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308篇 |
免费 | 207篇 |
国内免费 | 46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11篇 |
农学 | 534篇 |
基础科学 | 273篇 |
688篇 | |
综合类 | 1268篇 |
农作物 | 326篇 |
水产渔业 | 182篇 |
畜牧兽医 | 844篇 |
园艺 | 158篇 |
植物保护 | 2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64篇 |
2022年 | 183篇 |
2021年 | 236篇 |
2020年 | 182篇 |
2019年 | 170篇 |
2018年 | 127篇 |
2017年 | 145篇 |
2016年 | 161篇 |
2015年 | 204篇 |
2014年 | 194篇 |
2013年 | 246篇 |
2012年 | 313篇 |
2011年 | 310篇 |
2010年 | 265篇 |
2009年 | 231篇 |
2008年 | 237篇 |
2007年 | 258篇 |
2006年 | 222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101篇 |
2002年 | 84篇 |
2001年 | 91篇 |
2000年 | 82篇 |
1999年 | 89篇 |
1998年 | 71篇 |
1997年 | 58篇 |
1996年 | 57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58篇 |
1992年 | 27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73年 | 2篇 |
1971年 | 1篇 |
1970年 | 3篇 |
1964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9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幼鱼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为17~19℃条件下,分别以鲜杂鱼(x)和配合饲料(p)为饵料,采用一直投喂(对照组)和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3种投喂方式,研究投喂不同饵料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体质量为7.80 g±0.01 g)生长、生化组成和能量收支的影响,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表明:投喂配合饲料时,S1F6p和S2F5p组均具有完全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鲜杂鱼时,S1F6x组具完全补偿生长现象,S2F5x具部分补偿生长现象;投喂配合饲料和鲜杂鱼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处理的大菱鲆幼鱼均通过饲料转化效率和摄食率共同提高来实现其补偿生长,且各试验组的鱼体成分和对照组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处理组幼鱼的生长能比例均有所增加,而代谢能比例均有所减少;无论是处理组还是对照组,鲜杂鱼的投喂效果均优于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03.
苏北农林生境蚂蚁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诱捕法和样方调查法获得苏北地区农林生境蚂蚁4亚科11属14种。优势种为铺道蚁(Tetramorium cae-spitum)、针毛收获蚁(Messor aciculatus)、中华小家蚁(Monomorium chinense)和日本弓背蚁(Camponotus japonicus)。从生境分布来看,前2种亦是研究区域的广布种。根据调查数据分析了该地区7种农林生境中蚂蚁群落的结构及多样性特征,以及人为干扰和生境异质性对蚂蚁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生境中蚂蚁群落种类组成和多样性等指标均不相同。山地针叶阔叶林中蚂蚁群落种类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高;蔬菜果园农田蚂蚁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最低。人类干扰越强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低;生境质量和异质性越高的生境,蚂蚁群落多样性指数越高。PCA分析可将这7种生境蚂蚁群落分为3大类型。相关分析与群落结构PCA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究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前后土壤养分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变化特征,为该区农业生产以及生态恢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山西省永和县岔口小流域因生态工程的实施而改变土地利用方式的坡改梯地(梯田)、退耕还林地(林地)、地埂核桃园地(园地)3种样地为研究对象,以现有坡耕地为对照,利用时空互代法,比较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前后0—20 cm,20—40 cm土壤C,N,P,K含量以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结果]①流域各种生态恢复措施实施后,土壤C,N元素含量明显增加,梯田、林地、园地0—40 cm土壤有机C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38,2.44和1.09倍,全N含量分别是坡耕地的1.76,2.66,1.68倍。P,K元素增加量不明显,林地相比其他2种土地利用方式对C,N元素的固持更加明显;②通过分析土壤养分化学计量比的关系,发现流域土壤的限制性元素为C,N元素;③流域土壤养分及计量比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耦合关系,C-N之间的耦合关系最为显著且在各元素和生态化学计量比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结论]流域3种土地利用方式有效地改变了土壤全量养分含量和元素的生态化学计量比,有利于流域的生态保护和植被修复。 相似文献
105.
106.
为掌握陕西省西安市牛羊养殖场职业暴露人群布鲁氏菌感染风险因素,做好高危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2019年对西安市39个布鲁氏菌病阳性养殖场及346位职业暴露高危人群进行流行学调查,并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养殖场高危人群感染风险因素。结果显示:畜间布鲁氏菌病在养殖方式上主要发生于散养场(27/39),时间上发生于4月、7—8月、10月,在畜种上以羊群为主(28/39)。对从业人员主观潜在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发现,感染从业人员与未感染高危人员在挤奶、喝生牛羊乳、接生、免疫、接触流产畜(流产物及粪便)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发现,挤奶(OR=2.435,95%CI=1.137~5.071)、喝生牛羊乳(OR=2.893,95%CI=1.218~7.569)、接生(OR=3.217,95%CI=1.382~8.036)、接触流产畜(流产物及粪便,OR=2.439,95%CI=1.175~5.209)是从业人员感染的风险因素。同时,对养殖场客观潜在风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显示,场区消毒(OR=0.694,95%CI=0.307~1.043)、流产病死畜无害化处理(OR=0.549,95%CI=0.325~1.105)也是从业人员感染的风险因素。结果表明,挤奶、喝生牛羊乳、接生、接触流产畜(流产物及粪便)是从业人员感染的主观性风险因素,场区消毒、流产病死畜无害化处理是从业人员感染的客观风险因素。结果提示,牛羊养殖场及从业人员应加强对上述感染风险因素的控制,降低暴露风险。同时,相关机构应开展牛羊养殖场职业暴露人群布鲁氏菌病防控知识科普宣传,提升其防范能力。 相似文献
107.
108.
蘑菇褐腐病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4~25℃,低至10℃,高达35℃,孢子停止萌发,在35℃和40℃恒温中,分别经5天和1天,菌丝均失去生活力;高湿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100%相对湿度下分生孢子萌发率最高;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最适宜pH值分别为6和6.4,幼嫩蘑菇煮出液最能刺激孢子萌发,该病菌在菇床初侵染源是覆盖了带有病菌的覆盖土,在夏季对覆盖土壤进行日光曝晒4~5天,覆土前7天,用36%~38%化学纯甲醛3.5kg,兑水20~30kg,喷洒于种植111m~2蘑菇的覆盖土中熏蒸48h以上,防病效果均理想;发病后及时挖除病菇,能防止病菌再侵染,减轻褐腐病的为害。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