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2379篇 |
免费 | 2646篇 |
国内免费 | 3535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341篇 |
农学 | 2170篇 |
基础科学 | 1826篇 |
4072篇 | |
综合类 | 21102篇 |
农作物 | 2923篇 |
水产渔业 | 1915篇 |
畜牧兽医 | 6475篇 |
园艺 | 2956篇 |
植物保护 | 178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8篇 |
2023年 | 861篇 |
2022年 | 1897篇 |
2021年 | 1866篇 |
2020年 | 1766篇 |
2019年 | 1744篇 |
2018年 | 1220篇 |
2017年 | 1963篇 |
2016年 | 1339篇 |
2015年 | 2024篇 |
2014年 | 2271篇 |
2013年 | 2476篇 |
2012年 | 3718篇 |
2011年 | 3622篇 |
2010年 | 3387篇 |
2009年 | 3128篇 |
2008年 | 3173篇 |
2007年 | 2843篇 |
2006年 | 2407篇 |
2005年 | 1894篇 |
2004年 | 1215篇 |
2003年 | 747篇 |
2002年 | 804篇 |
2001年 | 767篇 |
2000年 | 655篇 |
1999年 | 239篇 |
1998年 | 34篇 |
1997年 | 20篇 |
1996年 | 11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15篇 |
1992年 | 13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3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62年 | 7篇 |
1956年 | 14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蒙古马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在人类和动物基因组中普遍存在,是重要的遗传变异资源.本试验利用比较基因组杂交(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CGH)芯片对2匹蒙古马和1匹纯血马进行全基因组CNV检测,共检测到210个CNVs,长度6 109 bp至571.87 kb,平均值为37.81 kb,中值为14.45 kb.合并重叠的CNVs,共检测到70个CNV区域(CNV region,CNVR),大小从6 151 bp至573.59 kb,平均值和中值分别为38.93和14.45 kb,总长度为6.19 Mb.经CNV基因注释和功能分析发现,大部分基因与嗅觉受体活性、嗅觉感官知觉、化学刺激的感官知觉、识别和嗅觉传导等功能相关.对5个CNVRs进行qPCR检验,83.33%的qPCR结果与CGH芯片结果一致.通过对蒙古马基因组拷贝数变异的研究,证明CNV在马基因组中普遍存在,为揭示马基因组CNV与重要生物性状的关联性及品种改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2.
色氨酸在仔猪的玉米-豆粕型或玉米-鱼粉型饲粮中是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仔猪饲粮中添加色氨酸能够促进采食量的增加,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试验选取32头28日龄断奶体重约为(8.63±0.79)kg法系长白阉公猪,2×2因子设计,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试验期为21天。采取限饲和自由采食饲喂方式,研究两个不同色氨酸浓度的饲粮(0.12%,0.26%)对仔猪生长性能的影响。在试验的第一周,饲喂方式之间的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不同色氨酸水平之间的日增重没有显著差异,饲喂方式和饲粮色氨酸水平之间没有互作效应。第二周,饲喂方式和饲粮色氨酸水平都对仔猪日增重有显著影响(P<0.05),料重比在自由采食情况下极显著高于限饲情况(P<0.01),饲喂方式和饲粮色氨酸水平没有互作关系。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饲喂0.26%色氨酸饲粮的仔猪日增重高于0.12%组(P<0.05和P<0.01),料重比明显低于饲喂0.12%色氨酸饲粮组(P<0.05和P<0.01)。第三周的结果和第二周相似。整个试验期饲喂方式和饲粮色氨酸水平对仔猪日增重和料重比都有极显著或显著影响,但两者没有互作效应。限饲组和自由采食组中,饲喂0.26%色氨酸饲粮组的仔猪日增重极显著高于饲喂0.12%色氨酸饲粮组仔猪(P<0.01),同时不同饲喂方式之间日增重差异极显著(P<0.01);饲喂0.26%色氨酸饲粮的仔猪料重比极显著低于饲喂0.12%色氨酸饲粮的仔猪(P<0.01)。限饲条件下色氨酸水平由0.12%升高到0.26%,仔猪血清尿素氮水平由15.37mg/mL下降到12.13mg/mL,差异显著(P<0.05);同样在自由采食条件下血清尿素氮明显下降(P<0.05),由原来的16mg/mL降到11.38mg/mL。结论,在其他营养素进食相同条件下,增加饲粮色氨酸量能够提高仔猪日增重和饲料报酬,降低血清尿素氮,说明色氨酸本身对仔猪的生长和代谢有一定的作用;在自由采食情况下,增加饲粮色氨酸量还可提高仔猪采食量,结合其本身促生长作用,能显著提高仔猪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73.
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A)型三联灭活疫苗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5批兔病毒性出血症、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产气荚膜梭菌病三联灭活疫苗进行了动物试验 ,结果表明该疫苗安全有效。近期效检对兔病毒性出血症的保护率为 1 0 0 % ,对兔多杀性巴氏杆菌病保护率为 92 % ,对产气荚膜梭菌病 (A)型保护率为 88%。在免疫期试验中 ,免疫 6个月后 ,对兔病毒性出血症保护率为 1 0 0 % ,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的保护率为 79% ,对产气荚膜梭菌病 (A)型的保护率为 88%。在保存期试验中 ,4~ 8℃保存 1年仍有效。 相似文献
74.
