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18篇 |
免费 | 212篇 |
国内免费 | 39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541篇 |
农学 | 653篇 |
基础科学 | 299篇 |
674篇 | |
综合类 | 1092篇 |
农作物 | 242篇 |
水产渔业 | 204篇 |
畜牧兽医 | 611篇 |
园艺 | 136篇 |
植物保护 | 2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38篇 |
2022年 | 118篇 |
2021年 | 186篇 |
2020年 | 176篇 |
2019年 | 163篇 |
2018年 | 103篇 |
2017年 | 131篇 |
2016年 | 120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159篇 |
2013年 | 214篇 |
2012年 | 257篇 |
2011年 | 249篇 |
2010年 | 236篇 |
2009年 | 230篇 |
2008年 | 217篇 |
2007年 | 187篇 |
2006年 | 220篇 |
2005年 | 200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81篇 |
2002年 | 65篇 |
2001年 | 73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116篇 |
1998年 | 92篇 |
1997年 | 113篇 |
1996年 | 93篇 |
1995年 | 86篇 |
1994年 | 52篇 |
1993年 | 73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48篇 |
1990年 | 51篇 |
1989年 | 40篇 |
1988年 | 30篇 |
1987年 | 12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5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3篇 |
1978年 | 7篇 |
1977年 | 4篇 |
1976年 | 4篇 |
1974年 | 3篇 |
1971年 | 3篇 |
1968年 | 4篇 |
1964年 | 3篇 |
1963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Tančić Živanov Sonja Dedić Boško Dimitrijević Aleksandra Dušanić Nenad Jocić Siniša Miklič Vladimir Kovačević Branislav Miladinović Dragana 《植物病害和植物保护杂志》2019,126(6):565-573
Journal of Plant Diseases and Protection - The study assessed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among Macrophomina phaseolina (Tassi) Goid. isolates originating from six different countries (Turkey,... 相似文献
102.
西南地区立枯丝核菌优势融合群致病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AG-1TA、AG-4及AG-2三个菌丝融合群共8个菌株,对11科19属20仲植物进行了侵染试验。结果表明,AG-1TA、AG-4及 AG-2的侵染范围无明显差异,能使大多数参试植物发生种腐和立枯,但各融合群间的致病力有所不同。AG-4对种子及幼苗的致病力大于 AG-1TA 及 AG-2,而 AG-1TA对水稻及玉米成株的致病大于 AG-4并引起典型的纹枯症状。 相似文献
103.
为了建立和优化牦牛肌肉组织蛋白质双向电泳(2DE)体系,结合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牦牛、黄牛差异蛋白质通路分析。以牦牛背最长肌为实验材料,对不同裂解液成分、等电聚焦程序、染色方法进行研究,在最优2DE体系参数下,对比分析牦牛、黄牛差异倍数大于2倍且达到显著水平(P0.05)的19个蛋白质,通过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MALDI-TOF/TOF)质谱进行鉴定,并对鉴定结果进行了基因本体(GO)注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裂解液II、渐进式快速升压程序、改良的考染法获得的蛋白点匹配率高,牦牛、黄牛2DE图谱蛋白点平均个数分别为479个和553个。通过比较牦牛和黄牛背最长肌中差异蛋白质可知,所得到的差异蛋白质按照功能可分为代谢酶、结构蛋白和应激蛋白3大类。通过KEGG分析可知,牦牛、黄牛差异蛋白质主要集中在细胞代谢过程、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遗传信息通路和能量代谢通路中,研究结果可为解释牦牛和黄牛肌肉生物学特性和肉品质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4.
105.
106.
土壤侵蚀是全球性的严重环境问题。揭示土壤侵蚀过程,建立土壤侵蚀模型将为土地合理利用规划、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水土流失监测及水土保持减水减沙效益评价等生产实践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技术工具。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按建模方法可分为经验模型与物理模型等,其中,经验模型主要是基于土壤侵蚀观测资料,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模拟侵蚀产沙量与降雨、植被、土壤、地形等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自1953年刘善建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坡面土壤侵蚀预报方程以来,不同学者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诸多不同的土壤侵蚀经验模型。由于国内土壤侵蚀物理模型研究起步晚,还很不成熟,而经验模型在侵蚀预报中一直处于重要地位,继续强化对它的研究,无疑可以进一步满足水土流失定量评价及水土保持决策等不同生产实践的迫切需求。 相似文献
107.
108.
109.
砂薄地夏玉米施钾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砂薄地玉米施钾效应,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砂薄地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以施钾量225kg/hm2为最佳,此时钾肥产投比最高,达5.2,能取得较高的产量和获得较高的钾肥利用率;施钾能够提高砂薄地玉米籽粒蛋白质含量,但与施钾的产量效应变化趋势不同,在施钾225kg/hm2时蛋白质含量最高,继续提高施钾量则蛋白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土壤速效钾含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欲保持玉米生长周期结束后土壤钾素肥力平衡,施钾量应达到150kg/hm2。玉米籽粒产量与生育期内玉米体内钾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拔节期、喇叭口期、抽雄期和成熟期的植株钾含量与产量之间相关系数分别达0.87、0.95、0.94、0.99。 相似文献
110.
本研究对我所现行的牛体外受精程序 ( IVF)应用于水牛体外受精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 ,水牛卵巢生长卵泡少 ,平均仅可回收 5枚卵母细胞 ,只相当于黄牛 ( 14.3个 )的1/ 3。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率为 51.7% ,体外受精卵裂率为 58.7% ,均极显著地低于黄牛(分别为 87.3%和 69.6% ,P<0 .0 1)。水牛卵母细胞经体外受精后 ,早期胚胎的体外发育速度较黄牛快 ,体外受精后的第 6d囊胚发育率占 36.4 % ,累计到第 7d时占 80 .7% ,极显著地高于黄牛 ( 57.6% ,P<0 .0 0 1)。水牛早期胚胎的体外囊胚发育率为 31.5% ,与黄牛的 ( 39.2 % )差异不显著 ;孵化囊胚率为 73.8% ,也与黄牛的相仿。实验结果表明 ,我所现行的牛 IVF程序应用于水牛的体外受精研究是有效、可行的 ,特别是早期胚胎的体外培养系统 ,已接近于黄牛的水平。但尚需设法提高水牛卵母细胞的体外成熟培养效果 ,以提高水牛体外受精的整体效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