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879篇
  免费   1365篇
  国内免费   2605篇
林业   1840篇
农学   2154篇
基础科学   1334篇
  3177篇
综合类   11872篇
农作物   1656篇
水产渔业   823篇
畜牧兽医   3898篇
园艺   1814篇
植物保护   1281篇
  2024年   196篇
  2023年   514篇
  2022年   1252篇
  2021年   1305篇
  2020年   1222篇
  2019年   1204篇
  2018年   856篇
  2017年   1320篇
  2016年   1044篇
  2015年   1339篇
  2014年   1454篇
  2013年   1693篇
  2012年   2272篇
  2011年   2183篇
  2010年   2062篇
  2009年   1830篇
  2008年   1665篇
  2007年   1448篇
  2006年   1189篇
  2005年   923篇
  2004年   493篇
  2003年   418篇
  2002年   450篇
  2001年   373篇
  2000年   334篇
  1999年   201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75篇
  1996年   74篇
  1995年   63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8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选用250只健康AA肉雏随机分成5个处理组,分别饲喂基础日粮、基础日粮+金霉素、基础日粮+植物提取物(300 g/t)、基础日粮+植物提取物(500 g/t)和基础日粮+植物提取物(800 g/t)5种日粮,以研究不同浓度植物提取物对46日龄肉仔鸡脾脏指数、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T淋巴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转化率、白细胞吞噬印度墨汁率等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提取物有提高肉仔鸡日增重、成活率及饲料报酬率的趋势,且不影响肉仔鸡的正常生长。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植物提取物能够增加免疫器官指数,具有促进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淋巴细胞(增殖)转化率显著增高,延长抗体水平持续时间,对肉鸡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有明显促进作用。而在日粮中添加500 g/t的提取物比添加金霉素对仔鸡免疫力有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52.
明晰草玉梅种子休眠的释放,为草地管理和草玉梅的栽培提供基础,研究了室温干燥贮藏和高寒草甸层积对草玉梅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干燥贮藏天数不同、是否去掉果皮和是否光照影响了草玉梅种子的初始发芽天数、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随着贮藏天数的增加,去掉果皮草玉梅种子的初始发芽天数呈不同程度的减小,发芽率和发芽指数呈不同程度的增加。室温贮藏40~180 d的草玉梅种子,去掉或未去掉果皮后光照条件下的初次发芽天数显著低于贮藏0 d处理(P<0.05)。室温贮藏40,80,150和180 d的草玉梅种子在去掉果皮光照处理下,其发芽率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但皆显著高于贮藏0 d处理(P<0.05)。室温贮藏180 d的草玉梅种子未去掉果皮光照下的发芽率显著高于贮藏80和150 d处理(P<0.05),后两者显著高于贮藏40 d处理(P<0.05),贮藏40 d 处理又显著高于贮藏0 d处理(P<0.05)。光照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草玉梅种子的初始发芽天数,提高了草玉梅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指数。高寒草甸土壤中冷季层积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草玉梅种子的初次发芽天数,提高了发芽率和发芽指数。践踏层积的草玉梅种子在30/20℃和20/10℃变温条件下的初次发芽天数分别显著低于层积不践踏处理(P<0.05)。践踏层积的草玉梅种子在25/15℃和20/10℃变温条件下的发芽率(分别为38.0%和35.3%),显著高于层积不践踏处理(22.7%和14.0%);室温贮藏同期(11月-4月)未去掉果皮的草玉梅种子未能发芽。当年10月成熟后层积于天祝高寒草甸放牧地的草玉梅种子,至次年8月底有40.2%的发芽;未发芽的草玉梅种子在培养箱30/20℃到20/5℃的温度范围均能发芽,在30/20℃最高,仅为15.3%,绝大多数种子处于休眠。  相似文献   
53.
蜂蜜中果糖含量近红外光谱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68份蜂蜜样品为材料,利用傅立叶变换近红外光谱技术(NIR)结合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蜂蜜中果糖含量的近红外光谱数学模型,并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选择11065.36cm^-1~7857.90cm^-1波数范围内的光谱,进行SG预处理方法,用8个主成分建立的蜂蜜果糖含量模型效果最好,模型相关系数、校正均方差和预测均方差分别为0.9259、1.21和1.64。该方法具有快速、准确、成本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54.
动物产品中硒富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硒具有抗癌、抗氧化、抗心血管疾病等功效,因此富集硒的动物产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饲料中添加的硒源主要有无机硒(亚硒酸钠、纳米硒)和有机硒(酵母硒、蛋氨酸硒),不同硒源在动物组织中的沉积量差异很大。Behne等(1983)用含0.3mg/kg硒的日粮饲喂兔子,各组织硒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肝脏、  相似文献   
55.
