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5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05篇
林业   40篇
农学   112篇
基础科学   76篇
  132篇
综合类   304篇
农作物   65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96篇
园艺   47篇
植物保护   93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01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9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三维激光雷达果园路面不平度采集试验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果园典型路面不平度的采集为研究对象,建立基于激光雷达点云处理的路面不平度采集方法,搭建了基于三维激光雷达的路面不平度采集系统平台,结合点云处理技术完成路面高程信息的提取;采用AR(auto regressive,自回归)模型依据比例分析法对路面功率谱密度进行计算,确定不平度等级,并通过加速度振动记录仪进行系统验证,利用系统开展典型果园路面不平度数据信息采集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果园路面不平度结果为水泥路面主要集中在B级,B级占比82.33%;砂石路面主要集中在C级,C级占比84.00%;泥土路面主要集中在D、E等级,D级路面占比48.67%,E级占比31.00%,表明基于三维激光雷达采集系统与数据处理方法在果园路面不平度采集和评价上是可行的。最终不平度评价结果显示,三维激光雷达果园路面不平度采集系统应用可靠,评价结果准确,适合于山地林、果、茶园路面不平度的采集。  相似文献   
52.
为探究干旱胁迫下东北红豆杉野生种与栽培种生理指标、次生代谢物含量以及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差异,采用盆栽控水法模拟干旱胁迫环境,测定红豆杉叶片相对含水量、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类胡萝卜素、类黄酮、丙二醛、游离脯氨酸含量及光合参数等指标;采用RT-PCR结合RACE技术克隆抗旱相关基因(TcDBTNBTAP2DREBPsaK)。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野生东北红豆杉光合参数,即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及相关基因( AP2PsaKTcDBTNBT)均呈下降趋势且始终高于栽培种,如干旱胁迫至第48天时,野生种Pn值约为栽培种的1.69倍,叶绿素含量约为栽培种的2.23倍;而野生种细胞间隙CO2浓度(Ci)、乳酸脱氢酶(LDH)、葡萄糖激酶(GCK)及细胞色素c(Cyt c)则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始终高于栽培种,Ci值在持续干旱胁迫至第48天时约为栽培种的1.32倍,LDH酶活性在第24天后急剧上升为栽培种的1.24倍,至第48天时约为栽培种的1.37;而东北红豆杉栽培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类胡萝卜素、类黄酮、脯氨酸、丙二醛、谷胱甘肽等次生代谢物含量以及DREB基因表达量均呈上升趋势且显著高于野生种,栽培种MDA含量干旱胁迫至第48天时,约为栽培种的1.36倍;栽培种谷胱甘肽(GSH)在第32天达到峰值,约为野生种的1.15倍,而后呈下降趋势,至第48天时,约为野生种的1.14倍,栽培种精氨酸和鸟氨酸转氨酶含量第16天时急剧上升,分别为野生种的1.05倍和1.19倍,而栽培种天冬氨酸含量在第24天达到峰值,约为野生种的1.07倍。综上所述,东北红豆杉通过糖类、氨基酸的显著增加来抵御干旱胁迫,磷酸戊糖途径是红豆杉体内重要的葡萄糖代谢途径之一,能量代谢方面野生东北红豆杉显著优于栽培种,从光合参数分析栽培种抵御干旱胁迫的能力不及野生东北红豆杉,而栽培种干旱胁迫应答的次级代谢产物如类黄酮等含量显著高于野生种。  相似文献   
53.
