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8篇 |
免费 | 90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林业 | 30篇 |
农学 | 35篇 |
基础科学 | 10篇 |
43篇 | |
综合类 | 157篇 |
农作物 | 25篇 |
水产渔业 | 78篇 |
畜牧兽医 | 159篇 |
园艺 | 17篇 |
植物保护 | 1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17篇 |
2018年 | 18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24篇 |
2013年 | 32篇 |
2012年 | 24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5篇 |
2008年 | 27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33篇 |
2005年 | 26篇 |
2004年 | 22篇 |
2003年 | 26篇 |
2002年 | 41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16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62年 | 1篇 |
1926年 | 1篇 |
192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51.
52.
53.
54.
55.
为探明双季稻区不同施肥模式下双季水稻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变化,本研究依托设置在湖南宁乡的长期大田定位试验,自1986年—至今,共设化肥(MF)、秸秆还田+化肥(RF)、30%有机肥(LOM)、60%有机肥(HOM)和无肥对照(CK)5种施肥处理,于2015—2016年取样,系统分析不同处理双季水稻植株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施肥条件下,早、晚稻各生育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提高,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降低,叶片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顺序分别表现为LOMHOMRFMFCK和RFLOMHOMMFCK;叶片气孔导度(Gs)均表现为HOMLOMRF MFCK。2个年份的早稻产量均以LOM和H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3 582.5~3 650.0kg/hm~2和2 569.5~2 641.5kg/hm~2;晚稻产量均以RF和LOM处理为最高,分别比CK处理增加2 480.0~2 757.5kg/hm~2和2 827.5~3 118.5kg/hm~2。总的来说,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有利于提高双季水稻叶片保护性酶活性和光合特性。 相似文献
56.
不同早籼基因型水稻的空间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研究结果表明 ,空间搭载种子的发芽率、存苗率和结实率除迟熟品种外均低于对照 ,对秧苗的生长表现出刺激和抑制两种作用 ,生理损伤比地面γ射线处理的轻得多。空间搭载对杂种 1代处理的SP2 代单株有效分蘖的分离具有一定的稳定作用。SP2 代在株高、分蘖和抽穗期等性状上出现了较大的分离 ,突变频率和诱变效率因不同基因型材料差异较大 ,而且一些性状的突变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空间处理的SP2 代就出现较多综合性状优良的突变体 ,可望直接育成新品种 相似文献
57.
研究了温度对美洲斑潜蝇(Lirimyza sativae Blanchard)的寄生蜂底比斯釉姬小蜂(Chrysocharis pentheus Walker)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4-34℃的温度范围内,底比斯釉姬小蜂各虫态的发育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用最优法求得底比斯釉姬小蜂卵,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0.06,10.29和8.56℃,有效积温为38.35,55.39和135.69日度,温度对寄生蜂蛹的体长,雌蜂的大小无明显影响,但高温和低温对各虫态的存活率影响较大,温度升高,寄生蜂成虫的寿命缩短。内禀增长率在30℃以下随温度的升高而加大,超过30℃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58.
59.
水稻纹枯病菌核的浮沉特性与超微结构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水稻纹枯病菌核的浮沉现象与超微结构的关系及不同生态条件下的菌核结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菌核具有浮水性,沉水性和转变性等特点,电镜扫描显示菌核的浮沉特性与菌核内外层组织解剖结构有密切关系。外层空细胞腔的厚薄决定菌核的浮沉。浮核外层较厚。沉核外层较薄,用化学药剂处理可使菌核浮或沉,甚至多次反复转变,此外,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菌核其形成结构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