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5篇
林业   12篇
农学   14篇
基础科学   11篇
  15篇
综合类   70篇
农作物   13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0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微波法提取桑叶多糖的工艺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微波法提取桑叶多糖的工艺进行研究,得到了最佳工艺条件:料液比1∶25,溶剂pH值8.0,微波功率300W,微波处理时间10min。在此条件下,桑叶总多糖的提取率为4.26%,较热水浸提法提高了18.99%。试验结果显示微波法与传统提取方法比较,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节省能源的优点。  相似文献   
102.
<正>时下,国际国内燃油价格日益攀升,农机燃油价格也是水涨船高,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节约用油,下面向农机手介绍一些节油妙招,增加收益。1给予合理的负荷实践证明,负荷在85%左右最省油、最经济,避免"大马拉小车"或"小马拉大车"现象,以  相似文献   
103.
黄山内 《花卉》2008,(10):12-13
常见之设施栽培有简易温棚、网室温室,其覆盖资材可为透明之塑胶布、塑胶网或玻璃。其内栽培方式有土耕、砂耕、砾耕、水耕、袋耕、篮耕等等,大部分设施栽培都以原有之土壤为主之土耕方式。  相似文献   
104.
论农林生态观光园的规划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南京地区的农林生态观光园开发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栖霞农林产业园项目的规划设计,剖析在农林生态观光园景观规划中如何体现乡土气息和自然风情的特色,以期对我国的农林生态观光园建设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05.
小麦吸浆虫座谈会总结中的"小珩吸浆虫为害损失估计力法"确有缺点。本文所试拟的计算方法较好;但是吸浆虫被害粒特微,不容易掌握,此点还要改进。希望从事实隙工作的同志们讨论,把这个计算方法订得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6.
在红壤性双季稻田上进行2年田间试验,比较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下常规化肥处理(NPK)与生物有机肥替代基肥中的化肥处理(NPK+BF)对水稻产量及产量构成、SPAD值、氮素吸收和土壤性状的差异的影响,旨在明确等养分条件下生物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双季稻产量和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NPK+BF处理有降低早稻产量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对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NPK+BF处理有降低早晚稻有效穗数和提高结实率的趋势。NPK+BF降低了分蘖期水稻叶片的SPAD值和成熟期的氮素积累量,但仅在2014年早稻季达到显著水平。NPK+BF显著降低了双季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率,但2013年晚稻季未达到显著水平。试验2年后,NPK+BF有提高土壤有机碳和碱解氮含量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NPK+BF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的含量。该试验表明在双季稻生产中短期内生物有机肥能够替代部分化肥,但长期效应还有待观测。  相似文献   
107.
稻-麦轮作是太湖流域典型的集约化粮食作物种植体系,化肥用量大,氮磷流失控制广为关注。采用大区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习惯施肥(FP)和优化控制施肥(CM)2种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氮磷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了2种施肥模式下农田径流水中各形态氮、磷的特征和径流氮、磷损失的差异。结果表明:优化控制施肥水稻和小麦地上部总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地上各部位养分(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与习惯施肥差异不显著(P>0.05);优化控制施肥水稻和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大于习惯施肥(P<0.05),磷肥偏生产力也相似。稻季和麦季优化控制施肥径流水中各形态氮、磷浓度小于习惯施肥,甚至达到显著水平(P<0.05);稻季、麦季和完整轮作期优化控制施肥总氮、总磷的累积流失量显著小于习惯施肥(P<0.05)。优化控制施肥模式不仅能保持水稻和小麦的籽粒产量,而且能显著减少稻-麦轮作体系的氮磷流失,可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加以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8.
稻-麦轮作是太湖流域典型的集约化粮食作物种植体系,化肥用量大,氮磷流失控制广为关注。本文采用大区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习惯施肥(FP)和优化控制施肥(CM)两种施肥模式对作物产量及氮磷肥料偏生产力的影响,同时探讨了两种施肥模式下农田径流水中各形态氮、磷的特征和径流氮、磷损失的差异。结果表明优化控制施肥水稻和小麦地上部总生物量、籽粒产量、植株地上各部位养分(氮磷钾)含量及积累量与习惯施肥差异不显著(P>0.05);优化控制施肥水稻和小麦的氮肥偏生产力显著大于习惯施肥(P<0.05),磷肥偏生产力也相似。稻季和麦季优化控制施肥径流水中各形态氮、磷浓度小于习惯施肥,甚至达到显著水平(P<0.05);稻季、麦季和完整轮作期优化控制施肥总氮、总磷的累积流失量显著小于习惯施肥(P<0.05)。优化控制施肥模式不仅能保持水稻和小麦的籽粒产量,而且能显著减少稻-麦轮作体系的氮磷流失,可以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加以推广和利用。  相似文献   
109.
玉米/大豆间作的镉累积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镉污染农田高效种植结构调整模式,通过在镉污染严格管控区农田(土壤全镉含量1.98 mg·kg~(-1))开展不同镉积累特性的玉米和大豆间作试验,系统研究了单作和间作下玉米和大豆的镉吸收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随着生育进程推进,玉米秸秆镉含量呈总体降低的变化趋势,大豆秸秆镉含量呈逐渐升高再降低的趋势,玉米苗期秸秆镉含量最高,而大豆鼓粒期秸秆镉含量最高;大豆成熟期籽粒镉含量高于鼓粒期,玉米灌浆期籽粒镉含量高于成熟期;间作降低了成熟期镉低积累玉米籽粒镉含量,提高了镉高积累玉米籽粒镉含量,间作模式下镉高积累和低积累玉米品种籽粒镉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39 mg·kg~(-1)和0.003 mg·kg~(-1),分别较单作降低了-14.88%和88.46%;秸秆和籽粒的富集系数大豆分别为2.567~3.329和0.667~0.764,玉米分别为0.729~3.339和0.001~0.079,间作玉米秸秆富集系数较单作增加0.15%~46.22%,低镉积累玉米籽粒富集系数较单作降低84.62%~92.31%;间作处理土地当量比为1.46~1.77。因此,间作大豆可以保证低镉积累玉米籽粒在镉污染土壤的安全生产,为土地合理利用提供有效的参考途径。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