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929篇 |
免费 | 1581篇 |
国内免费 | 936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856篇 |
农学 | 772篇 |
基础科学 | 614篇 |
1271篇 | |
综合类 | 5922篇 |
农作物 | 812篇 |
水产渔业 | 513篇 |
畜牧兽医 | 2135篇 |
园艺 | 961篇 |
植物保护 | 59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296篇 |
2023年 | 314篇 |
2022年 | 645篇 |
2021年 | 658篇 |
2020年 | 630篇 |
2019年 | 506篇 |
2018年 | 389篇 |
2017年 | 561篇 |
2016年 | 430篇 |
2015年 | 608篇 |
2014年 | 647篇 |
2013年 | 770篇 |
2012年 | 1045篇 |
2011年 | 1001篇 |
2010年 | 1057篇 |
2009年 | 886篇 |
2008年 | 894篇 |
2007年 | 803篇 |
2006年 | 633篇 |
2005年 | 509篇 |
2004年 | 305篇 |
2003年 | 208篇 |
2002年 | 187篇 |
2001年 | 161篇 |
2000年 | 172篇 |
1999年 | 44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3篇 |
1981年 | 5篇 |
1962年 | 6篇 |
1956年 | 9篇 |
1955年 | 4篇 |
1953年 | 1篇 |
1948年 | 2篇 |
1947年 | 1篇 |
1945年 | 1篇 |
1944年 | 5篇 |
1943年 | 1篇 |
1942年 | 2篇 |
1941年 | 1篇 |
194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The major cotton grown commercially in the world is white lint,but recently many people prefer to have garments made by natural colored cotton.This can be used directly in textile industries,avoiding the complicated and unsafe processes of bleaching and dying,and thus it is eco-friendly. 相似文献
102.
为了解欧李果实类胡萝卜素合成过程中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的作用和功能,将从欧李成熟果实中分离的ChPSY cDNA序列,连接到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导入大肠杆菌BL21(DE3)体内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表明,1.0 mmol/LIPTG诱导4 h,表达了相对分子量约为45.8 kD融合蛋白产物;IPTG的浓度和诱导时间优化表明,1.2 mmol/LIPTG诱导6 h时,融合蛋白的表达量最大。此外,Western-blot试验证实,表达的融合蛋白能与抗6×His的单抗发生特异性反应。这为欧李八氢番茄红素合成酶基因ChPSY生物学功能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紫外线UV-B对蚜虫种下分化的影响,筛选、鉴别UV-B诱导条件下差异表达的基因,阐明蚜虫对UV的耐受和反应机理以及分子变异机制,为蚜虫UV-B胁迫条件下的分子生态遗传与进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UV-B胁迫桃蚜种群cDNA为试验方(Tester),以正常条件下桃蚜种群cDNA为驱动方(Driver),应用抑制差减杂交(SSH)技术,研究了UV-B胁迫下桃蚜特异基因的表达,并随机选取100个EST克隆测序,分析差异基因的功能。【结果】蚜虫体内参与紫外胁迫的相关基因有6类,其中胁迫诱导相关基因占总基因的10.64%,核酸、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占14.89%,转录相关基因占9.57%,结构蛋白和蛋白合成相关基因占9.57%,共生菌相关基因占8.51%,未知功能基因占19.15%,未知基因占27.66%。半定量RT-PCR扩增结果显示,热休克蛋白70、辅酶NADH、氧化还原酶、表皮蛋白在处理和对照之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而看家基因在对照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结论】蚜虫种群对紫外线胁迫的反应不仅依赖于抗氧化作用,还是一个多种抗性途径和多基因协同作用的复杂体系。 相似文献
104.
运用直线加平台法确定黑土区玉米氮磷施肥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肥量的确定一直是玉米高产栽培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分别运用肥料效应函数法和直线加平台法,对按照直线加平台法设计的在黑土上春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利用直线加平台法设计的田间试验结果也可以用来建立肥料效应函数,并根据肥料效应函数求得相应的施肥量。利用肥料效应函数得到的最高产量推荐施氮量和最大利润推荐施氮量分别为107.4 kg hm-2和103.2 kg hm-2,而最高产量推荐施磷量和最大利润推荐施磷量分别45.5 kg hm-2和41.3 kg hm-2。利用直线加平台法得到氮、磷的推荐施肥量分别为73.9和38.0 kg hm-2,明显低于用肥料效应函数法求得的推荐施肥量。对于肥料效应函数无法处理的试验数据,利用直线加平台法仍然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并得出实验结果,后者是肥料效应函数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05.
