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9篇
  免费   162篇
  国内免费   269篇
林业   179篇
农学   155篇
基础科学   158篇
  443篇
综合类   1276篇
农作物   185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511篇
园艺   254篇
植物保护   129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72篇
  2022年   137篇
  2021年   176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156篇
  2016年   103篇
  2015年   14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248篇
  2011年   267篇
  2010年   242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01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2年   2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Ulcerative colitis (UC) is a lifelong illness with profound emotional and social impacts, and could cause serious damage to large intestine, especially in colon. However, the pathogenesis of UC remained unclear. The present study attempts to find out the role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7 (MMP-7) and lysozym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UC through a mice model induced by dextran sulfate sodium (DSS). The UC model was evaluated both by disease activity index (DAI) and the intestinal histopath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AI score an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of colon. Interleukin-6 (IL-6) serum levels and large intestinal fluids levels in UC mice are alway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s, which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the degree of the inflammation damage in the colon. The change tendency of the MMP-7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s are both up-regulated firstly and then down-regulated from 1 to 5 d in the colon, but only the MMP-7 protein is up-regulated at 7 d again. The up-regulated MMP-7 levels in the early stage of UC may play a protective role through the activated defensins, while the down-regulated levels in the mid-later stage of UC may be connected with the severe lesions in the colon. However, the up-regulated MMP-7 levels in the later stage of UC in the colon may also contribute to the tissue repair or be served as a marker to CRC (colorectal cancer). The distribution of lysozyme protein indicates that there may be Paneth-like cells in the colon. Both the changes of MMP-7 and lysozyme in the small intestine may play a protective role for the safe environment of the whole gut, especially to the colon of UC.  相似文献   
92.
莱州湾小型鳀鲱鱼类的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燕 《水产学报》2001,25(4):323-329
以莱州湾调查资料为基础较系统地报告了青鳞小沙丁、斑Ji、日本Ti、赤鼻LingTi、黄鲫等5种小型Ti鲱鱼类的渔获体长、体重与年龄组成、生长特性,繁殖期与繁殖力以及饵料食性等学特征。文中还就上述鱼种在地域性渔业上的重要意义。种间更替进行了讨论。并对资源保护与管理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93.
为探讨不同放牧强度下温性荒漠草原土-草体系中微量元素锰和铜的变化,对土壤、牧草中锰和铜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除中牧区以外,其他放牧区土壤锰含量随季节的推移极显著下降(P0.01),夏季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冬春季和秋季则轻牧区极显著高于其他放牧区(P0.01)。除对照外,轻牧,中牧和重牧区土壤铜含量夏季极显著高于其他两季(P0.01),冬春季和秋季不放牧或轻牧区极显著高于中牧和重牧区(P0.01)。各放牧区牧草中锰和铜(除中牧区)含量均冬春季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夏秋两季,同一季节不同放牧区则各有变化。  相似文献   
94.
同期发情及腹腔内窥镜输精技术在肉羊产业中的广泛应用,对于改变肉羊产业的生产方式及经济结构,达到一年两产或两年三产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在繁殖及非繁殖季节对内蒙古地区当地杂交羊进行了同期发情及腹腔内窥镜输精处理。结果表明,繁殖季节与非繁殖季节的发情率均在93%以上,差异不显著;对部分具有小尾寒羊血统的杂交羊同期发情处理后的第6天进行手术检查黄体,其排卵率分别为2.45个/只和1.68个/只。在受胎率方面,腹腔内窥镜输精的受胎率显著高于常规法人工授精的受胎率。  相似文献   
95.
96.
为了解轮耕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采用田间定位试验,比较和分析了秸秆还田和不还田条件下,连续3年常规耕作(3C)、1年深翻+2年常规耕作(DP2C)、2年深翻+1年常规耕作(2DPC)和连续3年深翻(3DP)处理的冬小麦田土壤酶活性时空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和深翻均可提高0~40cm土层土壤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其中秸秆还田后平均增幅分别为24.92%、9.20%、6.66%和11.04%,经深翻处理后平均增幅分别为5.33%、6.26%、2.02%和3.43%。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处理土壤酶活性逐渐降低,2DPC和3DP处理相对3C处理20~40cm土层4种土壤酶活性降低幅度较小。秸秆还田配合2DPC、3DP土壤耕作处理不仅能提高酶活性,也有利于酶在土壤中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97.
为了解生物肥对西藏青稞生长的影响,开展了谷特菌不同施用时期(播前、青稞拔节期),不同施用量对青稞产量影响的试验,供试生物肥为谷特菌,供试青稞品种为春青稞藏青320。在青稞收获期采样分析了青稞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同时采集土样分析了土壤蔗糖酶、微生物量N等指标。结果表明:(1)施用谷特菌促进青稞分蘖,增加成穗数,在拔节期施用还能提高青稞灌浆能力,增加青稞穗粒数,提高青稞产量;(2)施用谷特菌对土壤0~1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影响大,表现为土壤蔗糖酶活性随谷特菌施用量增加而增强,当施用量相同时,拔节期施用谷特菌导致土壤蔗糖酶活性增强,但对土壤微生物量N影响无统一规律。  相似文献   
98.
