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183篇 |
免费 | 3192篇 |
国内免费 | 804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9032篇 |
农学 | 11883篇 |
基础科学 | 6791篇 |
12273篇 | |
综合类 | 20020篇 |
农作物 | 3608篇 |
水产渔业 | 2572篇 |
畜牧兽医 | 9519篇 |
园艺 | 2161篇 |
植物保护 | 45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55篇 |
2023年 | 683篇 |
2022年 | 1809篇 |
2021年 | 2681篇 |
2020年 | 2502篇 |
2019年 | 2445篇 |
2018年 | 1676篇 |
2017年 | 2365篇 |
2016年 | 2414篇 |
2015年 | 3117篇 |
2014年 | 2952篇 |
2013年 | 3690篇 |
2012年 | 4284篇 |
2011年 | 4780篇 |
2010年 | 4520篇 |
2009年 | 4284篇 |
2008年 | 4167篇 |
2007年 | 4176篇 |
2006年 | 4046篇 |
2005年 | 3583篇 |
2004年 | 1726篇 |
2003年 | 1534篇 |
2002年 | 1155篇 |
2001年 | 1323篇 |
2000年 | 1574篇 |
1999年 | 1870篇 |
1998年 | 1892篇 |
1997年 | 1579篇 |
1996年 | 1431篇 |
1995年 | 1359篇 |
1994年 | 1183篇 |
1993年 | 1129篇 |
1992年 | 949篇 |
1991年 | 792篇 |
1990年 | 675篇 |
1989年 | 582篇 |
1988年 | 448篇 |
1987年 | 268篇 |
1986年 | 169篇 |
1985年 | 82篇 |
1984年 | 73篇 |
1983年 | 65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39篇 |
1980年 | 29篇 |
1979年 | 20篇 |
1978年 | 9篇 |
1965年 | 12篇 |
1964年 | 14篇 |
1963年 | 1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减少发展中国家毁林及森林退化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 森林保护、可持续森林管理和增加森林碳储量(REDD+)在减缓气候变化行动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已经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重要议题。近年来各缔约方针对方法学、融资机制和REDD+与清洁发展机制(CDM)关系的谈判争论越来越激烈。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8次缔约方会议(COP18)期间, 对REDD+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 除了有关于逐步建立国家水平森林参考排放水平或参考水平等有关方法学的技术与科学问题外, 基金在融资机制中的作用和非碳效益支付议题也有待进行深入的磋商。文中基于对各缔约方提案的分析结果和REDD+示范项目开展情况, 结合我国森林资源现状, 分析了REDD+机制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后续谈判期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2.
为了明确ABA对孕穗期低温下水稻结实率及叶片生理特性的调控效应,本试验在盆栽条件下,以2个水稻(Oryza sativa L.)品种‘龙粳11’(冷敏型)和‘龙稻5’(耐冷型)为材料,于孕穗期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低温(15℃,持续1,2,3,4,5天)处理,并喷施不同浓度的脱落酸(ABA),研究低温条件下ABA对不同水稻结实率的调控效应,同时探讨了ABA和低温对水稻叶片膜透性、抗氧化酶等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龙稻5’的结实率变化不大,‘龙粳11’的结实率显著降低,20 mg/L的ABA能够有效缓解低温伤害,相对提高低温胁迫下水稻的结实率。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龙稻5’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龙粳11’,但丙二醛(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低于‘龙粳11’。ABA可提高冷敏品种的抗氧化酶活性、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同时可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这说明ABA可以通过调控水稻抗氧化酶、可溶性糖等生理指标的活性及含量,进而提高冷敏水稻品种的耐冷性。 相似文献
43.
利用超声波提取和气质联用分析法,对散尾葵的提取物进行了组分和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提取物含酸类化合物2种,占提取物总量的1.20%;醇类化合物3种,占提取物总含量 1.78%;酯类化合物5种,占提取物总量的7.11%;烷类化合物5种,占提取物总量的13.27%;醚类化合物2种,占提取物总含量 3.36%;酮类化合物1种,占提取物总含量 0.41% 。利用散尾葵提取物对10种居室空气中收集的细菌进行了抑菌性测定,对其中7种具有抑菌活性,而对放线菌、动性球菌、冷杆菌无抑制作用。对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抑菌力最强,125mg/mL浓度提取液抑菌率达到100%。 相似文献
44.