75.
76.
羊和猪胎盘肽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超滤法从羊和猪胎盘中提取出了胎盘肽,采用改良的加脲Tricine—SDSPAGE电泳法测定羊胎盘肽的分子量为4,386Da;利用紫外光扫描得其最大吸收峰分别为225.4nm和209.6nm;并通过建立体外抑制兔淋巴细胞模型,利用MTT比色法测定所提取胎盘肽的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显示:羊和猪胎盘肽均可使顺铂抑制的兔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转化率显著提高。其中羊胎盘肽以1:10^2、1:10^3和1:10^4三组效果最为明显(P〈0.01);而猪胎盘肽以1:10^2、1:10^3两组效果最为明显(P〈0.01)。 相似文献
77.
蛋白质周转代谢及其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蛋白质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蛋白质周转是动物体内蛋白质积累形成动物产品的唯一生物学途径和基本生物学机制 ,是生物体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根本动力学过程。本文对蛋白质周转代谢的概念、术语、动物蛋白质周转代谢的意义做了阐述 ,介绍了蛋白质周转代谢的测定方法 ,并重点介绍了蛋白质周转代谢的随机分析与房室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78.
试验主要比较研究了6株乳酸杆菌对热(55℃和65℃)、酸(pH值1.0、2.0和3.0)、胆盐(0.1%和0.3%)、微量元素铜(0、10、50和250mg/L)和锌(0、120、600和3 000mg/L)的耐受性。结果表明:各菌株对这些因子的耐受性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如菌株LGG增殖速度、产酸性、耐酸性和耐温度55℃的能力都较其他菌株好,但该菌株在65℃下存活率极低;菌株ZJ614耐高温能力较强,在65℃处理20min后存活率能达到19.2%,但Cu2+(50 mg/L)对其增殖的不良影响较大;菌株ZJ621虽对酸的耐受性较强,但对胆盐的耐受性较差。经全面考察各菌株对各逆性因子的耐受性,初步推断,菌株ZJ610和ZJ617的综合耐逆性相对较强。 相似文献
79.
两栖蔊菜(Rorippa amphibia)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入侵植物,主要出现在草坪中,并有不断向各种生境扩张的趋势,往往会成为其入侵群落中的优势种,因此研究其种群和群落特征及环境影响因素,对于更好地了解其入侵机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本研究调查了不同小生境中受到两栖蔊菜入侵的草坪群落,采用扩散系数(C)、负二项参数(K)、平均拥挤度(m*)、丛生指标(I)、聚块性指标(PI)、Cassie指标(CA)和Green指数(GI) 7个指标对两栖蔊菜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研究,并分析两栖蔊菜的种群密度、盖度等特征。运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PCA)探讨了群落类型的差异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不同生境条件下两栖蔊菜种群均呈聚集分布。无遮阴和半遮阴条件下,两栖蔊菜的种群密度分别为全遮阴条件的2.93倍和2.73倍,盖度分别为4.52倍和4.79倍,高度分别为1.57倍和2.37倍。即在全遮阴条件下两栖蔊菜种群的密度、高度、盖度均最低,且与无遮阴生境种群间差异显著(P <0.05);半遮阴条件下,两栖蔊菜的高度和盖度最高,与全遮阴生境下差异显著(P <0.05),与无遮阴生境种群高... 相似文献
80.
分别在犊牛代乳粉中添加酵母β-葡聚糖和杆菌肽锌,研究其对早期断奶犊牛生长性能及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的影响。选取20头新生荷斯坦公犊牛,随机分为4个处理,每个处理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分别饲喂以下日粮:试验A组为基础日粮组(对照组)、试验B、C组均为基础日粮+酵母β-葡聚糖75mg·kg-1、试验D组为基础日粮+杆菌肽锌60mg·kg-1。试验全期共28d,每日记录犊牛采食量、每2周逐一称重并计算日增体质量,在试验第21天晨饲时,给A、B、D3组犊牛口服大肠杆菌(O141∶K99)肉汤培养基进行攻毒,C组继续正常饲喂。于试验第28天晨饲前,采集犊牛直肠内约10cm处靠近上壶腹黏膜部的粪便样品用于测定肠道微生物区系变化。结果显示,大肠杆菌攻毒前,B组犊牛0~14d和14~21d两阶段ADG比A组分别提高了26.18%和24.93%(P0.05);攻毒后,B、D组21~28dADG比A组分别提高了30.38%、30.82%(P0.05)。试验各期F/G,B、D组均显著低于A组(P0.05)。与A组相比,B、D组犊牛攻毒后12和24h时,直肠中大肠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同时D组犊牛直肠中乳酸杆菌数量也显著降低(P0.05);C组犊牛直肠中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A组(P0.05)。利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显示,B、C两组条带数多于A、D组,且C组与A、D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不同试验组犊牛的总菌区系相似性处于50%~75%。结果表明,在代乳粉中添加75mg·kg-1酵母β-葡聚糖可改善犊牛肠道微生物区系,优化肠道微生物结构,从而保证犊牛健康生长,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或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