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177篇
  免费   650篇
  国内免费   954篇
林业   691篇
农学   529篇
基础科学   449篇
  1044篇
综合类   5078篇
农作物   745篇
水产渔业   392篇
畜牧兽医   1508篇
园艺   841篇
植物保护   504篇
  2024年   90篇
  2023年   214篇
  2022年   486篇
  2021年   530篇
  2020年   498篇
  2019年   439篇
  2018年   316篇
  2017年   502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547篇
  2014年   546篇
  2013年   613篇
  2012年   839篇
  2011年   859篇
  2010年   837篇
  2009年   713篇
  2008年   782篇
  2007年   673篇
  2006年   556篇
  2005年   459篇
  2004年   258篇
  2003年   143篇
  2002年   178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41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2篇
  1965年   1篇
  1962年   3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3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31.
以新疆2005年4-8月土壤墒情数据和MODIS卫星遥感数据为基础,通过对主要农作物生长季内NDVI变化、不同层次土壤相对湿度与地表亮温日较差的相关分析,构建了土壤相对湿度回归模型。所有模型均通过0.01水平的F检验。分析得出:新疆5月下旬以前利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在81%以上,6月上旬-8月下旬单纯使用热惯量法监测土壤墒情精度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132.
研究3~4年生柠条、沙柳、沙地柏和白沙蒿的单根(根径为0.3~3 mm)在两个生长时期内瞬时大风作用下的抗拉力和平均抗拉强度.结果表明,在生长季初期(5月初)和旺盛生长期(8月中旬),4种植物根系的单根抗拉力与直径均呈幂函数正相关关系;抗拉力和平均抗拉强度均表现为柠条>沙柳>沙地柏>白沙蒿;沙柳、沙地柏、白沙蒿在生长季初期的抗拉力和平均抗拉强度大于旺盛生长期,柠条反之.  相似文献   
133.
溶磷菌对燕麦生物量及植株氮、磷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接种10种溶磷菌剂对燕麦(Avena sativa)生物量和植株氮、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0种菌剂在单独接种菌剂(S)和菌剂+半量磷肥(SHP)处理下均能显著提高燕麦地上生物量;10种菌剂单独接种亦均能使燕麦地下生物量均显著高于CK(p<0.05),而菌剂与半量磷肥同时施用,只有接种Lx174菌剂的燕麦地下生物量显著高于单独施用半量磷肥(HP)和金量磷肥(TP)(p<0.05)的处理,其它菌剂接种的燕麦地下生物量与HP和TP间差异不显著(p>0.05).单独接种溶磷菌剂时,除Lx81和Dm84外的其它8种菌剂均可显著增加植株全磷含量,Lx22,Jx59,Lx174,Lm126显著增加全氮含量.10种菌剂与半量磷肥同时作用,Dm84,Jx59,Lx81,Jm92,Lx174,Dx68显著增加植株全磷含量;Lx22,Jx59,Lx81,Dx84显著增加植株全氮含量.综合分析认为Lx22,Jx59,Lx81,Jm92,Lx174在促进燕麦生长和植株氮、磷吸收方面潜能较大,可作为下一步燕麦溶磷菌肥料研制和开发的菌剂.  相似文献   
134.
以山西广灵退耕6年的典型坡地为代表,在实地调查和取样分析的基础上,使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东北缘退耕荒草地中土壤养分与容重的空间变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容重较高、养分含量较低,土壤较为贫瘠,且土壤容重具有弱变异而土壤养分具有中等程度变异;同时,所研究土壤性质的合理采样数从多到少依次为全磷>有机质>速效磷>碱解氮>速效钾>全氮>容重;另外,该区土壤养分和容重的空间分布可用球状模型进行较好的拟合,而且其空间变化主要是人为等随机性因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5.
研究了施用鸡粪土壤中磷养分在自然降雨过程中随地表径流流失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颗粒附着态磷(PP)占总磷(TP)的61.1%~79.5%,是土壤中磷索在自然降雨过程中随地表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基于作物需磷量计算鸡粪用置较基于作物需氮量能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中不同形态磷浓度,其中TP降幅为8.0%~46.3%.PP降幅为6.0%~48.2%.TDP降幅为15.1%~46.0%,DIP降幅为29.4%~55.5%.表明基于作物需磷量计算鸡粪施用量能有效降低土壤中磷索在自然降雨过程中随地表径流的流失风险.添加沸石或铁盐可有效降低地表径流中TP和PP浓度,从而有效降低磷随地表径流损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6.
