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37篇 |
免费 | 1959篇 |
国内免费 | 3192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214篇 |
农学 | 3426篇 |
基础科学 | 2202篇 |
4872篇 | |
综合类 | 12180篇 |
农作物 | 2109篇 |
水产渔业 | 1289篇 |
畜牧兽医 | 5072篇 |
园艺 | 1600篇 |
植物保护 | 182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67篇 |
2023年 | 624篇 |
2022年 | 1307篇 |
2021年 | 1566篇 |
2020年 | 1420篇 |
2019年 | 1430篇 |
2018年 | 990篇 |
2017年 | 1508篇 |
2016年 | 1195篇 |
2015年 | 1496篇 |
2014年 | 1558篇 |
2013年 | 1919篇 |
2012年 | 2333篇 |
2011年 | 2385篇 |
2010年 | 2258篇 |
2009年 | 2102篇 |
2008年 | 1867篇 |
2007年 | 1848篇 |
2006年 | 1541篇 |
2005年 | 1251篇 |
2004年 | 689篇 |
2003年 | 637篇 |
2002年 | 802篇 |
2001年 | 739篇 |
2000年 | 643篇 |
1999年 | 533篇 |
1998年 | 376篇 |
1997年 | 371篇 |
1996年 | 302篇 |
1995年 | 274篇 |
1994年 | 280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201篇 |
1991年 | 189篇 |
1990年 | 129篇 |
1989年 | 128篇 |
1988年 | 102篇 |
1987年 | 55篇 |
1986年 | 26篇 |
1985年 | 13篇 |
1984年 | 26篇 |
1983年 | 16篇 |
1982年 | 15篇 |
1981年 | 15篇 |
1980年 | 10篇 |
1979年 | 13篇 |
1965年 | 4篇 |
1964年 | 5篇 |
1956年 | 9篇 |
1955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113.
皮肤和黏膜上皮细胞既是机体的物理屏障,又是机体防御微生物的第一道防线。上皮细胞与白细胞、树突细胞(DCs)等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机体产生适应性免疫反应的重要因素。IL-17细胞因子家族是最近新发现的具有强大的促炎症作用的细胞因子,它们在机体的固有和适应性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L-17A、IL-17C和IL-17F能够直接作用于组织的上皮细胞,诱导各种免疫反应来对抗病原体,且能够促进组织的修复。IL-17E最基本的作用是作用于白细胞和诱导Ⅱ型免疫,这在其对抗寄生虫的作用中是非常关键的,此外,IL-17E还可以反向调节白细胞对IL-17A和IL-17F的产生;而对于IL-17B和IL-17D的研究则相对较少一些。 相似文献
114.
黄土区典型人工林草本层生态恢复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黄土区典型人工林树种小叶杨(Populus simonii)、白榆(Ulmus pumila)、青海云杉(Picea crassi folia)、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和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分析林下草本层的物种组成、多样性、数量特征和稳定性,通过比较人工林林下草本与对应天然草地,综合评价不同人工林林下草本生态恢复效应.结果表明:各人工林样点与对照草地的优势种显著不同,人工林样点林下草本层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种,而对应天然草地多以多年生菊科为优势物种.除白榆样点外,其他4个样点的林下草本各类植物组成与对照草地相近,均表现为其他科>禾本科>豆科;白榆样点林下草本数量特征与对照无显著差异,但低于其他样点.刺槐和华北落叶松林下草地的生物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对照草地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高于人工林,但二者均匀度差异不显著;各人工林样点的稳定性参数均与稳定值20/80相差较远,说明人工林草本层群落还未达到稳定.综合评价表明,白榆和刺槐样点的生态恢复性高于其他样点.经过近40年生态恢复,调查区人工林林下草本层仍未达到对照草地水平,有待采取相应管理措施促进人工林林分草本植物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5.
Partitioning the respiratory components of soil surface CO2 efflux is important in understanding carbon turnover and in identifying the soil carbon sink/source function in response to land-use change. The sensitivities of soil respiration components on changing climate patterns are currently not fully understood. We used trench and isotopic methods to separate total soil respiration into autotrophic (R A ) and heterotrophic components (R H ). This study was undertaken on a Robinia pseudoacacia L. plantation in the southern Taihang Mountains, China. The fractionation of soil 13CO2 was analyzed by comparing the δ13C of soil CO2 extracted from buried steel tubes with results from Gas Vapor Probe Kits at a depth of 50 cm at the preliminary test (2.03‰).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fR A )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The contribution of heterotrophic respiration (fR H )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The contribution of autotrophic respiration was similar whether estimated by the trench method (fR A , 23.50%) or by the isotopic method in which a difference in value of 13C between soil and plant prevailed in the natural state (RC, 21.03%). The experimental error produced by the trench method was insignificant as compared with that produced by the isotopic method, providing a technical basis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s. 相似文献
116.
117.
119.
耐冷菌及其分泌的耐热酶是原料乳中常见污染物,会导致乳制品腐败。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了分离自上海地区原料乳的耐冷菌群,以及通过平板法研究不同耐冷菌的蛋白酶和脂肪酶活力。结果表明:所有的分离株属于9个菌纲,含33个菌属,其中数量占主要的菌属是假单胞菌(Pseudomonas)(55%)、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10%)和黄杆菌(Flavobacterium)(5%),其余30个菌属占所有菌株数的30%。耐冷菌产酶能力平板法实验显示,大部分的耐冷菌都有产蛋白酶或脂肪酶的能力,不同菌属之间产酶特点存在差异。假单胞菌和黄杆菌主要表现为产蛋白酶活性,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主要表现为产脂肪酶活性,而大多数的不动杆菌没有产蛋白酶或脂肪酶活性。 相似文献
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