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34篇
林业   43篇
农学   18篇
基础科学   11篇
  68篇
综合类   215篇
农作物   26篇
水产渔业   7篇
畜牧兽医   85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52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71.
中麻黄生境及栽培因子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对河西地区中麻黄资源生境调查和栽培学因子及生长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在降水量较大的河西东部,天然中麻黄分布群落较多;随着降雨量递降,中麻黄种群数量和面积递减,生长势也渐弱。中麻黄在轻、中度盐渍化土壤中生长良好,而在重度盐碱地上稀见分布。中麻黄人工种植中,当土壤含盐量在0.2 % 时,对麻黄幼苗的影响小;当土壤含盐量达0.82 % 时,出苗率为41 %,盐害死亡率达48.8 %;当土壤含盐量达0.76 % 时对当年生麻黄苗产生影响。中麻黄虽是强旱生耐瘠薄的植物,但通过合理施肥,适量灌溉等栽培技术能促进其生长发育,只需耕作农田年灌水量的1/2~1/6以及有机肥和速效氮、磷肥为主的适量施肥,就可大大提高单位面积上中麻黄的产量,提高麻黄碱含量。  相似文献   
72.
满杰  韦强  钱井  郑丽静  赵立群 《蔬菜》2022,(6):42-47
为研究不同包装材料对番茄货架期品质的影响,以聚丙烯打孔袋(PPP)、双向拉伸聚丙烯保鲜袋(BOPP)、自发气调保鲜袋(MA)、聚乳酸保鲜袋(PLA)、聚乙烯保鲜袋(PE)5种保鲜袋为材料,分析了在常温条件下贮藏8 d,不同保鲜袋内O2和CO2体积分数、果实失重率、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VC含量和感官评价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与对照组PPP保鲜袋相比,在贮藏期间,MA保鲜袋可以更有效地减少番茄质量损失,使果实的V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维持在较高水平;贮藏第8 d,番茄VC含量为0.11 mg/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9.0%,仍能够保持较好的番茄果实硬度和商品性,硬度仍能达到2.2 kg/cm2,较对照高38.2%,感官评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之,与其他保鲜袋相比,MA保鲜袋保鲜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3.
【目的】基于辣椒炭疽病菌种群复杂、田间复合侵染种群组成不清,导致防控相对困难的问题,建立一种快速直观的辣椒炭疽病菌区分标记系统,为其病害田间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rDNA-ITS通用引物克隆田间分离的22株辣椒炭疽病菌rDNA-ITS,通过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初步确定22株供试菌株的种类和分类地位;选用效应因子NIS1基因为靶标,根据辣椒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和黄瓜炭疽菌(C.orbiculare)NIS1基因比对分析,设计NIS1基因简并引物,克隆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利用其序列比对分析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比较rDNA-ITS和NIS1基因区分供试菌株的差异,进而对22株不同辣椒炭疽病菌NIS1基因进行分析,选择限制性内切酶,分析NIS1基因的PCR产物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差异,建立NIS1-PCR-RFLP标记系统。【结果】rDNA-ITS序列系统进化分析表明22株辣椒炭疽病菌属于5种炭疽病菌,即胶孢炭疽菌(C.gloeosporioides)、短孢炭疽菌(C.brevisporum)、尖孢炭疽菌(C.acutatum)、平头炭疽菌(C.truncatum)和黑点炭疽菌(C.capsici),其序列同源性为85.6%~99.8%,但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同一混合组群;22株辣椒炭疽病菌的NIS1基因两端序列较保守,中间存在可变区,与已报道的C.orbiculare的NIS1基因同源性在34.6%~78.9%;NIS1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能将22株辣椒炭疽病菌分成5个组群,C.capsici和C.truncatum处于不同组群,表明其区分度优于rDNA-ITS;NIS1-PCRRFLP主要差异片段显示C.gloeosporioides和C.brevisporum的最大片段均为210 bp,但片段数目不同,而C.acutatum为292 bp,C.capsici为685 bp,C.truncatum为345 bp,参照菌株C.orbiculare为497 bp,能够直观观察区分。【结论】研究建立的NIS1-PCR-RFLP标记系统可简便、直观地区分不同辣椒炭疽病菌的差异,有望发展成为真菌新的分子标记应用于田间辣椒炭疽病菌种群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74.
[目的]优化蝴蝶兰和文心兰的遗传转化条件。[方法]以培养3周的蝴蝶兰原球茎和文心兰愈伤组织为试材,以大肠杆菌为生长培养基,研究3种农杆菌菌株的侵染力,以及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酚类诱导物(AS)和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结果]以蝴蝶兰原球茎为农杆菌介导的外植体进行遗传转化的优化条件为:预培养时间3d,菌液侵染浓度OD600=0.3,菌液侵染时间10min,pH值5.4,菌液侵染后,与农杆菌共培养5d并添加100μmol/LAS,此条件下的瞬间表达率最高。将蝴蝶兰遗传转化的条件运用于文心兰,得到的转化率较低。3种农杆菌菌株中,EHA105菌株侵染力最强,其次是AGL1,LBA4404最弱。[结论]该研究为进一步研究蝴蝶兰和文心兰的遗传转化体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5.
