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801篇 |
免费 | 1969篇 |
国内免费 | 2539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454篇 |
农学 | 1384篇 |
基础科学 | 1424篇 |
2925篇 | |
综合类 | 14218篇 |
农作物 | 2319篇 |
水产渔业 | 1544篇 |
畜牧兽医 | 4741篇 |
园艺 | 2152篇 |
植物保护 | 114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71篇 |
2023年 | 640篇 |
2022年 | 1381篇 |
2021年 | 1340篇 |
2020年 | 1214篇 |
2019年 | 1202篇 |
2018年 | 829篇 |
2017年 | 1333篇 |
2016年 | 853篇 |
2015年 | 1450篇 |
2014年 | 1435篇 |
2013年 | 1792篇 |
2012年 | 2592篇 |
2011年 | 2591篇 |
2010年 | 2478篇 |
2009年 | 2279篇 |
2008年 | 2271篇 |
2007年 | 2055篇 |
2006年 | 1583篇 |
2005年 | 1289篇 |
2004年 | 824篇 |
2003年 | 516篇 |
2002年 | 506篇 |
2001年 | 512篇 |
2000年 | 427篇 |
1999年 | 188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3篇 |
1996年 | 13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10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65年 | 1篇 |
1963年 | 1篇 |
1962年 | 8篇 |
1961年 | 1篇 |
1960年 | 1篇 |
1959年 | 2篇 |
1958年 | 1篇 |
1957年 | 2篇 |
1956年 | 17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本试验建立了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生鲜乳中β-谷甾醇的检测方法,由于理论研究表明生鲜乳中的乳脂肪是动物油脂,不应含有或很少含有植物油脂中特有的甾醇β-谷甾醇,因此对多个地区生鲜乳中β-谷甾醇的本底含量进行分析,给出生鲜乳中掺假植物油脂的鉴定方法。用质量比1.25的氢氧化钾水溶液25 mL皂化样品,100 mL维生素C的乙醇溶液作为稳定剂和抗氧化剂,皂化液用石油醚和乙醚萃取,转溶剂至甲苯,离心进样质谱。选用高柱效的60 m DB-5毛细管柱,进样量1 μL,程序升温在35 min内实现β-谷甾醇与其他醇类及杂质的良好分离。选择离子414定量,检出限为0.10 mg/L,线性相关系数r=0.9991。运用该方法对6个地区生鲜乳中β-谷甾醇含量进行检测,结果得到最高值为0.86 mg/L,常见植物油中β-谷甾醇的含量为1~3 g/L。表明生鲜乳中利用植物脂肪代替乳脂肪时,每提高1%植物脂肪将多产生最少相当于本底量12倍的β-谷甾醇,从而判定生鲜乳中是否掺假植物脂肪。 相似文献
112.
113.
为建立鸡活体可测球虫病抗性综合评估模型,探索鸡球虫病抗性选育新方法,以京海黄鸡为试验材料,根据国内外文献选择15个球虫抗性评价指标,通过比较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抗性指标的差异,进一步筛选活体可测指标,并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各主成分和综合主成分与所有抗性指标的相关分析,筛选最优抗性综合评估模型,并进行模型有效性筛选。在所选的14个活体可测抗性指标中,有6个指标在感染和非感染组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差异(P0.05或P0.01),他们分别是感染后第3—5天体增重、感染后第8天血浆中CAT、GSH-Px、MDA、SOD和IFN-γ的浓度;主成分分析建立了6个单主成分和累计贡献率大于80%的综合主成分的抗性评估模型,各抗性评估模型计算的综合选择指数与15个抗性指标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第一主成分模型和7个抗性指标相关极显著(P0.01),2个相关显著(P0.05),特别是与盲肠病变记分相关极显著(P0.01),其余6个主成分评估模型只与15个抗性指标中的2~3个相关显著或极显著(P0.05或P0.01),且与盲肠病变记分相关均不显著(P0.05);经检验第一主成分模型选择指数值的分布为正偏态分布,排序后其大小与盲肠病变表现一致。因此,第一主成分模型fi1=-0.64Zxi1+0.31Zxi2+0.80Zxi3-0.05Zxi4-0.08Zxi5+0.59Zxi6可以作为鸡柔嫩艾美尔球虫抗性选择的最佳综合选择指数用于鸡的抗病育种。 相似文献
114.
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法和顶空固相微萃取(headspace 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HS-SPME)-GC-MS法对6种不同品牌的市售Camembert干酪的游离脂肪酸和挥发性风味化合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市售进口Camembert干酪中的游离脂肪酸种类是一致的,肉豆蔻酸、棕榈酸、亚油酸和硬脂酸是水解生成量较多的游离脂肪酸,且6种样品的总游离脂肪酸含量差异不显著;6种样品所含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样品FRA1和FRA2的羧酸类化合物含量最高,而其他4种样品的酮类化合物含量较高,这可能与干酪的成熟度有关;感官评价结果表明,样品FRA1和FRA2的单项感官指标评分和总体评分均较低,其他4种干酪得分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5.
