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1篇
综合类   3篇
水产渔业   11篇
畜牧兽医   1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自2016年开始,在平均海拔1000米的高山优质水稻核心示范区示范开展200亩稻田养鱼。2017年亩产优质稻米232千克,20元/千克,产值4640元;亩产鱼25千克,30元/千克,产值750元,合计亩产值5390元,亩利润4310元,初步实现稻田产值增收翻番,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现将三峡库区高山稻田养鱼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我国养禽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大型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鸡场不断建成,各种疾病防控体系逐渐完善,在一些已控制了鸡新城疫、禽霍乱等烈性禽类传染病的鸡场,葡萄球菌病已成为危害较大的疫病.鸡葡萄球菌病是由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严重者造成产蛋率下降,给养鸡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因此,养殖户在饲养生产过程中要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中国规模化猪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 epidemic diarrhea virus,PEDV)的流行情况。【方法】 利用RT-PCR检测方法对2018-2020年采集于全国11个省市318个规模化猪场的2 391份样品进行PEDV核酸检测,对30份阳性样品进行S1全基因扩增与测序,并利用MegAlign、Mega 7.0等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2018-2020年,猪场PEDV核酸阳性率分别为48.57%、10.96%和4.72%,样品PEDV核酸阳性率分别为28.97%、8.27%和7.50%,猪场和样品PEDV核酸阳性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S1基因相似性分析显示,获得的30株毒株全部为GⅡ基因型,其中17株毒株为GⅡa基因亚型、5株毒株为GⅡb亚型、8株毒株为GⅡc亚型,GⅡa基因亚型毒株为2018-2020年流行的主要毒株类型;30株毒株S1基因序列之间核苷酸相似性为93.0%~99.5%, 氨基酸相似性为91.7%~100%,其中22株毒株与2017-2018年流行的GⅡ基因型毒株相比S1氨基酸序列表现出特征性插入和缺失。【结论】 本研究结果为监测和分析中国PEDV的变异和演化提供了临床数据,为猪流行性腹泻防控和疫苗研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前,随着我国养禽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大型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的鸡场不断建成,各种疾病防控体系逐渐完善,在一些已控制了鸡新城疫、禽霍乱等烈性禽类传染病的鸡场,葡萄球菌病已成为危害较大的疫病。鸡葡萄球菌病是由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严重者造成产蛋率下降,给养鸡业生产带来很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6.
一、棉蚜发生规律 1.危害特性 棉蚜俗称腻虫,其繁殖方式有孤雌生殖和两性繁殖2种,棉蚜主要以成蚜、若蚜聚集在棉花叶背面,刺吸汁液危害,使叶片细胞组织生长不平衡,产生卷曲和皱缩,棉株生长缓慢,轻者推迟现蕾开花,重者造成卷叶或发黄脱落. 2.越冬场所 棉蚜产卵的寄主植物有19种之多,棉蚜卵多附着在寄主的芽胞、裂缝和翘皮处越冬. 3.发生规律 从早春3月下旬开始,越冬蚜卵陆续孵化为干母,在越冬寄主上繁殖几代后,即产生有翅蚜向第2寄主迁移,主要危害棉花,棉蚜具有极强繁殖力,在棉田1年可发生15~17代.5月下旬,迁入的棉蚜在棉田形成"中心株",进而形成"点片发生"状态;7月、8月达到危害高峰期,当气温高于35℃时,棉蚜有可能出现秋季危害小高峰;10月下旬,随着棉株衰老,气温下降,棉田有翅蚜增多,棉蚜开始迁离棉田,向越冬寄主上转移.  相似文献   
7.
棉蓟马是危害棉苗的主要害虫之一。历年来,棉蓟马对尉犁县棉苗都有不同程度危害,据田间调查,近几年呈扩大上升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对棉农的技术服务指导没跟上,再加上棉农对棉蓟马发生规律了解不够,防治时机把握不准,防治措施运用不当造成的。一、发生规律和特点棉蓟马1年可发生6~8代。4月下旬进入棉田  相似文献   
8.
在池塘中,按传统培育方式利用天然饵料对优鲈1号、开口水花进行培育,经过15~20 d的培育,鱼苗生长至2~3 cm;在工厂化车间利用工厂化循环水苗种培育系统进行转食驯养,经过7~10 d驯养培育,鱼苗生长至4~5 cm,大部分鱼苗转食成功,驯养成活率达83%以上,再经过1~2个月的培育可达10 cm以上规格鱼种,培育成活率达89%以上。  相似文献   
9.
岩原鲤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2004年连续两年对内塘驯养培育的岩原鲤亲本进行了人工繁殖试验,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其受精率达到 70%, 孵化率达到 85%以上, 共获开口仔鱼 10 77万尾。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体长(8.16±0.14)cm,体重(7.91±0.12)g的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经76 d的养殖试验,研究添加Fe、Zn、Cu不同组合水平的7组实用日粮对岩原鲤生长、体营养组成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鱼种630尾,随机分成7个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Fe、Zn、Cu能够提高岩原鲤的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能力。当Fe、Zn、Cu的添加量分别为140、50、5 mg/kg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蛋白质效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最高,饲料系数最低。适量添加Fe、Zn、Cu能够显著提高岩原鲤的免疫能力。当Fe、Zn、Cu的添加量分别为200、90、4 mg/kg时岩原鲤血清溶菌酶活力最高。结果表明,岩原鲤饲料中Fe、Zn、Cu的最适添加量分别为140、50、5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