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33篇 |
免费 | 528篇 |
国内免费 | 437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49篇 |
农学 | 452篇 |
基础科学 | 350篇 |
724篇 | |
综合类 | 1434篇 |
农作物 | 264篇 |
水产渔业 | 212篇 |
畜牧兽医 | 609篇 |
园艺 | 153篇 |
植物保护 | 35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43篇 |
2023年 | 136篇 |
2022年 | 290篇 |
2021年 | 288篇 |
2020年 | 299篇 |
2019年 | 286篇 |
2018年 | 188篇 |
2017年 | 223篇 |
2016年 | 164篇 |
2015年 | 206篇 |
2014年 | 191篇 |
2013年 | 199篇 |
2012年 | 263篇 |
2011年 | 236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195篇 |
2008年 | 145篇 |
2007年 | 168篇 |
2006年 | 98篇 |
2005年 | 109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65篇 |
2002年 | 105篇 |
2001年 | 99篇 |
2000年 | 96篇 |
1999年 | 74篇 |
1998年 | 53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9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19篇 |
1992年 | 32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7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7篇 |
1981年 | 2篇 |
1979年 | 2篇 |
1965年 | 1篇 |
1964年 | 2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182.
温室大棚温湿度模糊解耦控制系统设计与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温室环境系统是一个多变量、非线性、时变和滞后的系统,各变量之间具有耦合关系,很难建立精确的数学模型。其中,温度和湿度的变化是最基本的因子,对农业作物影响最为显著。为此,采用模糊控制方法,通过建立模糊控制系统模型和对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引入解耦参数,实现了该系统的温湿度解耦控制,使系统的温湿度控制精度大大提高。实验结果表明:当温室温湿度设定值分别为20℃和70%时,温湿度变化超调量较小,控制过程比较平稳,系统环境达到了作物生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3.
杨农间作对农田生态环境的改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根据5a(1993~1997年)人工和自动气象仪器的观测资料,对不同模式杨农间作田中的温、湿、风和蒸发等小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杨农间作的防风效能为45%~87%,平均57%;可降低日最高气温03℃~34℃,平均降低13℃;降低地面日最高温度60℃,最高可达195℃;提高日平均绝对湿度09hPa~24hPa,平均14hPa;提高日平均相对湿度1%~13%,平均5%;减少水分蒸发17%~36%,平均25%;在干热风日可使相对湿度<30%的持续时间减少45h。因此,杨农间作具有明显的防风、降温、增湿和减少蒸发的作用,这对改善田间小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4.
粳稻品质及其与产量关系的种子效应与母体效应估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朱军提出的种子性状遗传模型 ,利用 3× 3NCⅡ正反交设计的亲本和部分组合F2 代种子计 15种基因型材料 ,分析了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直链淀粉含量的种子效应与母体效应 ,预测了两类亲本的遗传效应大小。结果表明 ,糙米率、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和直链淀粉含量均存在显著的母体效应与直接效应 ,垩白面积还存在显著的细胞质效应 ;优质亲本具有显著降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的直接加性效应与母体加性效应。 相似文献
185.
186.
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方法与流程应用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为了进一步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分类精度,该文以新疆石河子垦区为研究区,利用NDVI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确定了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最佳时相组合;采用最佳指数因子OIF对参与图像分割的谱段进行选择;选择不同分割参数建立4级分割层次,构建了不同尺度的分类对象;针对其不同特点,分别选择基于知识的模糊分类和基于样本的监督分类方法;建立了面向对象的土地利用/覆盖遥感分类流程。采用地面实测数据对分类效果进行评估,与基于像元的分类方法相比,该文方法能够获取更高的分类精度,可为同类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7.
温度、光强和密度对条斑紫菜壳孢子放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实验室内可控条件下,用充气培养的条斑紫菜成熟的壳孢子囊枝作材料,研究温度(5~20℃),光强(5~115μmol/m^2.s)和壳孢子囊枝的密度(0.075~1.709mg/ml)对壳孢子放散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5~20℃范围内,壳孢子均可以放散,温度越低,壳孢子开始放散得越早.但高峰期不明显,且放散的周期很长;20℃是最适宜的放散温度,放散的壳孢子数量多,放散集中。(2)壳孢子的放散在低光强和高光强条件下都较差,57μmol/m^2.s条件下壳孢子放散量多而集中。(3)壳孢子囊枝的密度影响壳孢子放散,低密度条件下壳孢子放散快但总量少;密度太高.壳孢子放散极其缓慢;适宜的壳孢子囊枝密度有利于壳孢子放散。 相似文献
188.
用SSR标记比较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50
用 30对SSR引物比较了 5 2份不同生态型的栽培稻和 34份不同省 (区 )的普通野生稻 (简称CWR)的遗传多样性 ,发现在 2 84条多态性带中 ,有栽培稻特异带 15条 (5 .2 % ) ,普通野生稻特异带 117条 (41.2 % ) ,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的差异主要来自野生稻。栽培稻和普通野生稻的平均基因多样性分别为 0 .6 7和 0 .9,每一位点在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平均为 5 .3,而在野生稻中平均为 9.6 ,栽培稻中的等位基因数仅为野生稻的 6 2 % ;野生稻材料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 0 .80 11,远大于栽培稻品种之间的 0 .6 6 0 3,说明野生稻的遗传多样性大于栽培稻。此外 ,籼稻品种与粳稻品种之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也明显大于籼、粳亚种内品种间的遗传距离 ,表明籼粳分化是亚洲栽培稻遗传分化的主流。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SSR标记既能较好地将栽培稻与野生稻分开 ,又能较好地进行籼粳稻的分类。 相似文献
189.
不同大豆品种籽粒及其豆腐中蛋白质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23个春大豆和夏大豆栽培品种。调查单株粒重,测定豆腐产量性状,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各组分含量。研究表明:大豆籽粒中球蛋白,清蛋白,,谷蛋白,醇溶谷蛋白,2S,7S,11S球蛋白含量分别平均为27.543%,6.952%,5.292%,1.901%,4.862%,5.374%和17.314%。籽粒蛋白质各组分含量变异系数大。豆腐湿重,豆腐干重,豆腐湿体积与籽粒中7S,11S球蛋白,清蛋白含量呈 相似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