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7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713篇
林业   702篇
农学   994篇
基础科学   553篇
  967篇
综合类   1916篇
农作物   487篇
水产渔业   226篇
畜牧兽医   842篇
园艺   216篇
植物保护   465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77篇
  2019年   283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271篇
  2016年   213篇
  2015年   324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361篇
  2012年   393篇
  2011年   508篇
  2010年   422篇
  2009年   371篇
  2008年   346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325篇
  2005年   232篇
  2004年   142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23篇
  1999年   132篇
  1998年   125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104篇
  1995年   87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78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40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麦棉套种对预留棉行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东西行向、预留棉行为100cm的三二式麦棉套种方式研究表明,在小麦抽穗后的麦棉共生期间,预留棉行上的平均光合有效辐射仅为一熟棉田的50%~80%,株高低和叶片枯黄时光照削弱较小;在麦棉间距相同的情况下,北行棉花接受的PPFD较多,而正午前后南行棉花易受荫蔽,南行棉花适当北移,保持麦棉间距在30cm以上,降低小麦群体株高,防止小麦旺长,起垄种棉,都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2.
分析探讨口感化及颗粒化开食料对早期断奶羔羊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取新生健康的双羔湖羊公羔42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饲喂颗粒化和口感化开食料,试验期42 d。两组羔羊21日龄之前的采食量、体重和绝对生长的变化趋势相似。21日龄以后,口感化开食料组羔羊的采食量、体重、绝对生长和相对生长均明显高于颗粒化开食料组,42日龄体重、后两周的采食量及15~21日龄的相对生长率在两组间有显著差异(P < 0.05)。口感化开食料还显著提高(P < 0.05)了羔羊42日龄时的育肥指数、体长指数、胸围指数、管围指数和断奶前的瘤胃质量和瘤胃/胴体。以上结果表明,与颗粒化开食料相比,口感化开食料更有利于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发育、采食量提高、体重和体尺的发育,但对其他胃室及肠道发育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3.
2021年1月12—19日,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汶流管理站出现35只死亡的野生疣鼻天鹅。经现场调查,市级和省级实验室检测,诊断为疑似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经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进行病毒分离鉴定,最终确定为H5N8亚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疫情发生后,通过现场调查、座谈及实验室检测等方式,对此次疫情开展了紧急流行病学调查,追溯疫情的可能来源,分析疫情的扩散风险,继而提出针对性的应急处置措施。调查发现,此次疫情由迁徙候鸟带毒引入引起的可能性较大;野生鸟类未及时开展免疫,导致体内抗体水平低下是疫情暴发的内源因素。由于迅速采取了合理的应急处理措施,此次疫情得到迅速控制,避免了疫情扩散。本次疫情警示,必须切实做好禽流感的强制免疫和监测工作,高度重视自然保护区及其附近场所珍稀禽类的免疫,以降低疫情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4.
为探究雏鸭重组禽流感(H5+H7)三价灭活苗母源抗体消长规律,确定最佳首免日龄,将试验分为A组(种鸭免疫H5N1 Re-11+Re-12株、H7N9 H7-Re-2株、H5N2疫苗)和B组(种鸭免疫H5N2 rSD57株+rFJ56株、H7N9 rGD76株疫苗);选其孵化后的雏鸭各300羽,分别于1、7、14、21、28日龄时采血,每组随机采集100份样品,通过血凝(HA)和血凝抑制(HI)试验进行禽流感母源抗体检测。结果显示:两组各亚型母源抗体在1日龄时平均滴度均达最高水平( 7.27log2),且离散程度低( 0.22)。两组雏鸭的禽流感母源抗体阳性率均随日龄增长而逐渐下降,7日龄时,平均滴度在4.26log2以上,群体抗体阳性率在76%以上,其中B组阳性率略高于A组;14日龄时,平均滴度都下降到2.55log2以下,群体抗体阳性率下降到25%以下;21日龄时,平均滴度均在0.43log2以下,群体抗体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结果表明,高抗体水平种鸭能够使后代雏鸭具有较高水平的禽流感母源抗体,但母源抗体保护时间较短,重组禽流感(H5+H7)三价灭活苗的最佳首免时间为7~14日龄。本研究为鸭禽流感疫苗免疫策略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5.
为获得商品化非洲猪瘟病毒(ASFV)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敏感性、特异性、一致性和最低检测限等试验数据,以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推荐引物探针为金标准,以62份已灭活的ASFV阳性田间样品、32份阴性田间样品和P72基因核酸标准物质为检测对象,对农业农村部公布许可的其中17个厂家生产的商品化ASFV荧光PCR检测试剂盒开展了试验特性方面的比对研究。结果显示,17个厂家生产试剂盒的敏感性最低为77.4%,最高为96.8%,特异性最低为87.5%,最高为96.8%,均未达到100%,且有一定差别;12个厂家的试剂盒与OIE推荐引物探针检测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其余5个厂家的试剂盒与其一致性一般(0.4Kappa值0.75);17个厂家的试剂盒均可检测到的最低稀释度为5.9×10~3×2~(-3)拷贝/μL,但不同厂家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有所差别,其中5个试剂盒可检测到的最低稀释度为5.9×10~3×2~(-3)拷贝/μL,2个试剂盒为5.9×10~3×2~(-4)拷贝/μL,6个试剂盒为5.9×10~3×2~(-5)拷贝/μL,3个试剂盒为5.9×10~3×2~(-6)拷贝/μL,1个试剂盒至少为5.9×10~3×2~(-7),且大部分国产试剂盒的最低检测限比进口试剂盒低。本研究为ASFV荧光PCR检测试剂盒的筛选和比对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56.