海氏桨角蚜小蜂Eretmocerus hayati是烟粉虱Bemisia tabaci的优势寄生蜂,了解寄生蜂的交配行为有利于完善其规模化繁殖技术。通过对海氏桨角蚜小蜂的首次交配及再次交配、配偶选择等行为学观察,以及多次交配对雌蜂繁殖量影响的生物学试验,明确了该蜂的交配过程包括求偶、交尾前期、交尾和交尾后期;雌蜂在整个生活史中未观察到再次交配;雄蜂可在首次交配后迅速进行再次交配,首次交配后1 h内的再次交配率为83.3%,62.5%的个体可在2 h内完成第3次交配,再次交配的行为持续时间显著低于首次交配;雄蜂的交配次数对自身寿命及其配偶的寄生量无显著影响;此外,在配偶选择中,处女蜂倾向于接受有交配经历的雄蜂,多头雄蜂间存在竞争行为进而干扰交配成功率。  相似文献   
76.
为探讨栽培模式对宁夏南部山区马铃薯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应该地区马铃薯生产的最佳栽培模式,以青薯9号马铃薯为材料,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对比分析露地平作(A1)、露地单垄单行(A2)、露地单垄双行(A3)、半膜单垄双行(A4)、全膜单垄双行(A5)5种栽培模式下马铃薯抗氧化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起垄覆...  相似文献   
77.
木瓜蛋白酶对罗非鱼下脚料的水解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萍  夏永军  范伟群 《水产科学》2008,27(6):290-292
试验结果表明,木瓜蛋白酶水解罗非鱼下脚料蛋白的适宜条件为:底物浓度1∶1.5,温度60℃,加酶量1100 IU/g原料,初始pH,酶解3 h;最佳水解条件下的酶解液氨基态氮含量达1.25 g/L,蛋白质含量5.19%,氮回收率为69.88%。酶活力下降是酶解反应减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8.
‘糯米糍’荔枝碳素营养储备动态与坐果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0~12年生的‘糯米糍’荔枝(Litchi chinensis Sonn. ) 为材料, 研究了高产树(60~65 kg·株- 1 ) 和低产树(5~10 kg·株- 1 ) 不同部位(叶片、各级枝条和主干) 碳素营养储备(淀粉) 的差异及季节动态; 分析了不同果实发育阶段树体碳素营养水平与坐果率的关系。结果表明, 果实成熟时高产树各部位的淀粉含量均低于低产树, 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低产树。果实采收后, 低产树早于高产树抽发新梢。入冬季前(11月底前) , 低产树和高产树分别抽发了3次和2次秋梢。7~11月秋梢生长发育期间, 高产树和低产树均无显著淀粉积累, 11月中旬以后枝梢生长停滞期间, 各部位, 尤其是4 cm直径以内的枝条大量积累淀粉, 在花穗发育前达到高峰。之后, 随花穗发育、开花及坐果而持续降低。高产树和低产树各部位淀粉高峰并无明显差异, 表明坐果量对树体碳素营养储备的累积并无明显的长期影响。叶片、主枝和主干积累的淀粉含量较低, 总体相对稳定; 而4 cm直径以下的枝梢淀粉含量变化剧烈, 说明这些枝梢是更为活跃的碳素储备库。本研究还表明, 坐果早期(花后3周内) 枝条(2 cm直径) 的淀粉含量与该枝条上最终坐果率呈显著正相关, 而果实发育中期(花后8周) 枝条淀粉含量与坐果率无关, 说明早期果实发 育一定程度依赖树体碳素营养储备, 而中后期果实发育几乎不依赖树体储备。  相似文献   
79.
为明确灌水模式及追氮量对北京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通过裂区试验,分别以灌水和追氮量为主副区。其中,灌水在各处理均灌溉越冬水600 m·hm-2和灌浆水450 m·hm-2基础上,设置4种春季灌水模式即返青水300 m·hm-2+拔节水450 m·hm-2(W1)、返青水750 m·hm-2 (W2)、起身水750 m·hm-2(W3)、拔节水750 m·hm-2(W4);追氮量设75、120、165、210和255 kg·hm-2 5个水平(分别用N1、N2、N3、N4、N5表示)。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分析了不同水氮条件下小麦群体和个体性状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相比,起身期灌水追氮促进了小麦植株基部第一节间的伸长,进而导致株高增加,加大了倒伏风险;返青期+拔节期灌水追氮有利于小麦穗发育,获得较少不孕小穗数和较高穗粒数。在所有处理中,返青+拔节两次灌水追氮处理的产量较高,其中W1N2处理的产量最高(7 728.0  kg·hm-2)。因此,在北京地区小麦种植中可采用春季返青期+拔节期两次灌水追氮的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80.
由栽培甜菜和白花甜菜杂交分离获得的甜菜单体附加系,其传递后代中分离出少数2n=28的个体。它们是由甜菜单体附加系产生的不减数配子接受外来栽培甜菜花粉结合而成的BⅢ杂种。BⅢ杂种个体繁殖中又反转产生单体附加系,并能稳定传递。对BⅢ杂种胚胎发育进行观察,看到其大孢子母细胞存在不均等分裂,证实BⅢ杂种胚囊发育是独特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