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394篇 |
免费 | 122篇 |
国内免费 | 18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445篇 |
农学 | 366篇 |
基础科学 | 192篇 |
318篇 | |
综合类 | 1991篇 |
农作物 | 220篇 |
水产渔业 | 259篇 |
畜牧兽医 | 1443篇 |
园艺 | 325篇 |
植物保护 | 1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1篇 |
2023年 | 164篇 |
2022年 | 166篇 |
2021年 | 194篇 |
2020年 | 159篇 |
2019年 | 226篇 |
2018年 | 191篇 |
2017年 | 94篇 |
2016年 | 106篇 |
2015年 | 134篇 |
2014年 | 289篇 |
2013年 | 203篇 |
2012年 | 276篇 |
2011年 | 296篇 |
2010年 | 188篇 |
2009年 | 185篇 |
2008年 | 220篇 |
2007年 | 221篇 |
2006年 | 234篇 |
2005年 | 219篇 |
2004年 | 201篇 |
2003年 | 160篇 |
2002年 | 129篇 |
2001年 | 122篇 |
2000年 | 126篇 |
1999年 | 113篇 |
1998年 | 98篇 |
1997年 | 104篇 |
1996年 | 117篇 |
1995年 | 91篇 |
1994年 | 88篇 |
1993年 | 90篇 |
1992年 | 77篇 |
1991年 | 61篇 |
1990年 | 74篇 |
1989年 | 53篇 |
1988年 | 27篇 |
1987年 | 25篇 |
1986年 | 20篇 |
1985年 | 17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6篇 |
1980年 | 6篇 |
1966年 | 3篇 |
1964年 | 4篇 |
1959年 | 3篇 |
1958年 | 3篇 |
1943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评价花生壳生物炭农业与环境领域应用价值与潜力,该研究分别在100~800℃条件下制备花生壳生物炭,测定其孔隙参数,以期了解花生壳生物炭在不同热解温度条件下的孔结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100~500℃条件下制备的花生壳生物炭以中孔和大孔为主,其吸附解析等温线为Ⅱ类吸附等温线,迟滞回线属于H3型,孔隙结构主要由狭缝孔构成;600~800℃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以微孔为主,其吸附解析等温线为Ⅰ类吸附等温线,迟滞回线属于H4型,孔隙结构主要是锥形孔。当热解温度从100℃上升至600℃过程中,BET比表面积、比孔容均呈上升趋势,同时t-Plot微孔比表面积、t-Plot微孔孔容、中孔比表面积、中孔孔容也均在600℃时基本达到最高水平。花生壳生物炭的孔径分布随温度的变化非常明显,孔峰主要在3~5 nm处,100~600℃条件下峰值表现为升高趋势,600~800℃条件下峰值逐渐降低,与比表面积分布图结果相一致。花生壳生物炭孔隙表面分形维数D1和体积分形维数D2均在600~800℃条件下水平较高,高热解温度导致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有所增加,生物炭表面更加粗糙。根据花生壳生物炭在不同热解温度条件下的孔结构变化规律,为花生壳生物炭制备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有利于实现花生壳综合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992.
黄威常海滨李宁胡海珍殷辉夏振洲 《中国农技推广》2021,(6):58-59
油菜油蔬两用是指油菜在抽薹时采摘油菜薹作蔬菜食用,在成熟时收获油菜籽榨油用.该技术具有一次种植两季收益、节本增效等特点,是油菜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之一,是缓解油菜种植经济效益偏低的重要举措;在重庆、江苏、湖北、上海等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的研究与应用相对较多.2019年油菜多用途开发利用技术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农业主推技术. 相似文献
993.