116.
沙芦草又称蒙古冰草,具有抗旱、抗寒、抗病、耐盐碱等优良性状,是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地带沙地主要植被之一。沙芦草种子存在发芽率低、发芽持续时间长等野生特性,这对沙芦草人工种子繁育和生产利用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为探究沙芦草种子休眠机制,试验分别用石油醚、乙醚、乙酸乙酯、甲醇、丙酮等5种有机溶剂和纯水对沙芦草种子稃壳进行浸提,利用白菜种子发芽试验测定各提取相的抑制性,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5种有机溶剂浸提液进行分离鉴定,确定浸提物质的种类和性质。结果表明:沙芦草种子稃壳的各相浸提液对白菜种子的发芽率、根长及苗高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抑制作用最强的是水相,其次是乙酸乙酯相和甲醇相;通过GC-MS检测,发现沙芦草种子稃壳中存在烷类、醇类、酯类、酮类、苯类、酰胺、缩醛、酸类和酚类等9类32种有机化合物,其中醇类、酮类和烷类物质的含量相对较高,且大部分为水溶性物质。因此,沙芦草种子稃壳中存在的醇类、酮类和烷类等可溶性物质是引起沙芦草种子休眠的主要原因之一,该研究可为寻找沙芦草种子休眠破除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7.
118.
AIV H5N1亚型高免卵黄抗体的制备及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禽流感灭活疫苗(H5N1,Re-1株)免疫20周龄的高产来航蛋鸡,制备抗AIV H5N1高免卵黄抗体(IgY).在比较了3种缓冲液对IgY活性的影响后,确定采用水稀释法提取IgY.同时在模拟的胃肠内环境下对IgY的各种理化性质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纯化的IgY在pH 2.0和胃蛋白酶终浓度为1.5 mg/mL的环境下,以及在pH 8.0和胰蛋白酶终浓度为2.5 mg/mL的环境下,37℃作用1 h后其ELISA抗体效价均无明显下降;同时,热稳定性试验表明,IgY在60℃以下作用30 min,其ELISA抗体效价也无明显下降;中和试验测得IgY的中和效价为1:640,具有较好的中和H5N1亚型AIV的能力.以上结果表明,本试验所制备的抗禽流感H5N1亚型高免IgY具有较高的抗体效价和中和效价,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耐蛋白酶消化的作用,可用于H5N1亚型禽流感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19.
为筛选出适合于三江源区燕麦(Avena sativa)和小黑麦(×Triticale Wittmack)混播比例,在青海省甘德县进行了燕麦与小黑麦不同混播处理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供试的5个混播处理中,混播组合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干草产量最高,为13 605 kg·hm–2,显著高于单播(P <0.05),和燕麦50%+小黑麦50%处理差异不显著(P> 0.05)。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株高最高,比燕麦单播提高6.5%。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单株产量和单株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燕麦单播和其他供试混播处理(P <0.05);小黑麦单株产量在燕麦40%+小黑麦60%处理下最高。燕麦60%+小黑麦40%处理下的燕麦和小黑麦的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均低于单播,粗蛋白含量最高。利用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的相对值进行隶属函数值综合评价,得出混播处理的最佳比例为燕麦60%+小黑麦40%。 相似文献
120.
由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引起的褐斑病是匍匐翦股颖草坪最常见的病害之一,2,3-BD(2,3-butanediol)可诱导植物产生抗病反应,提高植物的抗病性。本试验采用250 μmol/L 2,3-BD诱导匍匐翦股颖对褐斑病的抗性,以石蜡切片方法通过显微观察,测定接种立枯丝核菌后匍匐翦股颖叶片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接种病原菌后匍匐翦股颖病情指数第15天达到70.45%,2,3-BD诱导后病情指数显著降低至21.63%。与未诱导接菌处理相比,诱导后匍匐翦股颖叶片细胞结构排列紧密,气腔变小,有较多乳突形成,上、下表皮细胞显著增大,第7天差异最显著,分别是其1.19和1.26倍;叶肉细胞大小于第15天差异最为显著,是其1.30倍;叶绿体数量明显增加,第1、7、15天分别是未诱导接菌处理的1.25、1.20、1.24倍;维管束和导管大小在各时间段均变化不明显,但木质化程度较高,皮层组织加厚。综上所述,250 μmol/L 的2,3-BD能诱导匍匐翦股颖对褐斑病的抗性,并使细胞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叶片上、下表皮细胞、叶肉细胞大小和叶绿体数目与抗病性呈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