Song  Yifei  Yang  Xianming  Zhang  Haowen  Zhang  Dandan  He  Wei  Wyckhuys  Kris A. G.  Wu  Kongming 《Journal of pest science》2021,94(4):1053-1063

Interspecific interactions (e.g., competition, predation) are core determinants of insect population evolution,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trophic dynamics and ecosystem functioning. Following its recent invasion of eastern Asia, the fall armyworm, Spodoptera frugiperda (Lepidoptera: Noctuidae) co-inhabits maize fields with native lepidopteran herbivores, such as the common cutworm, Spodoptera litura. Here, drawing upon laboratory and field studies, we demonstrate how late-instar S. frugiperda larvae directly prey upon S. litura immature stages and competitively displace them from the maize whorl. Individual maize plants did not mediate the above interactions, with herbivore-damaged leaves not affecting the development rate of either species. In the field, ecological niches of S. frugiperda and S. litura overlapped, with species-specific occupancy rates of whorl-stage leaves (vegetative phase) and ears or tassels (reproductive phase) exceeding 70% and 90%, respectively. Field cage trials showed that S. frugiperda larvae either preyed upon or repelled S. litura larvae from maize plants, routinely resulting in more than 90% mortality of the latter. Field visits and cage studies in Yunnan (SW China) also revealed how—within an approx. 1-year time period—S. frugiperda has become a dominant species in local maize fields and co-infestation of both herbivores on the same plant is rare. Overall, our work shows how the invasive S. frugiperda exhibits a clea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ver native lepidopterans and could replace certain species within local agroecosystems. This study not only unveils the mechanistic causes of rapid ecological shifts within S. frugiperda-invaded cropping systems, but may also guide subsequent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interventions.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对夏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于2019年6月—10月在河南省鹤壁市、新乡市两地同步开展肥效田间试验,设置农户施肥(FP)、经验施肥(ST)、养分专家推荐施肥(NE)、在NE基础上施用缓控释肥(RNE,50%包膜氮肥,施肥量同NE)、在NE基础上不施氮肥(NE-N)、在NE基础上不施磷肥(NE-P)、在NE基础上不施钾肥(NE-K)共7个处理.以夏玉米浚单22为试验品种,于关键生育时期测试叶片叶绿素、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光合速率和叶片解剖结构,并于成熟期测定产量,分析计算肥料利用特征,研究不同施肥措施对夏玉米产量和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推荐施肥(NE、RNE)处理较肥料减施状态下(NE-N、NE-P、NE-K)处理分别增产28.69%、23.23%、22.89%,较FP平均增产16.62%、11.40%.氮、磷、钾合理施用有效降低叶片胞间CO2浓度、提高净光合速率,并且对叶片解剖结构和叶绿素含量具有积极影响,光合有效辐射分量在夏玉米整个生育期内对产量的影响较大.进一步研究表明,NE处理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平均为29.63%、15.23%、40.55%,肥料农学效率分别是11.95、22.59、24.49 kg?kg-1.综上可知,氮磷钾合理施肥显著改善夏玉米生育期叶片的光合性能,提升肥料利用率,促进干物质的合成,提高了夏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55.
为探究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对水稻产量及籽粒灌浆特性的影响,于2015-2017年在湖北省武穴市进行稻-再-油/肥轮作定位试验,设置4个处理。T1:稻-再-油轮作,三季均不施氮;T2:稻-再-油轮作,三季施氮量为165、120和180 kg·hm-2;T3:稻-再-肥轮作,三季施氮量与T2相同;T4:稻-再-闲轮作,前两季施氮量与T2相同。研究各处理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的变化,并利用Richards方程拟合水稻强、弱势粒的灌浆过程。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均表现为T3>T2>T4>T1。与T4相比,2016-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8.4%和14.4%、22.2%和17.7%,T3分别增产12.7%和17.9%、25.1%和244%;与T1相比,2015-2017年T2处理的头季稻和再生稻分别增产35.1%和22.0%、36.4%和30.3%、651%和65.6%。②在稻-再-油/肥轮作和施氮条件下,2017年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灌浆特性表现一致。与T4相比,T2、T3均能提高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势粒起始势和弱势粒达到最大灌浆速率的干物质量;与T1相比,T2延长头季稻和再生稻强、弱势粒有效灌浆期,从而实现头季稻和再生稻籽粒粒重增加,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56.
以短短芽胞杆菌FJAT-0809-GLX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得到几丁质酶基因chiD序列,再将chiD序列连接到pMD18-T克隆载体上,形成重组载体pMD18-T-chiD,转化大肠杆菌DH5ɑ并测序,经过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获得几丁质酶基因chiD的序列片段为1 524 bp,编码507个氨基酸,理论蛋白质分子量约54.55 ku,其等电点约为5.77,表明该几丁质酶为酸性几丁质酶。将重组质粒pMD18-T-chiD双酶切后与表达载体pET-28a连接,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8a-chiD,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中进行IPTG诱导表达,结果表明:重组蛋白质的分子量约55 ku,与预测的蛋白分子量结果一致。为了提高重组蛋白的表达量,对培养时间、IPTG浓度和温度3个参数进行优化,并将表达产物进行SDS-PAGE分析,最后得出重组载体pET28a-chiD的最佳诱导表达参数分别为8 h、0.5 mmol/L和28℃。这为短短芽胞杆菌来源的几丁质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57.
