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4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138篇
林业   64篇
农学   66篇
基础科学   57篇
  155篇
综合类   550篇
农作物   170篇
水产渔业   75篇
畜牧兽医   126篇
园艺   89篇
植物保护   4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62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05篇
  2010年   86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98篇
  2006年   67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调查黑龙江省秋色叶树种资源,筛选出可作为城市园林绿化的树种并描述其主要种的特征与观赏价值。探讨了在园林应用中的注意问题,为园林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帽儿山地区是东北东部山区较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区。本文利用ARC/INFO软件,对帽儿山林场景观类型最小距离指数和景观连接度指数进行分析,进而对帽儿山林场各景观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有林地与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有明显差异,无林地的景观连接度普遍大于有林地;天然林的景观连接度都接近于O,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人工林的最小距离指数低于天然林和非林地;人工林中,人工针叶混交林的距离指数最小,格局接近于团聚分布;天然林的景观格局近于随机分布;非林地中,采伐迹地的距离指数最小,接近于团聚分布。图2参15。  相似文献   
33.
观赏槭树的苗期试验初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赏槭树育苗试验表明,不同树种、种源间种实发芽率差异较大。发芽率较高的种类有樟叶槭(92%)、鸡爪槭(90%)、三角枫(90%),其次是复叶槭(85%)、红花槭(82%)、橄榄槭(76%)和元宝槭(75%);茶条槭、五角槭、罗浮槭发芽率均小于70%。1年生苗高生长量以复叶槭最大(113.98 cm),其次是三角枫(101.21 cm);樟叶槭和鸡爪槭1年生苗生长量中等,当年生长量分别为62.43 cm和71.74 cm;罗浮槭、青榨槭和橄榄槭1年生苗高生长量较小。季节生长节律有3种类型:橄榄槭、鸡爪槭、元宝槭、茶条槭等几种槭树表现为第1类型(前期生长型),即5月前苗木缓慢生长,6~7月进入速生期,7月以后苗木渐渐停止生长,速生期较短。复叶槭和青榨槭表现为第2种类型:1年生苗全年高生长有2次高峰,出现在6月和9月;樟叶槭和三角枫季节生长节律表现为第3种类型:5月生长缓慢,6月生长开始加快进入速生期,一直持续到8月底,速生期长。三角枫、橄榄槭、鸡爪槭、元宝槭、茶条槭、复叶槭和青榨槭等几种槭树表现出较强的抗寒性,樟叶槭和罗浮槭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34.
3种阔叶树育苗技术及苗木生长规律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闽楠,蓝果树,东京野茉莉的育苗试验,研究苗木生长规律,掌握生理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5.
试验旨在研究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对合作猪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养分消化率和肠道发育的影响。选择60头体重6.10±0.32kg的合作仔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仔猪,试验期为40d。A、B和C组饲喂日粮分别为基础日粮、添加0.3%和0.5%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的基础日粮。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B组、C组的日增重分别提高了3.69%(P0.05)、5.52%(P0.05);C组的料肉比显著低于A组(P0.05);B组、C组的腹泻率显著低于A组(P0.05);C组粗蛋白表观消化率、总能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A组(P0.05);B、C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的绒毛高度显著高于A组(P0.05)。B、C组肠道各阶段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C/V)均显著高于A组(P0.05)。本试验条件下,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能提高合作猪生长性能和饲料消化率,促进肠道发育;添加0.5%的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效果相对优于0.3%的水平。  相似文献   
36.
微生物在茶产业中一直有应用,对茶产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为更好地推动微生物在茶产业中的发展,本文综述了茶树根际微生物、病原微生物、内生菌、益肥微生物以及抗逆微生物对茶园土壤、茶树生长以及茶树病害的影响,总结了黑茶及其他茶类加工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变化以及茶叶卫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提出需建立茶叶微生物方向,加大茶叶微生物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推动茶叶微生物与茶科学相互融合,促进茶资源的利用与增值,从而更好地推动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7.