为探究塔里木河流域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改变造成的河流水沙变化,依据1980—2020年塔里木河干流阿拉尔站,源流玉龙喀什河控制水文站同古孜洛克站、叶尔羌河卡群站、阿克苏河新大河站和开都河焉耆站的实测径流和输沙资料,利用Mann-Kendall检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Pettitt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分析了近40年塔里木河流域水沙演变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在1980—2020年期间塔里木河流域同古孜洛克站、阿拉尔站、卡群站、焉耆站径流量显著增加,新大河站、同古孜洛克站、阿拉尔站径流量出现突变点,分别在1992年、1999年、2000年,突变后较突变前增长18.23%,18.10%,62.15%; 卡群站和同古孜洛克站的输沙量没有显著变化趋势,阿拉尔站、新大河站和焉耆站的输沙量都显著减少,突变点都在2001年,突变后较突变前降低36.73%,30.50%,68.31%。塔里木河水沙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源流四站控制区的径流深存在南北空间上的差异,北部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和开都河径流深低于南部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和玉龙喀什河,从上游向下游输沙模数降低,径流主要受降雨和气温差距影响,而泥沙差异则是由于植被覆盖度变化。在上游三源流汇入干流的区间内,年平均消耗径流量98.21亿m3,径流深167.31 mm,淤积泥沙量4 424.15万t,淤积模数753.69 t/(km2·a)。对塔里木河四源一干径流泥沙实测数据的分析结果证明了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总体上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99.
施磷水平与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产量、磷素吸收利用的影响及其与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明确维持冬小麦持续高产的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及施磷量,为冬小麦高效磷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于2018—2021年在河南科技大学农场进行了连续3年小麦田间试验,试验设P2O5 0、90、180和270 kg/hm2 4个磷水平,分别记为P0、P90、P180、P270处理,研究了施磷水平对冬小麦分蘖成穗率、干物质积累与分配、产量、磷素吸收与分配及利用效率的影响,并分析了施磷水平、土壤有效磷含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  (1)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单位面积最大分蘖数、有效分蘖数和干物质积累量处理间均呈P270>P180>P90>P0,而穗粒数、干物质向籽粒中分配率和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处理的冬小麦产量高达9.8?10.2 t/hm2,比P90处理高17.3%~18.2% (P<0.05),与P270处理相比高出4.2%~11.5%,但差异不显著;(2)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冬小麦茎、叶、颖壳及穗轴和籽粒的磷含量处理间多呈P270>P180>P90>P0;籽粒磷积累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180水平下籽粒磷积累量最高,为57.0~61.1 g/m2;与P90相比,P180处理显著 (P<0.05) 提高了籽粒磷积累量,提高幅度为27.7%~39.0%;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磷农学利用效率均随着施磷水平的提高呈降低的趋势,与P90相比,P180、P270水平下冬小麦磷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效率分别降低了40.0%~41.1%和35.3%~36.1%、62.1%~64.7%和58.6%~62.8%,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3)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施磷水平呈线性相关,小麦产量与施磷水平和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关系可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年施P2O5 194.2~197.4 kg/hm2时最佳土壤有效磷含量25.5~25.8 mg/kg,产量最高为9752~10349 kg/hm2。  【结论】  适宜的施磷量可显著增加冬小麦的有效分蘖数和成穗数,提高茎、叶、颖壳及穗轴的干物质和磷素积累量及向籽粒的转移,增加冬小麦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在供试区域,获得冬小麦最高产量的施P2O5 量为194.2~197.4 kg/hm2,土壤有效磷含量为25.5~25.8 mg/kg。  相似文献   
100.
为了探讨混交林与纯林养分状况和固碳能力的差异,以黄土丘陵沟壑区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纯林、油松(Pinus tabuliformis)纯林以及刺槐+油松(Robinia pseudoacacia+Pinus tabuliformis)混交林、刺槐+山杨(Robinia pseudoacacia+Populus davidiana)混交林为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混交林与纯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与碳储量。结果表明:(1)刺槐+油松混交林显著增加刺槐枝和根的C含量和叶、干的P含量及枝的C:P与N:P,并显著增加油松叶、枝和根的N含量和枝、干、根的N:P,但显著降低油松各器官的C:N,而刺槐+山杨混交林仅显著增加刺槐枝的P含量。(2)刺槐+油松混交林的土壤C含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土壤P含量显著低于油松纯林;刺槐+山杨混交林与刺槐纯林土壤P含量差异不显著。(3)总体纯林中乔木叶片与凋落物的C含量显著相关,C:N、C:P在乔叶-凋落物-土壤中均显著相关;但在总体混交林中仅有凋落物与土壤中的P含量与C:P显著相关。(4)刺槐+山杨混交林乔木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刺槐+油松混交林林下植被层与土壤层碳储量显著高于刺槐纯林。研究结果为深入了解黄土高原养分循环机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黄土高原人工林的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