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94篇
  免费   1399篇
  国内免费   2581篇
林业   1475篇
农学   1579篇
基础科学   1067篇
  2570篇
综合类   10334篇
农作物   1803篇
水产渔业   1151篇
畜牧兽医   3504篇
园艺   1678篇
植物保护   1213篇
  2024年   123篇
  2023年   441篇
  2022年   1052篇
  2021年   1021篇
  2020年   1021篇
  2019年   982篇
  2018年   717篇
  2017年   1113篇
  2016年   811篇
  2015年   1095篇
  2014年   1188篇
  2013年   1421篇
  2012年   1835篇
  2011年   1912篇
  2010年   1767篇
  2009年   1470篇
  2008年   1574篇
  2007年   1429篇
  2006年   1204篇
  2005年   918篇
  2004年   647篇
  2003年   420篇
  2002年   585篇
  2001年   548篇
  2000年   451篇
  1999年   20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篇
  1966年   1篇
  1962年   6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酶法提取仙草胶最佳工艺及不同产区仙草胶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单因素实验和L9(34)正交试验研究了提取溶剂的pH值、纤维索酶酶浓度、提取时间、水浴温度对仙草胶提取率的影响,同时在确定纤维索酶提取仙草胶最佳工艺的基础上研究了3个产区仙草中的仙草胶含量差异.结果表明:纤维素酶能够显著提高仙草中的仙草胶提取率,且提取时间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其次是提取温度和酶浓度,提取溶剂的pH值在本试验范围内对仙草胶提取率的影响最小,最终认为提取仙草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溶剂pH5.5、0.6%纤维素酶、提取时间4 h、水浴温度55℃,同时表明在3个仙草产区中以广东丰顺县仙洞产区仙草中的仙草胶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992.
首先探索了利用薄层色谱分离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BC4菌株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溶剂系统,在此基础上分离得到了该菌4个代谢产物组分;然后以小麦纹枯菌为生物测定对象,观察了这4个组分对小麦纹枯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同时利用显微技术进一步观察了抑菌活性组分对小麦纹枯菌菌丝生长的影响部位。结果表明:在4种不同的薄层色谱溶剂系统中,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酸(5∶4∶1)为分离灰葡萄孢BC4菌株抑菌活性代谢产物的较好展开剂。对利用该溶剂系统分离得到的4个代谢产物组分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的结果表明,2个组分具有生物活性,其中组分4对小麦纹枯病菌有明显的抑制生长作用,相反组分2对其生长却有促进作用,组分1和3对该病菌没有作用。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发现,接触组分4的小麦纹枯病菌菌丝顶端外部有深色液滴,对照则没有这种现象。利用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接触组分4的菌丝与对照明显不同,菌丝停止向前延伸生长,分支增多,菌丝体出现不规则的膨大与缢缩,有些菌丝体新生部分变薄、模糊,有熔化迹象;有些与其它菌丝体粘合或融合在一起。表明灰葡萄孢BC4菌株代谢的抑菌活性成分对小麦纹枯菌的菌丝体体壁的形成具有严重阻碍作用,与三唑酮具有相似的作用特点。  相似文献   
993.
采用几种复配药用植物对草莓再植病害的防治进行了研究,本试验分别用T12、T14、T15和F10四组复配材料处理土壤,另设溴甲烷(MB)熏蒸对照和重茬空白对照,进行2年的保护地试验,调查了四组复配药用植物材料对草莓根部生长活力(RLD值)、根部受侵染的程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T15和T12在产果初期和中期均表现出较好的促进根系生长和抑制病原菌的作用。2004年和2005年T15和T12处理小区的草莓产量分别达到溴甲烷处理小区草莓产量的92%,84%和89%,78%。T14和F10处理在2年试验中虽然也表现出一定的抑菌和减少产量损失的作用,但是作用结果不如T15和T12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994.