Cho JY Kim HY Choi GJ Jang KS Lim HK Lim CH Cho KY Kim JC 《Pest management science》2006,62(5):414-418
The methanol extract of stems of Catalpa ovata G Don exhibits potent in vivo antifungal activity against Magnaporthe grisea (Hebert) Barr (rice blast) on rice plants, Botrytis cinerea Pers ex Fr (tomato grey mould) and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 (tomato late blight) on tomato plants, Puccinia recondita Rob ex Desm (wheat leaf rust) on wheat plants and 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f. sp. hordei Marchal (barley powdery mildew) on barley plants. An antifungal substance was isolated and identified as dehydro-alpha-lapachone from mass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al data. It completely inhibited the mycelial growth of B. cinerea, Colletotrichum acutatum Simmonds, 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Simmonds, M. grisea and Pythium ultimum Trow over a range of 0.4-33.3 mg litre(-1). It also controlled the development of rice blast, tomato late blight, wheat leaf rust, barley powdery mildew and red pepper anthracnose (Colletotrichum coccodes (Wallr) S Hughes). The chemical wa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in suppressing red pepper anthracnose by 95% at a concentration of 125 mg litre(-1). 相似文献
994.
995.
为改变长期以来病虫害发生重防治效果差的现状,德宏州甘科所结合生产需要,采用“所企结合”的模式,边调查边试验,边示范边推广,最终总结出了一套甘蔗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推广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996.
997.
[目的]揭示南方红壤区人工径流小区次降雨对径流泥沙作用规律,为区域水土保持工程实践与基础理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基于云南摩布小流域3种下垫面(林地、农地、裸地)人工径流小区2013—2015年自然降雨观测资料,采用M-K趋势检验、灰色相关分析及双累积曲线等方法研究了次降雨量、径流量、泥沙量和入渗率的变化趋势及相关关系,以及降雨因子对径流泥沙的影响。[结果](1)2013—2015年摩布径流小区月降雨均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性变化趋势,3a降雨量无显著性变化趋势。(2)相同降雨量各下垫面径流小区产流差异显著(p0.05),其中林地最小,农地次之,裸地最大;3种下垫面次降雨径流深增长速率大小规律与此相同。(3)次降雨产沙量与降雨量、径流量均存在密切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7~0.82,0.69~0.85。径流小区产沙能力随雨强增大而增强。相同雨量下,林地产沙能力最小,而裸地累积产沙量增速最大。(4)3个径流小区的入渗率均随降雨量和雨强增大而增大,其中林地入渗率最大,平均入渗率为94.03%;裸地入渗率最小,平均入渗率为86.28%。[结论]与农地和裸地相比,林地不同程度提高了土壤入渗性能,降低了产流量和产沙量。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黄海北部仿刺参养殖池塘关键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与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黄海北部非投喂型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养殖池塘的温度、溶氧、盐度、pH和大型生物等环境因子的周年变化特点,以及春季化冰期池塘的温度、盐度、pH的日变化规律,同时对池塘的纳潮换水、水位管理以及敌害生物的控制等技术环节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环境因子与仿刺参养殖的关系。结果表明:(1)池塘周年水温变化在-1.2~30.4℃,最高在8月,最低在1月;溶解氧值波动于3.5—21.3mg/L,冬季高,夏季低;溶解氧与温度之间的回归关系为Do=0.018T^2-0.818T+15.805;pH值波动于7.印~8.72,冬、夏季高,春、秋季低;盐度波动于22.5~33.5,夏季偏低。(2)冬季水温下降到-1.0℃时,池塘表层开始结冰并逐渐封冰;春季在化冰时存在温度和盐度跃层,可采用将表层水排放掉的方法消除跃层。(3)池塘的大型植物主要包括缘管浒苔、刚毛藻、沟草等,大型动物主要有矛尾缎虎鱼、石鲽、花鲈、蓝点马鲛、鲮、斑鲦、鳐等鱼类,太平洋牡蛎、菲律宾蛤仔、黑荞麦蛤等贝类以及脊尾白虾、口虾蛄等。(4)在化冰期注意池塘盐度变化,化冰前池塘冰下水位应控制在120~130cm以上,化冰后池塘水深应控制在150—170cm以上。(5)在夏季高温期应注意监测溶解氧的变化,防止因藻类死亡腐败、溶解氧含量下降而导致仿刺参发生缺氧死亡的现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