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92篇
  免费   646篇
  国内免费   542篇
林业   401篇
农学   323篇
基础科学   294篇
  736篇
综合类   3023篇
农作物   417篇
水产渔业   332篇
畜牧兽医   1130篇
园艺   508篇
植物保护   316篇
  2025年   3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164篇
  2022年   377篇
  2021年   304篇
  2020年   310篇
  2019年   327篇
  2018年   195篇
  2017年   293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414篇
  2012年   584篇
  2011年   559篇
  2010年   534篇
  2009年   471篇
  2008年   452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345篇
  2005年   257篇
  2004年   16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小麦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水肥是黄土旱塬小麦产量提高的两大限制因子。探讨长期定位施肥下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黄土高原旱作小麦产量效应,可为不同降水年型下合理施用磷肥和提高旱塬小麦产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土高原30年长期磷肥定位试验为基础,并将冬小麦生育年降水划分为干旱年型、平水年型和丰水年型,深入分析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小麦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磷肥贡献率的影响。【结果】干旱年型下各处理的小麦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公顷有效穗数与平水年型相比呈降低趋势,丰水年型下则呈增加趋势;与平水年型相比,干旱年型的肥料贡献率呈增加趋势,丰水年型的肥料贡献率呈降低趋势;干旱年型、平水年型、丰水年型以及30年均值中,随施磷水平的提高,小麦产量、千粒重、穗粒数呈现出先增后降的趋势;公顷有效穗数在干旱年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平水年型、丰水年型和30年均值中呈直线上升变化;磷肥贡献率在干旱年型呈现先增后降的趋势,平水年型呈现直线上升变化,丰水年型呈现直线下降变化。进一步对各处理的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分析可知,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处理主要通过调控公顷有效穗数进而影响小麦产量,公顷有效穗数与干旱年型、平水年型、丰水年型和连续种植30年产量的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713、0.294、0.692和0.643。【结论】不同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对小麦产量具有显著调控效应,不同降水年型下施磷水平在125—137 kg·hm~(-2)时小麦增产效果较好,且以连续种植30年施磷131 kg·hm~(-2)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降水年型和施磷水平主要通过调控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的公顷有效穗数而影响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2.
罗汉果子叶高效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无菌萌发罗汉果子叶为外植体,进行罗汉果高效离体再生体系的研究。探讨了不同MS、琼脂含量、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种子萌发时间和活性炭在罗汉果种子萌发、子叶诱导不定芽及试管苗生根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1/4 MS、0.5%-0.6%的琼脂含量比较适合罗汉果种子萌发,萌发率达89.2%;降低无机盐和蔗糖浓度有利于罗汉果试管苗的生根;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 MS+IBA0.5mg/L+1.5%蔗糖;罗汉果子叶直接诱导不定芽最适合培养基为1/2MS+6-BA1.0mg/L+IBA0.1mg/L,分化率达94.8%,平均每块子叶出芽10个;培养基中添加低浓度(0.2%)活性炭有利于生根,但不利于子叶不定芽的诱导;子叶不定芽的分化率还受种子萌发时间的影响,萌发时间以2—4d为宜;试管苗经过炼苗2~4d能极大提高移栽成活率,达91.7%。  相似文献   
53.
[目的]对秭归空心李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以期进一步探讨秭归空心李系统及其染色体组的演化和进化地位。[方法]取秭归空心李,根尖压片法制片、镜检、拍照,并对50个染色体状态分散良好的细胞进行染色体计数及核型分析。[结果]秭归空心李的染色体数目为2n=14,染色体基数为x=7,核型公式为2n=2x=14=8m+2Sm+2st+2T,即有4对属于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中部着丝点区染色体,1对属于近端部着丝点区染色体及1对属于端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属于Stebbins核型分类中的“2B”类型,染色体的相对长度变化范围为8.02%~23.28%,臂比变化范围为1.28-∞。最长与最短的染色体的长度比为2.90,核型不对称性系数As.K%为66.35%。[结论]从核型分类以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值来看,在系统演化上,秭归空心李属于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的种类。  相似文献   
54.
为了评价不同温度和保存时间对酸乳品质的影响。选用自制酸乳30盒,室温条件下放置15盒,分别于第3d、6d、8d、10d、12d随机取1盒测定酸乳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在4℃冰箱中冷藏放置15盒,分别在第4d、7d、9d、11d、14d、17d、20d随机取1盒测定酸乳感官、理化和微生物指标。结果显示:常温条件下,酸乳在第8d时,出现感官品质异常,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数开始增加,酸度开始下降,到12d时,酸奶完全变质;在冷藏条件下,酸乳在第14d时,感官、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数、酸度出现异常变化,但变化速度较慢。到20d时,仅霉菌总数超标;常温条件下,乳酸菌有减少的趋势,冷藏条件下,乳酸菌在试验期内未受影响。综合以上结果表明:一定保存温度下,保存时间的延长会引起酸奶品质逐步变差,微生物污染加剧;冷藏保存比室温保存能延长酸奶的保存期。  相似文献   
55.
充液管道振动特性研究具有广阔的工程背景,对推进基础学科理论进步和国民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结合充液管道的研究状况,从是否考虑固液耦合两方面划分了充液管道振动特性的研究内容,归纳了其研究方法并对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以及优缺点进行了研究,对目前研究中的典型模型进行了探讨,可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6.
对内蒙古自治区14个样点旗、县(区)所在地基准地价与其影响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商服繁华度是影响商业地价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城镇基础设施状况是住宅地价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城镇基础设施状况和道路通达度是工业地价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7.
为促进河北省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应用,采用2017年测定的共77组产量数据构建产量数据库,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进行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研究冀东地区春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籽粒产量的遗传相关系数均为正值,除单位面积穗数外,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3个产量构成因素对籽粒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穗粒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杂交种选育过程中,重视穗粒数的选择,同时协调好3个主要产量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8.
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内蒙古乳业已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奶牛存栏量、奶类产量、人均占有量等指标都位于全国之首。文章旨在从龙头企业的建立、行业发展现状、乳业带形成及牧民收入、地区生产专业化四个维度对内蒙古乳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9.
以云南1996—2008年耕地面积和社会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云南近10年耕地变化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素,采用多元线性回归中逐步筛选策略(Stepwise),建立耕地面积与驱动因素之间的驱动模型。结果表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集约化水平是影响云南耕地数量变化的三大主要驱动因素。本研究对云南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0.
Kadsura coccinea (Lem.) A. C. Smith has been wildly cultivated in Southeast of Guizhou province, bearing fruit as an excellent nutrition source being rich in vitamin C, vitamin E, and a variety of trace elements. In 2017-2018, we found twig blight on Kadsura coccinea with small black dot-like structure in the late stage on lesion, a very common disease causing significant economic losses. The fungal isolates were recovered from the symptomatic stem tissues and small black dot (pycnidium) which contained transparent, unicellular and spindle-shaped conidia of (17.4±1.2) μm×(6.5±0.7) μm. The purified culture with the grayish white to dark grayish-green as well as partial straight hyphae on PDA plate was consistent with Neofusicoccum parvum, supported by the aliment and phylogenetic analyses of ITS, Ef1 α and Tub2 gene sequences (GenBank no: MK563984、MK563986 and MK563987).The pathogenicity test on leaves and stems with needle-punching method matched the symptoms described above and re-isolated the fungus confirming the Koch’s postulate. The lethal temperature for mycelial growth was 54℃ for 10 min; The strain could grow normally in most carbon and nitrogen sources except ammonium carbonate.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Neofusicoccum parvum causing twig blight on Kadsura coccinea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