在利用<水质总氮的测定碱性过硫酸钾消解紫外分光光度法>(GB11894-89)测定水质总氮过程中,经常出现标准曲线线性较差,空白值偏高等影响试验准确性的问题.本研究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基本原理,以不同药品、消解时间和消解温度为研究对象进行验证试验,寻求最优化的试验条件组合.通过试验发现,过硫酸钾、氢氧化钠的纯度是影响测定准确性的最重要因素,其中分析纯AR级的过硫酸钾(K2S2O8)经纯化处理可以降低空白值;消解时间的延长和消解温度增加对提高实验准确性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95.
在建立同源四倍体毛泡桐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同时,研究了甲基磺酸甲酯(MMS,DNA甲基剂)和5-氮胞苷(5-Aze,DNA去甲基荆)对以叶片为外植体的体外植株再生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幼苗叶片在无MMS和5-Aza的MS培养基上,愈伤组织最高诱导率皆可达到100%,而幼苗叶柄和茎段则只能在NAA 0.7,0.9,1.1 mg·L-1,BA 2和4 mg·L-1组合的MS培养基上达到100%.叶片愈伤组织芽诱导率达到100%的培养基为MS+NAA 0.9 mg·L-1+BA 16 mg·L-1.MMS和5-Aza对同源四倍体毛泡桐叶片体外植株再生有抑制作用,并且随着MMS和5-Aza质量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此外,5-Aza对叶片芽和根诱导的抑制作用皆大于MMS.  相似文献   
996.
以5种豆科牧草和酿酒葡萄为材料,研究了行间生草覆盖对葡萄园微气候及土壤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生草可使行间平均气温降低0.5~1.5℃,空气相对湿度增加4.7%,同时使不同层次的土温有所降低,以地下5cm最明显,平均降低2.2~4.5℃,随深度的增加差异逐渐减小;根据昼夜变化数据显示,不论晴天和阴天,生草区和处理区的温湿度差异明显,以晴天温湿度日变化趋势较阴天明显,即生草的微气候作用晴天优于阴天。  相似文献   
99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蒲菜叶总黄酮水提法和醇提法,并优化了醇提法提取工艺。结果表明:蒲菜叶总黄酮提取以醇提法为宜,其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料液比1∶40、用70%乙醇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3 h、连续提取3次。  相似文献   
998.
以超级杂交稻黔南优2058为材料,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和耕作方式对免耕移栽稻根系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免耕或翻耕,在施氮量0-150kg/hm2的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齐穗期根系总吸收表面积、活跃表面积和根比表面积逐渐增加.但在高氮水平和其它生育时期,变化规律不明显;随着氮肥用量的逐渐增加,水稻的有效穗数有增加趋势,水稻的结实率有减小趋势.在施氮量150~300kg/hm2的范围内,在免耕条件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最高分蘖期和齐穗期的单蔸根干重逐渐降低,而成熟期的根系活力逐渐增加;在翻耕条件下,成熟期的根系活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与翻耕移栽稻相比,免耕移栽稻的最高分蘖期和齐穗期单蔸根干重和根冠比、有效穗数、千粒重较低,而齐穗期和成熟期根系总表面积和比表面积及根系活力、结实率较高.免耕移栽稻平均产量达到9877.9 kg/hm2,比翻耕移栽稻低4.88%,但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999.
转基因作物及产品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安全性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世界各国纷纷加大了对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的管理力度。转基因检测是转基因安全管理的技术保障,本文就国内外转基因作物及产品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目前使用较广泛的PCR、ELISA等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原理和特点。提出了今后转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00.
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及木薯产量障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地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了广西武鸣县旱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状况及影响木薯产量的土壤障碍因子。结果表明,土壤的pH、有机质、速效P、速效K和有效Mo具有强烈的空间相关性,速效N、有效Cu和有效Fe具有中等的空间相关性,有效Zn和有效Mn具有弱空间相关性。运用GIS结合Kriging方法绘制的土壤养分障碍因子图,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武鸣县旱地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在试验测试范围内,木薯产量与pH、有机质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在酸性土壤中pH和有机质是影响木薯产量的促进因子;而土壤有效Fe含量较高,其含量与木薯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这可能是由于高含量有效Fe影响了其他养分的有效性,从而影响了木薯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