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060篇
  免费   5486篇
  国内免费   7409篇
林业   6456篇
农学   4440篇
基础科学   3641篇
  7580篇
综合类   42707篇
农作物   6599篇
水产渔业   4070篇
畜牧兽医   12359篇
园艺   6617篇
植物保护   3486篇
  2024年   519篇
  2023年   1636篇
  2022年   3688篇
  2021年   3758篇
  2020年   3441篇
  2019年   3466篇
  2018年   2436篇
  2017年   4096篇
  2016年   2570篇
  2015年   4091篇
  2014年   4355篇
  2013年   5242篇
  2012年   7414篇
  2011年   7417篇
  2010年   6933篇
  2009年   6179篇
  2008年   6399篇
  2007年   5987篇
  2006年   4854篇
  2005年   3982篇
  2004年   2431篇
  2003年   1514篇
  2002年   1754篇
  2001年   1480篇
  2000年   1344篇
  1999年   492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9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5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4篇
  1962年   17篇
  1961年   5篇
  1959年   3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11篇
  1956年   32篇
  1955年   1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为探究百里香酚对鱼源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抑菌效果和作用机制,从患病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体内分离得到一株维氏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其对氟苯尼考、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耐药。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和生长曲线来评价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活性;通过测定百里香酚对其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乳酸脱氢酶活性和DNA的影响,结合电镜观察细菌超微结构的变化研究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百里香酚对耐药性维氏气单胞菌的抑菌效果明显,MIC为256μg·mL-1,MBC为512μg·mL-1。经512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1 h后,维氏气单胞菌液电导率极显著(P<0.01)上升,DNA外渗量迅速上升至(115.6±0.5)mg·L-1。经512μg·mL-1的百里香酚作用后,维氏气单胞菌的可溶性蛋白明显变少,细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在2、4、6、8 h分别极显著(P<0.0...  相似文献   
982.
昆虫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对斜纹夜蛾的控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防治相比,昆虫性信息素群集诱杀技术具有安全、环保、长效的控害作用,防治效果与成本均优于常规防治;不同放置密度、高度对斜纹夜蛾诱杀效果有差异,高密度区诱蛾量及对减少田间落卵量、压低田间虫源等作用方面表现较好,但成本相对较高,诱捕器悬挂高度以距离地面80~100cm诱蛾效果较好,挂放10d内及发蛾高峰期诱蛾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83.
分子标记直接反映基因组序列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被广泛地应用于基因定位、多样性分析、作物遗传育种及医疗等领域。近几年,伴随着芯片杂交技术和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高通量、高自动化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有许多新发展。本文针对目前常用的分子标记检测新技术,包括dCAPS、KASPar、基因芯片、简化基因组测序和靶向测序基因型检测等技术的原理、方法、优缺点和其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为分子标记的检测和遗传相关研究提供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984.
山苍子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晴天适宜条件下,使用LI-6400 p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不同年龄阶段的山苍子(Litsea cubeba)连体叶片的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结果表明:山苍子的光合作用日变化均呈双峰型,存在光合午休现象,并且3 a生山苍子的光合速率高于2 a生的,1 a生的最低。且蒸腾速率与光合速率间存在相同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85.
猪泛素C端水解酶L1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泛素C端水解酶L1(UCH_L1)基因出发,在dbEST数据库中同源搜索,找到1条与人UCH_L1基因编码氨基酸同源性较高且在香猪背最长肌中表达的EST(BM194679).通过电子克隆和进一步RT-PCR试验验证,获得猪UCH_L1基因全长cDNA序列,其全长 1 105 bp,开放阅读框(ORF)位于60~728 bp,编码223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表明,与人、鼠UCH_L1基因cDNA编码区(CDS)同源性分别为91.2%和86.5%,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均为96.6%.对该基因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预测显示含有2个典型的疏水性区域,不含有信号肽,存在1个UCH_L1(pfam01088)保守结构域和多个磷酸化位点,属UCH_L1蛋白家族,故将该基因命名为猪泛素C端水解酶L1基因(登录号AY495532).  相似文献   
986.