【目的】探讨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籽粒蛋白质积累特征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方法】以食味值不同的常规粳稻和杂交稻为材料,在结实期设置不同氮素施用水平处理,分析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的蒸煮食味品质及其与稻米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各品种在不同氮素水平下稻穗不同部位的氨基酸含量及籽粒蛋白质含量在结实期的动态变化,总结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籽粒蛋白质积累特征及其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特征。【结果】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且随着氮素水平的增加而上升;优良食味水稻崩解值较高,消减值较低;蒸煮食味品质受氮素水平影响较小。优良食味水稻品种蛋白组分含量较低,且稻米蛋白质含量与食味品质呈显著负相关。在常规粳稻中,稻米食味值与清蛋白、球蛋白和醇溶蛋白含量均显著负相关;在杂交稻中,稻米食味值与醇溶蛋白和谷蛋白含量显著负相关。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籽粒充实过程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较低,并呈现较低水平的蛋白质积累。而食味较差品种灌浆期籽粒的氨基酸含量较高,成熟籽粒蛋白质含量也较高,且氮素供应水平提升其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效应更为显著。【结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的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与其充实过程中蛋白质积累水平较低有紧密关系,且受氮素水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8.
通过对农业高职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既有利于服务新农村建设,也有利于农业高职院校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59.
有机肥及与化肥配施对水稻空育163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有机肥及与化肥配施对空育163品质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施腐植酸和甜叶菊有机肥有利于降低稻米垩白粒率、垩白度、蛋白质和直链淀粉含量,但对整精米率影响不大。甜叶菊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处理食味评分值最高,与对照达显著水平。因此,基施甜叶菊有机肥375 kg·hm-2能明显改善空育163的外观和食味品质,可应用于优质米生产。  相似文献   
60.
不同氮肥施用量显著改变团聚体分布、真菌群落组成及生物胶结物质的产生,但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尚不清楚。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2005—2020年)为研究平台,其包含5个施氮水平:0(F0)、150 kg?hm-2(F1)、190 kg?hm-2(F2)、230 kg?hm-2(F3)和270 kg?hm-2(F4),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2 000 μm、2 000~250 μm、250~53 μm和<53 μm)的影响,以及团聚体组成与生物胶结物质(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RSP)及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真菌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团聚体分布和真菌群落组成分为显著不同的3组,分别为F0、F1和F2以及F3和F4,其中,(1)F1和F2处理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最高,同时大于2 000 μm团聚体的质量比例显著增加,并与拟棘壳孢属(Pyrenochaetopsis)富集有关;(2)F1和F2、F3和F4处理均表现为2 000~250 μm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增加,而小于53 μm粉黏粒质量比例显著降低,2 000~250 μm团聚体的质量比例增加主要与易提取球囊霉素和总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比值(EE-GRSP/T-GRSP)以及易提取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EE-GRSP)显著正相关,而与亚隔孢壳属(Didymella)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相对丰度显著负相关;小于53 μm粉黏粒质量比例显著降低主要与被孢霉属(Mortierella)、白腐菌属(Phlebia)、黑孢壳属(Melanospora)、Fusicolla、柄孢壳属(Podospora)和亚隔孢壳属(Didymella)相对丰度显著正相关,而与EE-GRSP和/或支顶孢属(Acremonium)、柱霉属(Scytalidium)、外瓶霉属(Exophiala)、EE-GRSP/T-GRSP、MBC显著负相关。因此,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变异程度受氮肥施用水平影响。本研究条件下,150 kg?hm-2和190 kg?hm-2施氮水平下的团聚体稳定性超过230 kg?hm-2和270 kg?hm-2施氮水平,与不同施氮量下真菌群落组成及其胶结物质变化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