的分子遗传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且这2套F2:3群体多个环境下检测到的sQTL可作为穗部性状改良的重要候选染色体区段,用于图位克隆或抗旱高产分子育种,但要注重环境及上位性互作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30.
任斌  张志宏 《农机化研究》2015,(11):63-66,80
引入Zig Bee无线组网方案,结合农业温室大棚对于环境监控的需求,从终端数据采集节点、终端控制节点及网关设备几个方面阐述了温室大棚的无线网络监控系统整体设计;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温室大棚对于监控覆盖率的要求,针对传统粒子群算法由于单向信息流动而很容易局限在局部极值、导致全局搜索能力不足的缺陷,对该算法进行了优化。同时,设计了免疫粒子群优化算法,将免疫算法的多样性引入粒子群算法,从而增强粒子群算法的全局搜索性能。仿真实验证实:本研究所构建的优化算法在1 500次时基本收敛完毕,最佳覆盖率均超过95%,该优化算法可以有效解决无线传感器网络确定性覆盖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