为评估有机胂添加剂对水环境的影响,以蛋白核小球藻、大型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洛克沙胂、阿散酸对蛋白核小球藻和大型蚤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洛克沙胂、阿散酸对蛋白核小球藻的24、48、72、96 h的半数有效抑制浓度(EC50)分别为:190.55、263.03、346.74、389.05 mg·L-1;239.88、308.18、418.12、410.40 mg·L-1(以原型药物计);均大于100 mg·L-1,在水环境中为低毒级化合物(急性Ⅲ化学物质以下).对大型蚤24 h-EC50分别是49.77、83.70 mg·L-1;48 h-EC50分别是39.00、57.48 mg·L-1,48 h-LC50分别是44.19、61.97 mg·L-1(均以原型药物计);依据蚤类急性活动抑制毒性分级标准,它们属于中毒级化合物.  相似文献   
987.
还原型谷胱甘肽对罗非鱼生长和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体长、体质量相近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 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Ⅰ、Ⅱ、Ⅲ、Ⅳ组的日粮中分别添加0、100、200、400 mg/kg剂量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试验期 60 d,检测了与生长性能、血清中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水平及肌肉组织抗氧化能力相关的各项指标.结果表明:1)在试验期间,添加GSH的Ⅱ组和Ⅳ组的相对体质量生长率(RSGR)显著高于对照组Ⅰ组(P《0.05),而且第20 d时,Ⅱ组和Ⅳ组鱼体的平均体质量显著高于Ⅰ组(P《0.05);2)第40 d和第60 d,Ⅳ组鱼体的血中IGF-I水平均显著高于Ⅰ组(P《0.05);3)第20 d,各处理组鱼体肌肉组织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Ⅰ组(P《0.05).第40 d,Ⅳ组的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力均显著高于Ⅰ组(P 《0.05).第60 d,Ⅱ组的 T-AOC 和T-SOD活力显著高于Ⅰ组(P 《0.05).以上结果显示,在饲粮中添加适宜剂量的GSH能改善鱼体肌肉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并使IGF-I水平在正常生理范围内有所升高,从而对鱼体的生长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88.
本文研究了巴氏新小绥螨Neoseiulus barkeri以水稻干尖线虫Aphelenchoides besseyi为食的生长发育特征及其对水稻干尖线虫的捕食功能.结果表明,巴氏新小绥螨以水稻干尖线虫为食时,能正常发育并完成生活史,其生长发育各个历期与取食腐食酪螨Tyrophagus putrescentiae相比无显...  相似文献   
989.
以玉米自交系Mo17为材料,用不同浓度的EBR处理150 mmol/L NaCl胁迫的玉米幼苗,测定其叶绿素含量、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脯氨酸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MDA)含量和根系活力等指标,同时通过荧光定量PCR测定CAT酶基因和ZMPIP2-4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EBR处理后,玉米幼苗的POD酶活性、可溶性糖含量、脯氨酸含量和根系活力增加,MDA含量降低。EBR处理浓度为0.1 mg/L时,可溶性糖、过氧化物酶和根系活力显著增加;EBR浓度为0.001 mg/L时,酶(CAT)基因的表达量有明显上升。EBR浓度为0.1 mg/L时,在生理层面可有效增加玉米抗盐胁迫的能力;0.001 mg/L时在基因层面可显著增加玉米幼苗抗盐胁迫CAT和ZMPIP2-4基因表达量。有效缓解盐胁迫的最适EBR浓度为0.1 mg/L。玉米幼苗抗胁迫基因表达后调控具体机理尚不清楚,需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990.
针对非花果同期油茶果采收效率低这一问题,提出一种侧枝振动采摘点定位方法,通过振动侧枝降低树木损伤并实现高效采收。首先构建数据集,对侧枝分段标注,向UNet中添加CloFormer注意力机制并命名为Clo-UNet,实现侧枝的二维重构。其次,在Clo-UNet基础上进一步设计采摘点定位方法并命名为Clo-UNet-Point,该方法优先选择采收离果实最远且最粗的枝条。试验表明,Clo-UNet在验证集上表现优异,其中br_con(连果枝)、danger(危险区)和br_pro(优先采收区域)的平均交并比mIoU分别达到85.36%、86.37%和81.29%,平均像素精度mPA分别达到94.97%、96.17%和89.48%,Clo-UNet在整个数据集上的mIoU和mPA分别比UNet高5.14、6.85个百分点。通过观察验证集647幅图像,Clo-UNet-Point算法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均能定位到采摘点,平均检测一张图像用时0.15 s。该研究可为未来非花果同期类油茶果的自动化振动采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