本试验从健康的鸡盲肠内容物中筛选出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病源拮抗菌JM-11菌株,经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鉴定此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ubsp. subtilis)。经耐受胃肠道环境及胆盐试验,结果表明,JM-11菌株能耐受0.3%的胆盐环境,在pH为3.0的人工胃液中能够很好的存活。利用抗生素打乱雏鸡肠道菌群后,饲喂致病性大肠杆菌来制作腹泻模型。经益生菌JM-11对腹泻雏鸡的治疗试验结果显示,JM-11能显著降低腹泻雏鸡粪便中的大肠杆菌的数量(P<0.01),增加乳酸菌的数量(P<0.01),提高雏鸡免疫器官指数(P<0.05),对雏鸡具有安全无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5.
栽桑养蚕是巫溪县农村的传统产业,是蚕区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骨干项目。自上世纪80年代初,县委、县府就已将栽桑养蚕作为农村特色产业大力发展,1988年首次突破万担茧大关,发种量达到2万张,蚕农收入逾500万元;丝厂绸厂从无到有逐渐完善,农、工、贸产业链已基本形成。全县12个乡镇、88个养蚕村、2万余农户,8万多人口从事栽桑养蚕;在地桑0.8亿株、年养蚕4万余张、产茧1 000t、收入1 600万元以上。2006年《重庆市百万担优质蚕茧产业化工程“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巫溪等渝东南10个区市县列为重庆市生产优质蚕茧最适宜区域重点发展,规划我县在“十一五”期内达到2 500t优质蚕茧的规模。要达到这一目标,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如何深挖潜力,努力提高蚕茧单产,特别是努力提高夏秋蚕单张产量,为整体提高全县养蚕的科技水平,作出自己新的贡献。1基本概况1.1自然概况我县位于渝陕鄂交汇处,东经108°44′~109°58′,北纬31°14′~31°44′之间,最低海拔135m,最高海拔2 797m(阴条岭山为重庆第一峰),由于海拔差异大,形成了独特的立体气候,素有“一山兼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美称。终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时间长... 相似文献
46.
2007年6月24日,我基地1头牧羊犬产下5头仔犬,仔犬健康良好.9月12日进行健康检查时,发现其中1头小犬(公,3月龄)双侧肘头部有明显的肿胀,触诊有温热感,波动明显,大如鸡蛋.小犬精神状态良好,体温、吃喝正常,未出现其他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47.
试验将含有制粒专用植酸酶制剂的日粮样本在4种温度条件下进行制粒.制粒后的饲料应用植酸酶国标法进行酶活测定,结果表明:制粒专用植酸酶在调制温度70℃左右、蒸汽压力不高的情况下酶活基本未丧失,性能比较理想:当制粒温度达到80℃以上时,酶活明显降低,但总体保持在500U/kg以上.制粒用植酸酶仍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能。经过动物饲养试验表明.肉鸡和育肥猪饲养对照组和处理组之间的平均日增重和料肉比差异都不显著(p〉0.01),这说明在添加制粒专用植酸酶后.对磷酸氢钙的量进行调整并不会影响肉鸡和育肥猪的生长性能.且同样能达到普通植酸酶在粉状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8.
49.
秋用蚕种浸酸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生产工作,是属于环节多、参加人员多、技术处理要求严格的流水作业,如日浸酸4万张毛种,十多个生产环节,需技术人员30人左右,辅助工100多人。如何进行有效组织保证生产安全,提高蚕种质量,多年来我们进行了探索。以前我们均采用的是拉通式组织浸酸工 相似文献
50.
Yan Li Ying Jia Kai Wen Hua Liu Mingchun Gao Bo Ma Wenlong Zhang Junwei Wang 《Veterinary immunology and immunopathology》2013,151(3-4):331-336
Bovine viral diarrhea virus (BVDV) is a member of the genus Pestivirus within the family Flaviviridae. NS3 is one of the immunodominance regions of the BVDV viral proteins. To identify the potential B-cell linear antigenic epitopes within BVDV NS3 region, serial overlapping truncations covering the whole region were expressed and purified, and screened by multistep of Western-blot. We found (1VCKKITEHERCHVNI15), (20AFFGVMPRGTTPRAPVR36), (46RRGLETGWAYTHQGGI61), (281EGDMATGITYASYGYFC297), (426YSGEDPANLRVVTSQSPYVVVATNAIESGV455) and (481FIVTGLKRMAVTVGEQA497) can be recognized by the BVDV infected bovine serum. These proteins have been confirmed by indirect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I-ELIS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might open new perspectives on the structure and antibody–antigen reaction of the non-structural proteins and may aid in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s well.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