采用现场采样及室内分析方法,对长期施用五氯酚(PCP)作为钉螺杀灭剂的典型血吸虫病流行疫区河滩地的土壤微生物特征进行了初步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长期大量施用PCP对河滩裸地土壤微生物种群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降低了微生物的总体活性;而种植杨树有利于恢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对修复PCP污染土壤有一定的促进作用。Biolog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利用单一碳源能力的大小顺序为杨树林地〉对照〉河滩裸地,表明有机污染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主成分分析显示对照、杨树林与河滩裸地的碳源利用能力差异显著,表明PCP污染对微生物的碳源利用造成了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对不同种类碳源利用计算结果表明,种植杨树导致林地土壤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杨树林地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也发生了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37.
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和水质净化能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10种水生植物水罂粟、黄花水龙、大聚藻、香菇草、水芹、大薸、凤眼莲、美人蕉、黄菖蒲和鸢尾等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在室内静水条件下对其吸收氮、磷和净化水质的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水生植物的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为109.9-1 511.1 g.m-2,其中香菇草净增生物量最高,是黄花水龙(最低)的13.7倍;(2)不同水生植物的氮、磷含量差异较小,其氮、磷量变化范围分别为13.67~26.38 mg.g-1和1.16~3.50 mg.g-1;(3)不同水生植物的水质净化能力差异较大,10种水生植物的水质氮、磷去除率范围分别为36.3%~91.8%和23.2%~94.0%,10种水生植物的氮、磷吸收贡献率分别占水质氮、磷去除率的46.3%~77.0%和54.3%~92.7%。水体氮、磷去除率与水生植物净增生物量存在较高相关性,而与植株氮、磷含量不存在相关性,因而氮、磷吸收量而不是植株氮、磷含量应作为水生植物筛选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8.
应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ASI)对广西和福建两省荔枝主产区荔枝园土壤的养分吸附能力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1)广西贵港市土壤对P的吸附率平均为44.3%,K为43.6%,B为19.5%,Zn为18.7%,S为2.1%;玉林市P为50.0%,K为33.2%,B为32.1%,Zn为20.5%,S为6.1%;钦州市P为51.4%,K为22.2%,B为17.7%,Zn为22.5%,S为36.2%。可见,贵港市和玉林市土壤对养分的吸附能力大小均为P>K>B>Zn>S,而钦州市为P>S>Zn>K>B。(2)广西荔枝园土壤对P的吸附率平均为49.5%,K为30.2%,S为18.9%,B为22.6%,Zn为21.1%;而福建P为30.4%,K为23.4%,B为18.5%,S为15.6%,Zn为21.0%。可见,两省荔枝园土壤对磷的吸附均很强(两省荔枝园土壤均属铁铝土,而铁铝氧化物含量丰富),而对钾、硼、锌和硫的吸附能力均相对较弱。广西荔枝园土壤对P、K、S和B的吸附能力显著强于福建(由南向北,铁铝土的富铝化风化程度减弱),而对Zn的吸附能力相当。  相似文献   
139.
对分离自葛藤(Pueraria lobata L.)根际的一株高效溶磷细菌GTR15进行促生特性、主要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GTR15的HD/CD值(溶磷圈直径HD,菌落直径CD)为2.22,28℃液体振荡培养7 d后对磷酸钙的溶解量为138.72 mg.L-1,分泌IAA(3-吲哚乙酸)及有机酸量分别为14.44 mg.L-1、46.00 mmol.L-1。菌株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细胞短杆状;淀粉水解、吲哚、V-P(二乙酰试验)、苯丙氨酸脱氨酶、明胶液化及M-R(甲基红)试验呈阴性;柠檬酸盐、过氧化氢酶、硫化氢及硝酸盐还原等试验呈阳性,结合菌株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初步鉴定为肠杆菌(Enterobacter sp.)。该菌株在研制高效微生物磷肥接种剂方面可能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0.
坡耕地保护性耕作冬小麦增产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在豫西旱区坡耕地上对不同保护性耕作下冬小麦主要生育期的土壤温度、土壤养分、水分动态、干物质积累和小麦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深松和免耕覆盖土壤含水量较高,深松与免耕覆盖技术能够提高土壤肥力,越冬期保护性耕作5 cm地温较低,而0~30 cm地温相差不大。深松覆盖在灌浆期土壤日均地温较低,有利于防御干热风对小麦的危害。小麦中后期深松覆盖和免耕干物质积累量较多,能延缓小麦植株衰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