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1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农学 | 4篇 |
17篇 | |
综合类 | 51篇 |
农作物 | 6篇 |
园艺 | 3篇 |
植物保护 | 57篇 |
出版年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1篇 |
2020年 | 3篇 |
2019年 | 4篇 |
2018年 | 4篇 |
2017年 | 2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6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7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11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3篇 |
1995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内生菌B47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从番茄茎分离的内生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47对番茄青枯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利用该菌株的抗链霉素突变菌株,研究其在土壤和番茄植株根、茎中的定殖能力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菌株B47可在土壤和番茄植株中定殖。B47施到土壤中后的15~45天,其数量逐步增加,45天后,其数量逐步下降。B47在土壤中的定殖能力随土壤的种类和土壤的处理情况而异。施入菜地土后的第45天,B47在非灭菌土中的数量是9.91×105cfu/g土壤干重,而在灭菌土中的数量是9.84×107cfu/g土壤干重。接种后,番茄植株根和茎中的B47数量,从苗期到结果期逐渐增加,但到了成熟期呈下降趋势。B47和番茄青枯病菌混合施入土壤后,随B47的数量增加番茄青枯病菌的数量显著降低。当番茄植株根和茎中B47的含量分别为1.17×104cfu/g鲜重和3.33×104cfu/g鲜重时,接种番茄青枯病菌后的第20天,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达79.79%。 相似文献
52.
玉米穗腐病样品中层出镰刀菌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8,他引:7
为了解豫西南玉米穗腐病的病原菌,于2009年9月在河南省南阳市6个县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样品,进行病原菌的分离与单孢纯化.依据致病性、形态及分子检测结果进行病原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05株镰刀菌中,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为70株,占分离镰刀菌的66.7%,属优势种群.在基于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与翻译延长因子1α基因(tef)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3株代表菌株Fp1、Fp2和Fp3分别与GenBank登记的层出镰刀菌在自举值89%和91%水平相聚同一群.层出镰刀菌的生长温度为13~34℃,最适温度为28℃;在pH5.0和6.0各有1个生长高峰;碳源对该菌营养生长的影响较为稳定,而氮源对其营养生长影响的变幅较大. 相似文献
53.
54.
抑制植物病原细菌的植物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细菌—辣椒青枯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柑橘溃疡病菌(Xanthomonas citri)和大白菜软腐病菌(Erwinia carotovorapv.carotovora)为供试菌,对43种植物甲醇提取物进行离体抑菌活性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漆树对辣椒青枯病菌抑菌活性最强,其次是金秀清明茶;抑制柑橘溃疡病菌活性最高的植物有漆树和十大功劳;对大白菜软腐病菌没有筛选到抑菌活性较好的植物;垫状卷柏、七叶一枝花、少花龙葵、水半夏和豆瓣菜粗提物对3种植物病原细菌均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5.
56.
57.
西瓜枯萎病的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瓜枯萎病又称萎蔫病,是由镰孢菌属尖镰孢菌西瓜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schl.f.sp.niveum(E.F.Smith)Syn.et Hans.)侵染引起的维管束病害。枯萎病是西瓜上为害最严重的病害,在世界各西瓜产区均造成较大损失。由于该病属于土传病害,病菌一般分布在15~30cm深的耕作层内,主要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在土壤中越冬,并可存活5~6a,防治十分困难,重茬地一般发病率在30%以上,严重地块达80%以上,甚至造成绝产。国内外对西瓜枯萎病的防治工作均十分重视,并取得了一些研究进展,现介绍如下。1农业防治1·1土壤处理土壤酸度过高,钙含量下降,有利于病菌… 相似文献
58.
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菌丝融合群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的菌丝融合群,从广西发病烟草植株上分离了2株烟草立枯病菌菌株和3株靶斑病菌菌株。经形态特征和细胞核染色观察发现,这5株菌株均属于多核立枯丝核菌。依据供试菌株与标准菌株的菌丝融合反应,发现广西烟草立枯病菌和靶斑病菌均包含AG-2和AG-4两个菌丝融合群。进一步分析5个菌株的r DNA-ITS序列,初步明确这2种病原菌包括AG-4 HG-I和AG-2-2 IIIB 两个菌丝融合群,与菌丝融合反应分析结果相吻合。首次在国内从烟草靶斑病组织上分离到AG-2 和AG-4 融合群。 相似文献
59.
对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方式及部位、侵染时期、侵染条件和交互致病性等方面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伤口有利于烟草立枯病菌的侵染;病菌可侵染烟株的叶肉、叶脉、茎部(上中下)及根部等多个部位导致发病;烟株易被侵染的生育期为苗期,随着烟株的生长发育,无伤接种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5~30℃为病原菌侵染的适宜温度,15℃时病原菌不能侵染烟株;当土壤含水量在47.83%~76.41%范围内时,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病情指数随之增高;利用改良的选择性培养基测定显示,土壤含菌量越高病情越重;交互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烟草立枯病菌可侵染水稻和玉米,同时玉米纹枯病菌和水稻纹枯病菌也可引起烟草发病。 相似文献
60.
植物源杀菌剂研究进展Ⅰ:抑菌植物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30年来,有关抑菌杀菌植物的筛选研究在国内外陆续开展。文章对菊科(Compositae)、豆科(Leguminosae)、百合科(Liliaceae)、姜科(Zingiberaceae)、唇形科(Labiatae)、芸香科(Rutaceae)、桃金娘科(Myrtaceae)、禾本科(Poaceae)、樟科(Lauraceae)等植物在抑制真菌、细菌和病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研究开发新型的植物源杀菌剂,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植物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