心律失常与肉鸡腹水综合征、猝死综合征发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来自 2次试验的 34 0只 (公鸡 182只 ,母鸡 15 8只 )商品 AA肉鸡 ,分别在 7~ 9、2 1~ 2 3、35~ 37日龄 ;14~ 16、2 8~ 30、42~ 44日龄时心电描记中出现的心律失常的特征进行了研究 ,同时还对肉鸡腹水综合征 (AS)、肉鸡猝死综合征 (SDS)的发生进行了跟踪记录。结果表明 ,(1)肉鸡心律失常在 8日龄时即可发生 ,发生率随日龄增加而增高 ,在 42~ 44日龄时可达 16 .6 7% ,且公鸡较母鸡的发病率高 ;(2 )心律失常在肉鸡中最常见的是室性心律失常和窦房或房室传导阻滞 ;(3) 2次试验中 ,有 11只死于 SDS,死亡率 3.2 3% ;有 14只发展为 AS,发病率为 4.11%。对动态心电描记记录作回顾性分析发现 ,死于 SDS的肉鸡中 ,有 7只生前表现有室性心律失常病史 ;发展为 AS的 ,有 8只生前就有传导阻滞的病史。由此可以推测 ,室性心律失常、传导阻滞分别在 SDS和 AS的病理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6.
以绵羊及其胎儿为试验对象,研究了胆酸负荷对妊娠后期母体和胎儿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2,IGF-2)及其代谢物水平的影响。将7只确知妊娠时间的绵羊分为试验组5只和对照组2只,试验前装置颈静脉瘘,在妊娠90h和104d2闪给试验组静脉灌注胆酸盐1.1mg/kg,给对照组静脉灌注等量生理盐水,妊娠120d时手术安装胎儿后肢胫前动脉血管瘘。每天采胎儿和母体的血样,分离血浆,测定血浆IGF-2和主要代谢物水平。同时测定胎儿出生时生长发育指标。结果表明:(1)试验组母羊IGF-2水平低于对照组,相反其胎儿IGF-2水平却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母羊的总蛋白和乳酸水平分别比对照组35.64%;(3)试验组胎儿出生重比对照组小29.00%,胎龄短7.50d。因此认为,胆酸重复灌注可引起妊娠绵羊早产和胎儿出生重降低,而这可能与IGF-2和主要代谢物水平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57.
为了探讨不同方法对猪精子体外获能的影响,本试验以猪的新鲜精液为研究对象,分别经肝素上游法、钙离子载体诱导法和咖啡因诱导法进行精子不同获能时间的处理,并利用金霉素荧光染色法(chlortetracycline,CTC)对其获能效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采用肝素上游法孵育40 min处理后,精子的获能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各处理组(P<0.05),说明肝素上游法可以较好地诱发猪精子在体外获能。  相似文献   
58.
IL-12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IL-12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免疫细胞生长刺激因子,它能促进T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分化与增殖,调控细胞免疫,提高NK/LAK细胞的杀伤功能和特异性CTL细胞的应答能力,诱导γ干扰素产生;能与其他细胞因子协同成为重要的免疫治疗因子。  相似文献   
59.
家蚕中肠上皮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家蚕自幼虫期到蛹期发育过程中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与分化情况,鉴定家蚕中肠干细胞的潜在定位。采用苏木精和伊红(Hema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与4’,6-二脒基-2-苯基吲哚(4’,6-diamidino-2-phenylindole,DAPI)染色追踪变态和发育时期家蚕中肠的形态结构及细胞组成变化,结果显示,幼虫经历蜕皮及变态时,中肠形态结构以及中肠上皮细胞组成均发生明显变化:在幼虫每个龄期的盛食期肠壁较薄,眠前期(蜕皮前)明显变厚,至眠期其厚度达到峰值;中肠上皮层存在柱状细胞(CC)、杯状细胞(GC)和再生细胞(RC)3种细胞,3种类型细胞随龄期逐渐增多,其中各龄期柱状细胞持续增多,至眠期达到峰值,靠近基底膜的小细胞在眠前期增多。利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和磷酸化组蛋白(Phospho-histone H3,PHH3)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到中肠上皮细胞,尤其是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在幼虫各龄眠前期的增殖率最高。同时通过BrdU滞留标记实验在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发现了BrdU滞留阳性信号。研究结果发现家蚕幼虫蜕皮时中肠上皮层靠近基底膜处的小细胞发生快速增殖,推测这些小细胞中存在着潜在的家蚕中肠干细胞。  相似文献   
60.
为了快速检测生鲜牛乳中的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nterotoxigenic E.coli,ETEC),防止食源性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给人类造成的危害,建立快速检测不耐热型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方法(LAMP)。敏感性和特异性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能够从生鲜牛乳中检测到1pg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DNA,与其他型大肠埃希菌及细菌不发生交叉反应。利用建立的LAMP技术对来自西宁市奶牛场及自由市场的21份生鲜牛乳样品进行检测,6份样品呈阳性,阳性检出率为28.6%,从分子水平为生鲜牛乳中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的检测提供了一种快速、准确的手段,对保障生鲜牛乳的食品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