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6145篇 |
免费 | 923篇 |
国内免费 | 1610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199篇 |
农学 | 1307篇 |
基础科学 | 1031篇 |
1897篇 | |
综合类 | 6970篇 |
农作物 | 1098篇 |
水产渔业 | 844篇 |
畜牧兽医 | 2493篇 |
园艺 | 931篇 |
植物保护 | 90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26篇 |
2023年 | 323篇 |
2022年 | 760篇 |
2021年 | 797篇 |
2020年 | 721篇 |
2019年 | 737篇 |
2018年 | 577篇 |
2017年 | 796篇 |
2016年 | 567篇 |
2015年 | 861篇 |
2014年 | 819篇 |
2013年 | 1008篇 |
2012年 | 1402篇 |
2011年 | 1312篇 |
2010年 | 1261篇 |
2009年 | 1163篇 |
2008年 | 1159篇 |
2007年 | 1008篇 |
2006年 | 801篇 |
2005年 | 635篇 |
2004年 | 370篇 |
2003年 | 270篇 |
2002年 | 261篇 |
2001年 | 218篇 |
2000年 | 222篇 |
1999年 | 135篇 |
1998年 | 40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7篇 |
1995年 | 45篇 |
1994年 | 33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18篇 |
1991年 | 14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2篇 |
1973年 | 2篇 |
1968年 | 2篇 |
1966年 | 2篇 |
1962年 | 3篇 |
1956年 | 3篇 |
1955年 | 5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72.
采用正交设计优化紫花苜蓿(Medicagosativa L.)SSR-PCR反应体系,从17对SSR引物中筛选出6对扩增产物具有稳定多态性的引物,检测第1代植株的基因多态性。结果表明:4个紫花苜蓿品种德福(Defi)、德宝(Derby)、阿尔刚金(Algonguin)、三得利(Sanditi)共检测到25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检测出2~8个等位基因,平均为4.17个。结合植株较高、叶色较深、叶片较大、多叶4个表型突变指标,检测经过表型变异筛选的植株等位基因频率及每个位点的多态性信息量(PIC),PIC在0.2216~0.8328之间变化,平均为0.6366。分析多态基因植株与表型变异的相关性,根据检测结果初步确定了13株突变植株,为后继世代遗传变异的多代跟踪及选育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3.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了新牧1号苜蓿(Medicago varia Xinmu 1)MvNHX1和MvDREB1基因在盐胁迫下的表达情况。此外,根据已获得的MvDREB1和MvNHX1基因序列设计特异引物,并以新牧1号苜蓿的基因组DNA为模板,克隆得到了这两个基因的启动子。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这两个基因启动子的类型和结构,结果表明,MvNHX1和MvDREB1基因的启动子序列中均含有通用启动元件和上游调控元件,如CAAT框、TATA框、光响应元件、低温响应元件等,但部分响应元件的种类和数量不同。通过对两个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分析及比较为进一步研究这两个基因的表达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4.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Sanger法第1代测序技术给人类破译遗传密码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经过30多年的不断改善,现已发展到以高通量、速度快、低成本为主要特征的第二代测序技术,给生命科学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比较了第2代测序方法与Sanger测序方法的差异,并阐述了其在生命科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75.
西北灌区薯/豆连续套作对系统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求马铃薯/大豆连续套作下复合群体产量优势,为实现持续高产的生产目标提供理论和技术依据。2011-2014年,在西北沿黄灌区会宁县郭城镇,选用马铃薯品种克新4号和大豆品种冀豆17作为试验材料,设置马铃薯连作(PM)、大豆连作(SM)、薯-豆轮作(P-S)、薯/豆套作连作(IC)和薯/豆套作轮作(IR)5种种植方式开展大田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种植模式连续种植4年对系统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分析系统生产力及土壤肥力的变化特点,进而揭示薯/豆套作系统的生产价值。结果表明, 1)薯/豆套作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4年间,IC和IR系统产量与连作相比,分别提高了28.54%~254.07%和39.39%~283.98%,与轮作相比,分别提高了57.51%和70.81%。2011和2012年,IC与IR系统产量间差异不显著,但IC和IR与PM、SM、P-S处理间系统产量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3和2014年IR系统产量均最高,分别达到9912.79和9589.90 kg/hm2,较IC处理分别提高了15.38%和8.45%,且与其他处理间均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2)不同种植模式在年际间变化显著,对于PM,2012年(连作1年)与2011年(正茬)产量差异不显著,而2013年(连作2年)和2014年(连作3年)产量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2.07%和42.11%;SM和IC变化趋势与PM表现一致,连作2年后,降幅分别为31.15%~53.60%和13.91%~24.17%;对于P-S和IR而言,年际间系统产量无显著变化。3)不同种植模式对耕层土壤肥力性质指标的影响程度是:有效磷>碱解氮>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机质>全钾>pH。较PM、SM和P-M,IC和IR连续套作4年,耕层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呈下降趋势,尤其是有效磷和速效钾,下降幅度分别达到26.24%~42.87%和18.48%~30.22%。马铃薯和大豆连作2年后产量显著下降,薯/豆连续套作4年(IC或IR),相对于连作或轮作具有明显的生产力优势,尤其是薯/豆套作轮作模式,基于养分吸收量的增加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高,连续4年系统产量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76.