以含多毛番茄GGPS 基因的表达载体pBI121-GGPS 和无标记载体pBINMF-GUS 为基础,利用载体pBINMF-GUS 的T-DNA 区无选择标记基因的特点,将目的基因GGPS 连接于pBINMF-GUS 的T-DNA 中,用农杆菌菌株EHA105、C58 介导转化番茄品种中蔬6 号,利用PCR 直接筛选转化体。结果表明:MS+1.0 mg·L-1 ZT+0.5 mg·L-1 IAA 为子叶最佳芽诱导培养基,农杆菌菌株EHA105 更利于中蔬6号的转化,获得阳性植株4 株,转化率为3.6%。PCR 及RT-PCR 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已整合到中蔬6 号基因组中,且在转录水平上得到表达。 相似文献
106.
为明确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生长及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本研究在河北省韭菜主产区基于日晒高温覆膜措施对韭菜迟眼蕈蚊进行田间防治试验,就覆膜前后土壤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并采用Biolog-ECO技术分析了覆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晒高温覆膜技术对韭蛆各龄期幼虫的防治效果达到100%,覆膜12 d后韭菜株高、茎粗、叶宽、色泽、百株鲜重及根长等生长发育指标与未覆膜的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影响;覆膜后土壤中全磷量显著增加;根据Biolog-ECO培养第144 h的AWCD值计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数、Simpson指数、McIntosh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无显著变化。可见日晒高温覆膜对韭菜迟眼蕈蚊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对韭菜生长及韭菜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7.
108.
活化素受体样激酶(Activin receptor-like kinases 6,ALK6)是转移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的受体,具有介导细胞发育和分化等重要功能。以人的ALK6蛋白结构域分析为依据,设计了6对特异性引物,再以贵州白山羊血液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ALK6基因外显子5至外显子10相应的DNA片段。对6个外显子进行SSCP和RFLP分析,结果表明:ALK6基因外显子5至外显子10中没有发现单碱基突变,说明在绵羊、人等ALK6基因中发现的碱基突变在贵州白山羊中的自然发生率极低,该基因在贵州白山羊群体中很保守,其保守性对山羊的发育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模糊隶属函数值法研究云南籼稻核心种质BC3F2不同群体间耐低磷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231份云南籼稻核心种质作供体亲本、滇屯502作轮回亲本配制回交后代BC3F2群体,设低磷(有效磷6.26mg/kg)胁迫和正常磷(有效磷40mg/kg)胁迫2种处理进行耐低磷鉴定,用模糊隶属函数值法分级并比较BC3F2和其籼稻亲本耐低磷差异.结果表明:①以模糊隶属函数值为指标进行耐低磷特性分级,籼稻素本和回交后代BC3F2之间及稻作区间均存在差异.②籼稻亲本和BC3F2回交后代的模糊隶属函数值方差分析有3个稻区差异不显著.说明BC3F2较好的保持了亲本的耐低磷特性.③BC3F2回交后代耐低磷特性发生了部分变异,耐低磷能力有趋于轮回亲本滇屯502的趋势.④筛选出10份超强耐低磷BC3F2组合和4份弱耐低磷9级敏感组合,可作为基因定位研究和磷高效新品种选育的重要亲本材科.⑤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耐低磷综合评价可对每个品种或回交后代群体做出精细分级,直观反映各个稻区耐低磷力大小,大大提高了表型鉴定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10.
部分美国及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比较美国及我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选用55对SSR引物对引自美国的67份小麦品种及我国黄淮麦区推广面积较大的17个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67份美国小麦品种共检测到443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24个,平均每个位点8.10个,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为0.11~0.92,平均为0.59;黄淮麦区小麦品种共检测到266个等位变异,单个引物位点的等位变异为2~9个,平均每个位点4.82个,PIC变幅为0.10~0.84,平均为0.55。67个美国小麦品种A、B、D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与平均PIC值大小分别为:B(8.60)>D(7.88)>A(7.63)和B(0.62)>A(0.58)>D(0.56);黄淮麦区17个小麦品种三个基因组的平均等位变异与平均PIC值大小分别为:B(5.30)>A(5.10)>D(3.94)和B(0.58)>A(0.57)>D(0.48)。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5对SSR引物能将84份材料区分开来,并分为六大类,15个国内小麦品种被聚为一类,中国春自成一类,其余材料被聚为四类。由此可知,美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较高,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遗传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