本试验旨在研究湖羊羔羊早期断奶前后的瘤胃发酵与微生物区系变化,为幼龄反刍动物瘤胃发育变化理论以及羔羊的早期培育等提供依据。选择初生重接近的湖羊公羔(3.81 kg±0.55 kg)16只,1~7日龄饲喂母乳,8日龄与母羊分离,开始饲喂代乳粉(按8日龄体重的2%,分3次等量饲喂)和开食料(自由采食),35日龄断奶。分别于断奶前(21日龄)、后(42日龄)各选择5只羔羊进行屠宰,采集瘤胃内容物,测定瘤胃发酵、酶活和微生物区系。结果表明,断奶后羔羊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丁酸及纤维素酶和α-淀粉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断奶前(P<0.01)。断奶后瘤胃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均低于断奶前(P<0.05)。断奶前后的优势菌门均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拟杆菌门为第一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61.96%和65.36%,厚壁菌门为第二优势菌门,在断奶前后分别占32.08%和24.03%;两菌门之和在断奶前后分别占瘤胃总菌门的94.04%和89.39%。断奶前后的优势菌属均为unidentified_Prevotellaceae,分别占21.85%和38.49%。断奶前后羔羊瘤胃微生物的功能没有显著变化,都主要集中在复制和修复、碳水化合物代谢和翻译等途径。以上结果说明,羔羊早期断奶后的瘤胃发酵和酶活增强,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有所降低,在早期断奶前后的优势菌群和功能相似。  相似文献   
57.
猪伪狂犬病由伪狂犬病毒引起,临床上以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新生仔猪出现共济失调、神经症状,并造成仔猪大量死亡为特征。自伪狂犬病毒毒株变异以来,病猪数量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了养猪业健康发展,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将从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鉴别诊断、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对猪伪狂犬病进行概述,希望能够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净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8.
Increased metabolic burdens in breeding sows, which are induced by elevated systemic oxidative stress, could increase the need for nucleotides to repair lymphocyte DNA damage; however, de novo synthesis of nucleotides may be insufficient to cover this increased need.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dietary nucleotides on milk composition, oxidative stress status, and the reproductive and lactational performance of sows. Forty multiparous sows were assigned to 2 dietary treatments (Control group, and 1 g/kg Nucleotides group) based o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using their BW at 85 d of gestation as a block. Sows from 2 groups were fed a restricted diet during gestation and ad libitum during lactation. The experiment lasted from 85 d of gestation to 21 d of lactation. The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sows and the growth performance of suckling piglets were measured. Oxidative stress parameters and milk components were also analys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contrasts in the MIXED procedure of SAS. Sows in the Nucleotides group consumed more feed during the first week (P < 0.01) and from 1 to 21 d (P < 0.05) of lactation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Correspondingly, the litter weight gain of piglets showed a tendency to increase from cross-fostering to 9 d (P = 0.09) and from cross-fostering to 20 d (P = 0.10) in the Nucleotides group relative to the Control group. Additionally, the Nucleotides group was higher (P < 0.01)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uridine 5''monophosphate, guanosine 5''monophosphate, inosine 5''monophosphate, adenosine 5''monophosphate and total nucleotides in milk. Furthermore, the Nucleotides group was higher (P < 0.01) than the Control group in the serum levels of 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P < 0.01) for sows at 109 d of gestation and glutathione peroxidase for weaning piglets, but lower at the levels of thiobarbituric acid-reactive substances (P < 0.05) in serum of weaning piglets.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maternal dietary nucleotides could promote piglet growth, probably due to the higher lactational feed intake and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nucleotides in the milk of sows, and lower oxidative stress for both sows and piglets.  相似文献   
59.
高产棉花太阳辐射能利用率及干物质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1988~1989年高产棉花栽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棉花的太阳辐射利用率在叶面积系数小于2.0时随叶面积系数的增加而线性增加,大于2.0时增加变缓。从生育时间看,7月中旬前太阳辐射利用率指数上升,7月中旬至8月底相对稳定在1.2~1.4克/兆焦左右,9月以后又不同程度线性下降。生长季内子棉太阳辐射经济效率1988和1989年分别为0.14和0.15克/兆焦。收获指数与最大叶面积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盛花期之前棉株各器官之间的同伸关系或明显,盛花期后器官的生长相互间无明显的确定性关系。如能调节密度与叶面积系数的关系,使得既提高5~6月的辐射能利用率,同时使7~8月叶面积系数维持在3.0~3.5的适宜范围内,9~10月群体又不早衰,则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60.
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生长发育及生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水稻非充分灌溉试验的大量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水分胁迫对水稻主要形态指标、生理机制及产量的影响,对非充分灌溉条件下水稻所持有的生理机制进行了较细致的研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有效、省水的稻田灌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