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12篇 |
免费 | 140篇 |
国内免费 | 378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141篇 |
农学 | 310篇 |
基础科学 | 137篇 |
343篇 | |
综合类 | 1411篇 |
农作物 | 222篇 |
水产渔业 | 155篇 |
畜牧兽医 | 472篇 |
园艺 | 179篇 |
植物保护 | 1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193篇 |
2021年 | 191篇 |
2020年 | 187篇 |
2019年 | 147篇 |
2018年 | 140篇 |
2017年 | 192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171篇 |
2014年 | 172篇 |
2013年 | 175篇 |
2012年 | 235篇 |
2011年 | 240篇 |
2010年 | 205篇 |
2009年 | 209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130篇 |
2006年 | 143篇 |
2005年 | 92篇 |
2004年 | 73篇 |
2003年 | 49篇 |
2002年 | 39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34篇 |
1999年 | 12篇 |
1996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42.
为明确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变化特征,基于6 a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利用三维荧光光谱技术,对无秸秆还田(CK)、秸秆覆盖还田(FG)、秸秆翻埋还田(FM)处理下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及水溶性有机碳(WSOC)含量及其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与CK相比,FM处理0~40 cm土层SOC含量提高7.87%~29.54%,FG处理0~30 cm土层SOC含量增加1.91%~18.61%,30~40 cm土层SOC含量降低7.67%;FM和FG处理0~40 cm土层土壤WSOC含量分别提升13.42%~39.42%和0.28%~26.34%。(2)通过WSOC三维荧光光谱发现,各土层CK(Ex/Em=300/34、Ex/Em=300/340、Ex/Em=240/340、Ex/Em=300/340)处理WSOC荧光特征峰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荧光峰;FM(Ex/Em=340/430、Ex/Em=340/430、Ex/Em=340/435、Ex/Em=340/435)和FG(Ex/Em=270/440、Ex/Em=270/435、Ex/Em=340/435、Ex/Em=340/430)处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特征峰,腐殖化程度较高,结构较为复杂;荧光区域积分表明,FM和FG处理类腐殖酸类物质(Ⅴ)和富里酸类物质(Ⅲ)的积分百分比分别较CK增加12.18%~27.39%、11.98%~30.72%和3.96%~5.73%、2.99%~5.40%。(3)土壤WSOC包含两个组分,C1(Ex/Em=340/435, 270/435)组分为类腐殖酸类物质,C2(Ex/Em=290/345, 240/345)组分为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和类色氨酸蛋白质物质;Fmax值结果表明,0~40 cm土层的C1组分相对含量表现为FM>FG>CK,表明秸秆翻埋还田更有助于土壤中营养物质含量增加和形成更高分子量的有机物。综上,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均可提升SOC和土壤WSOC含量,增加腐殖化程度,加强土壤的供肥能力,翻埋还田处理提升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3.
2酸度水平下亚铁离子对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明酸环境和亚铁离子胁迫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幼苗各生理特性指标的影响,寻求酸性土壤中适宜紫花苜蓿生长发育的环境亚铁离子浓度区间,于2007年2月以苜蓿品种W525为试验材料,采用砂培的方法研究了酸性(pH=4.5)和弱酸性(pH=6)环境中Fe2+(10 mg/kg、50 mg/kg、100 mg/kg,150 mg/kg和200mg/kg)对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铁胁迫共存的环境中,叶绿素含量变化主要由环境酸度引起;根系活力对Fe2+浓度变化更为敏感;而光系统Ⅱ光化学效率(Fv/Fm)和潜在活性(Fv/Fo)、可溶性糖含量和膜透性同时受酸环境和Fe2+浓度的共同影响;酸性环境(pH=4.5)中100 mg/kg的Fe2+含量已达到苜蓿幼苗的耐受极限;弱酸环境(pH=6)下150 mg/kg的Fe2+含量才达到苜蓿幼苗的耐受极限,而50 mg/kg的Fe2+浓度尚能促进的苜蓿生长;10 mg/kg~50 mg/kg的Fe2+含量是苜蓿在两种酸度土壤中共同的最适生长区间,两种酸度环境下该Fe2+浓度范围内的根系活力、光化学效率(Fv/Fm)和光系统Ⅱ潜在活性(Fv/Fo)均显著高于100 mg/kg~200mg/kg的Fe2+处理(P<0.05)。 相似文献
44.
