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6080篇 |
免费 | 2956篇 |
国内免费 | 1923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2681篇 |
农学 | 2326篇 |
基础科学 | 1504篇 |
3480篇 | |
综合类 | 11480篇 |
农作物 | 1929篇 |
水产渔业 | 1069篇 |
畜牧兽医 | 3516篇 |
园艺 | 1653篇 |
植物保护 | 132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篇 |
2024年 | 562篇 |
2023年 | 636篇 |
2022年 | 1276篇 |
2021年 | 1239篇 |
2020年 | 1258篇 |
2019年 | 1233篇 |
2018年 | 822篇 |
2017年 | 1282篇 |
2016年 | 954篇 |
2015年 | 1305篇 |
2014年 | 1409篇 |
2013年 | 1581篇 |
2012年 | 2295篇 |
2011年 | 2233篇 |
2010年 | 2013篇 |
2009年 | 1789篇 |
2008年 | 1733篇 |
2007年 | 1575篇 |
2006年 | 1230篇 |
2005年 | 1006篇 |
2004年 | 644篇 |
2003年 | 427篇 |
2002年 | 395篇 |
2001年 | 368篇 |
2000年 | 323篇 |
1999年 | 248篇 |
1998年 | 161篇 |
1997年 | 120篇 |
1996年 | 135篇 |
1995年 | 130篇 |
1994年 | 100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81篇 |
1991年 | 59篇 |
1990年 | 59篇 |
1989年 | 50篇 |
1988年 | 46篇 |
1987年 | 21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6篇 |
1981年 | 5篇 |
1980年 | 3篇 |
1979年 | 4篇 |
1965年 | 2篇 |
1962年 | 2篇 |
1956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华山松林木的生长与分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破坏性取样和树干、枝条解析,研究了华山松林木的生长过程和分化特点。结果表明,树冠扩张在8龄以后进入速生期,24龄后逐渐趋于平稳;直径生长在12龄以后进入速生期;高生长在10龄以后进入速生期;材积及生物量在16龄后进入速生期。进入速生期后,林木分化严重,应及时采取抚育措施,以提高华山松林木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2.
103.
为研究变性椭圆齿轮行星轮系步行式插秧机分插机构的可行性,分析变性椭圆齿轮传动形式分插机构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以农业机械现代设计方法为平台,开发出该分插机构的参数优化软件,采用CAD/CAE软件建立虚拟样机模型,分析模型可靠性。结合理论模型和虚拟样机试验,对影响插秧效果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判断其合理性。将该分插机构运用到步行式插秧机宽窄行插秧新的作业方式中,最终通过田间试验验证该分插机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4.
慈善公益组织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信力是慈善公益组织存在的基石。当前慈善公益组织公信力“失信”严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政府主导的慈善组织,包括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度低、慈善专业人才匮乏、监管机制缺位等。强化公信力建设是推进慈善公益组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构建慈善公益组织公信力建设长效机制的路径是:明晰治理结构的权力制衡;优化慈善信息公开“软实力”建设;完善慈善公益组织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慈善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05.
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HT66是一株分泌高水平吩嗪-1-甲酰胺(phenazine-1-carboxamide,简称PCN)的植物根际促生细菌。通过全基因组测序与分析,发现phz基因簇上游存在着PhzI-PhzR双元调控系统。显色实验表明,野生株信号分子抽提物不能使指示菌紫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CV026显紫色,但能使指示菌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NTL4显蓝色。研究采用基因无痕敲除方法构建了突变株ΔphzⅠ、ΔphzR;与野生株相比,ΔphzⅠ突变株丧失了PCN合成能力,对终极腐霉的抑制作用明显下降;而且突变株ΔphzⅠ的信号分子抽提物也不能使指示菌NTL4菌显色。由此可见,菌株HT66以高丝氨酸内酯作为群体感应的信号分子,且吩嗪的生物合成受到了PhzI-PhzR的严格调控。进一步形态观察表明,突变株ΔphzⅠ的菌落颜色变为乳白色,鞭毛泳动性与野生株相比大大降低,但其群体从动性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6.
为研究地表覆被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选择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覆被差异明显的旱耕地(YJ)、林灌地(LT)、灌草地(YH)和撂荒地(CJ) 4种样地类型,检测不同覆被等环境条件对土壤全氮和有机氮组分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双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地表覆被对土壤全氮和非酸解氮有显著影响,而土层深度对酸解总氮有影响,但并未达到显著水平。样地土壤剖面全氮的大小排序为YJ (1.421 g·kg-1)>LT (1.274 g·kg-1)>YH (0.972 g·kg-1)>CJ (0.859 g·kg-1)。②各样地土壤全氮含量与非酸解氮含量相关性达显著水平,这与研究区积温不足导致腐殖质化过程缓慢,碳水化合物等原始形态的含氮物质构成非酸解氮的主要成分有关。即使YH剖面全氮分布有异常,但其酸解总氮也随深度加深而下降,这表明其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的共性,且受地表覆被等因素影响有限。③酸解各形态氮的大小关系依次为酸解氨基酸态氮(0.322 g·kg-1)>酸解氨态氮(0.214 g·kg-1)>酸解未知态氮 (0.180 g·kg-1)>酸解氨基糖态氮(0.117 g·kg-1)。方差分析显示,土壤酸解氨态氮受地表覆被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酸解各形态氮受土层深度影响均不显著。④旱耕地酸解氨基糖态氮均值仅为0.026 g·kg-1,这与农药施用对微生物的毒害作用减少了糖态氮的生物补给有关。结果揭示了地表覆被等环境条件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可为黔西北改善土壤氮素状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7.
108.
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0~2011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达到了特大干旱。资料显示,至今旱情仍来得到有效缓解。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了干旱发生过程中气温的异常、降水量的明显变化以及大气环流等原因。结果表明,2010—2011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温度偏低、降水量明显减少、大气环流场异常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是造成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并揭示了温度、降水量、大气环流等原因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说明“拉尼娜”现象间接地造成此次旱灾。 相似文献
109.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