为探究不同有机物料还田对土壤氮素转化与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定位试验,在夏玉米季不同生育时期以无机肥(CF)为对照,测定秸秆(ST)、猪粪(PM)和沼渣(BR)3种有机物料等氮量还田处理的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以及微生物量氮以及玉米产量等指标,并通过室内培养测定不同物料还田的土壤净氮矿化速率。结果表明:从对土壤总量影响来看,添加3种有机物料均能不同程度地增加土壤全氮含量,成熟期PM、BR和ST处理分别比CF提高16.62%、9.14%和8.60%。从氮素形态来看,PM处理可以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在玉米扬花期和成熟期分别提高37.05%和75.86%;BR处理可以提高土壤铵态氮含量,在整个玉米生育期土壤铵态氮提高16.83%。3种有机物料还田均可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氮,ST、PM和BR分别比CF高出15.76%、14.84%和17.85%。从不同有机物料还田的土壤氮矿化速率来看,PM和BR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氮矿化速率,分别比CF高出33.53%和12.93%,ST处理的土壤氮矿化速率最低(0.03~1.06 mg/(kg·d))。就产量与氮肥吸收而言,PM处理玉米产量比ST处理提高8.10%,PM和BR处理氮肥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CF和ST处理。3种有机物料还田均可提高土壤全氮水平,但在土壤氮素形态和氮矿化速率上有差异。在3种有机物料处理中,沼渣处理最有利于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猪粪处理对于促进土壤氮矿化效果最佳,秸秆则显著减弱了土壤中氮的矿化速率。综上,猪粪和沼渣还田在提高土壤供氮能力、促进氮矿化与促进氮肥吸收上均显著优于秸秆,猪粪还田有利于提高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38.
以中国西南典型喀斯特区云南松林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冗余分析和高通量测序等方法,探究土壤养分与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对不同海拔的响应,为该地区石漠化治理工作和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提供参考依据。结果显示:随海拔升高,土壤全碳、全氮、全磷含量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土壤全钾含量在海拔1 900 m处最高,在海拔1 600 m处最低;土壤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在海拔1 600 m处最高,分别在海拔1 300 m和海拔1 900 m处最低;速效钾含量在海拔1 900 m处最高,在海拔1 600 m处最低。Chao1指数、Shannon指数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小,而Simpson指标随海拔升高先减小后增大。在门分类水平上,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u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mycetes)和绿弯菌门(Curvularia),分别占比33.37%、24.40%、19.82%、12.06%。其中,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多后减少,而绿弯菌门的总体变化趋势与之相反。放线菌门在海拔1 600 m的相对丰度最大,其余海拔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在纲分类水平上,优势类群包括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酸杆菌纲(Acidobacteri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δ-变形菌纲(Deltaproteobacteria),分别占比18.46%、12.72%、7.88%、5.13%。其中,α-变形菌纲、γ-变形菌纲的相对丰度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小,酸杆菌纲的总体变化趋势与此相反,δ-变形菌纲在不同海拔梯度下无明显变化趋势。土壤pH值,及全碳、全氮、全磷、速效氮和速效磷含量与细菌多样性显著(P<0.05)相关,是细菌群落组成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39.
以β-胡萝卜素为试验材料,通过离子交联法构建β-胡萝卜素纳米粒,在不同药载比、温度、pH下研究其载药率和包封率的变化趋势,并对其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β-胡萝卜素壳聚糖纳米粒的载药性能最佳工艺条件为药载比6:1、温度30℃、pH 5,在此条件下包封率为61.74%,载药率16.42%.由此可见,通过离子交联法构建β-胡萝卜素纳米粒具有良好的包封率和载药率.  相似文献   
40.
以菌丝干重和菌丝生长速度为考核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对白耙齿菌菌丝生长的培养基配方、温度、pH值及通气条件进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最适培养基为YPAD培养基,最适温度为32℃,最适pH值为7.0,在正常通气培养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干重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