[目的]研究线纹香茶菜(Rabdosia lophanthoides)离体快繁过程,获得相关快繁技术,为优良品种的培育奠定基础。[方法]以线纹香茶菜带茎尖或腋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彻底消毒,采用MS基本培养基,附加不同激素浓度的BA或不同浓度的MS培养基进行试验。[结果]低浓度(0~1mg/L)的BA,可促进出芽;BA浓度为1mg/L较为适宜,出芽率高达100%,且出芽数量多;BA浓度高于3mg/L时,抑制出芽而促进愈伤组织的形成。生根培养基选择1/2MS+NAA 0.2mg/L,生根率为90%,且根系较粗壮。试管苗移栽,成活率为90%。[结论]线纹香茶菜组培前的消毒处理较为关键,通过较彻底地消毒方法可保证无菌苗的获取,从而得到较高的快繁率,构建有效的离体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45.
Yan-Ping WU Wei-Jun GUAN Qian-Jun ZHAO Xiao-Hong HE Ya-Bin PU Jun-Hong HUO Jin-Fang XIE Jian-Lin HAN Shao-Qi RAO Yue-Hui MA 《Animal Science Journal》2009,80(4):372-380
As the fast pace of genomic research continues to identify mitochondrial lineages in animals, it has become apparent that many independent studies are needed to support a robust phylogenetic inferenc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hus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 maternal lineage, proposed to originate in sou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using a wider survey of diverse goat breeds in China. To this end, we sequenced the mitochondrial hypervariable region 1 (HVR1) of the mtDNA control region in 145 goats of 12 Chinese breeds. Phylogenetic analysis revealed that Chinese goats were classified into four distinct lineages (A, B, C and D) as previously reported. A Mantel test and the analysis of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ANOVA)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not an obvious geographic structure among Chinese goat breeds. Population expansion analysis based on mismatch distribution and Fu's Fs statistic indicate that two expansion events in Chinese goats occurred respectively at about 11 and 29 mutational time units ago, revealing two star-like subclades in lineage B corresponding to two population expansion events. Moreover, lineage B sequences were presented only in the breeds of southwestern or surrounding regions of China. Multiple lines of evidence from this study and previous studies indicate that for Chinese goats mtDNA lineage B originated from the southwestern region of China. 相似文献
46.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秧苗素质、叶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 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47.
不同光强和温度对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脉冲振幅调制叶绿素荧光仪对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和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长石莼(缘管浒苔)在25 ℃和72 μmol/(m2·s)条件下,其Fv/Fm、Fm、Fv和α值最高,分别高达0.74、4 567、3 406和0.305,低于该点为光不饱和,高于该点为光抑制,偏离越大,下降越显著(P<0.01),其中在5 ℃和35 ℃时最小,分别是25 ℃最高值的32.24%~64.88%和22.99%~53.44%;光强为18 μmol/(m2·s)和216 μmol/(m2·s)时最小,其Fv/Fm、Fm、Fv和α值分别是25 ℃和72 μmol/(m2·s)条件下最高值的44.94%~82.62%和51.82%~76.72%。F0变化不太明显,5~30 ℃为先上升后下降或再上升变化趋势,35 ℃为先下降后上升变化趋势。拟合参数α显示,长石莼(缘管浒苔)在达到光饱和点前通过增加光能吸收来增强光合作用,在光抑制后则迅速减少。rETRmaxDuncan检验表明,高温/低温和高光强对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影响显著(P<0.01)。总体上看,长石莼(缘管浒苔)光合作用和生长适宜条件为15~25 ℃和54~72 μmol/(m2·s),过高或过低均不适宜。且温度排序为25>20>15>30>10>5>35 ℃,光照强度排序为72>54/108>36/162>18/216 μmol/(m2·s)。 相似文献
48.
49.
在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尽情享受着现代科技带来的先进成果,却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且各高校开展国学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理想,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政府、高校和学生一起联动,营造出重视国学教育的社会氛围和校园氛围,尤其各高校要深入改革课程体系、努力创新教学计划,以期达到深入开展国学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50.
激活标签法是近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基因功能有价值的补充方法。该文综述了激活标签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番茄功能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