7种委陵菜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沈阳地区7种委陵菜属Potentilla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种委陵菜上、下叶表皮细胞垂周壁上均有不同程度的波浪状增厚,使表皮细胞间的结合更加紧密,增强了叶的抗逆性和机械支撑能力,根据表皮细胞形状可将叶表皮微形态分为3种类型:1)多边形:蔓委陵菜P. flagella、莓叶委陵菜P. fragarioides、翻白委陵菜P.discolor、伏委陵菜P.paradoxa和三叶委陵菜P.freyniana的上表皮;2)近多边形:羽叶委陵菜P.multicaulis、蛇含委陵菜P.kalinin的上表皮和莓叶委陵菜、伏委陵菜的下表皮;3)不规则形:蔓委陵菜、翻白委陵菜、羽叶委陵菜、蛇含委陵菜和三叶委陵菜的下表皮。7种委陵菜气孔器分布特点:莓叶委陵菜、翻白委陵菜、伏委陵菜和三叶委陵菜的上表皮无气孔器分布;蔓委陵菜上表皮的气孔器零星分布;羽叶委陵菜、蛇含委陵菜的上表皮和蔓委陵菜、羽叶委陵菜、蛇含委陵菜、莓叶委陵菜、翻白委陵菜、伏委陵菜和三叶委陵菜的下表皮均有气孔器分布。在7种委陵菜的下表皮中莓叶委陵菜、羽叶委陵菜和翻白委陵菜的气孔指数相对较大,蔓委陵菜、伏委陵菜、蛇含委陵菜和三叶委陵菜气孔指数相对较小,蔓委陵菜、羽叶委陵菜和蛇含委陵菜的上表皮气孔指数明显小于其下表皮。通过对7种委陵菜气孔指数的比较研究表明,蔓委陵菜、伏委陵菜、蛇含委陵菜和三叶委陵菜具有很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77.
采用PCR-SSCP和DNA测序技术检测POU1F1基因在京海黄鸡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并对不同基因型与京海黄鸡生长性能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POU1F1基因第三外显子第5 231 bp位置有A→T碱基的点突变,在京海黄鸡群体中检测到AA、AB、BB 3种基因型,A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00,B等位基因的频率为0.500.基因型与生长性能的关联分析得知:POU1F1基因不同基因型显著影响京海黄鸡各周龄体重,AB型显著高于从型和BB型(P<0.01).因此,推测POU1F1基因可能是影响鸡生长性状的主效基因或与主效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基因,并且能够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中用于对鸡生长性状的遗传改良和固定. 相似文献
78.
79.
80.
探讨人参皂苷Rb1(GSRb1)对人合谷穴区皮内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振幅及大鼠心肌微血管内皮细胞(RMMECs)内游离钙离子瞬时变化的影响。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仪结合离子导入仪检测微血管自律性舒缩活动的振幅。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钙离子荧光探针Fluo-3AM检测ATP引起的RMMECs细胞内钙离子的变化及Rb1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确定了能够引起RMMECs细胞内游离钙离子释放的ATP的最低量为0.5μg·mL-1,瞬时升高差异显著的剂量是0.7μg·mL-1,能够影响RMMECs细胞内钙离子变化的GSRb1的最低量为8μg·mL-1。RMMECs经8μg·mL-1 GSRb1孵育后,能够刺激细胞内游离钙离子释放的ATP的最低量升高为1.5μg·mL-1。本研究说明,提高微血管自律运动振幅的中药成分GSRb1能够通过对RMMECs胞内钙离子的影响,提高RMMECs对ATP的耐受能力(ATP的刺激量由0.5μg·mL-1升高到1.5μg·mL-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