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1篇
林业   2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3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8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以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肥小麦品种和洛阳农科院新培育的小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习性小麦籽粒灌浆的特性及其灌浆特性比较。用Logisitic方程对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过程进行了拟合;用变异系数法分析了灌浆各参数的变异大小,用相关分析研究了灌浆参数与粒重的关系。结果表明:(1)对所有品种来说,T3,R3的变异系数较大,其次是R1和R,Tmax和T品种间差异小,相对稳定;对春性品种来说,品种间变异较大的是T3和R3,相对稳定的是Tmax和T;相对于半冬性品种,T3和R3的变异大,其次是R1和T1,T和Rmax的变异小。(2)对所有品种来说最大灌浆达到时间Tmax、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各阶段灌浆速率是影响粒重的主要因素,而且R对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而对春性品种,与粒重显著相关的灌浆参数为Rmax、R、R2;半冬性品种,平均灌浆速率R、R1和T2与粒重显著相关。针对河南省小麦灌浆后期常有干热风的气候特征,通过栽培措施协调不同习性小麦品种灌浆速率与持续时间的矛盾,选育平均灌浆速率较高的高肥小麦品种,从而达到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32.
抗旱节水小麦新品种洛旱3号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洛旱3号(原名洛麦9505),是洛阳市农科所1995年用(豫麦48号×豫麦2号)F1与(衡水6092×豫麦18号)F3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早熟、多穗型旱地小麦新品种。2001~2004年,先后参加了河南省旱地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河南省旱地小麦品种生产试验及小麦抗旱性鉴定试验。表现抗旱节水、高产稳产、抗逆性好、适应性广。2004年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4003)。1选育背景干旱一直是旱作农区导致小麦减产的主要因素。选用抗旱节水品种,已成为抗御干旱,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由于我省生产条件差异较大,降雨分布不均,生…  相似文献   
33.
主要就不同产地栽培薏苡种子性状的变异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首先阐述了试验的材料和方法,详细说明了材料来源地、种子性状测定以及数据分析准备工作,然后指出了试验结果并进行分析,最后全面总结了由试验得出的结论,旨在为不同产地栽培薏苡种子性状变异提供有效的理论基础,从而得出栽培薏苡种子性状变异是由栽培方法、遗传因素以及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成果。  相似文献   
34.
旱作条件下,选用4个高肥小麦品种与4个抗旱小麦品种,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同时将4个旱地亲本进行M2.5辐射处理,同样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通过对辐射前后主要性状遗传力的分析,结果表明,和辐射前相比,辐射后,中优9507、洛优9906、洛优9909的单株粒重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增加,其产量构成因素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产量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也增加。总小穗数、不孕小穗数、株高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增加,但总小穗数的广义遗传力增加的幅度较大。单株生物产量、单株穗数、千粒重、单株粒重、穗长的广义遗传力和狭义遗传力均有所降低,但单株粒重的广义遗传力和穗长的狭义遗传力降低的幅度较大。穗粒数和单穗粒重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狭义遗传力提高,但穗粒数的广义遗传力下降的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35.
辐射对冬小麦株高构成因素杂种优势和遗传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作条件下,选用4个水地小麦品种与4个旱地小麦品种,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同时将4个旱地亲本进行M 2.5辐射处理,同样采用4×4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16个杂交组合。通过对辐射前和辐射后株高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分析,结果表明:用辐射处理后的突变体作杂交亲本,更有利于改善株高结构,延长灌浆期,提高早熟性。洛优9906是配合力较好的旱地亲本,在育种上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辐射处理可以使穗下节的一般配合力方差大幅度提高,而特殊配合力方差大幅度降低,从而使穗下节长能够稳定的传递给F1。辐射使穗下节长、穗长的遗传力下降,而株高、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的遗传力增加。株高、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扬花期变异受环境的影响较小,属早代选择性状。  相似文献   
36.
为给豫西生态区冬小麦生产和抗旱、减旱指导提供参考,采用盆栽试验,于2017—2019年选用洛旱22、洛麦26、安农0711为试验材料,在洛阳农林科学院试验田干旱棚中进行了不同时期轻度干旱对冬小麦产量性状影响的试验.设置了4个控水时期为全生育期不干旱(T1,对照)、拔节期控水(T2,3月10—20日)、孕穗期控水(T3,4月10—20日)、拔节—孕穗期控水(T4,3月10日至4月20日).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2年度籽粒产量均表现为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低,2017—2018年度较CK降低了15.60%,2018—2019年度较CK降低了30.26%.2年度穗数均表现为CK处理最高,2017—2018年拔节期、孕穗期、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较CK分别降低了9.44%、6.77%、23.73%;2018—2019年度降低了36.77%、14.64%、32.28%.穗粒数在2018—2019年,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低,较CK降低了28.50%.千粒质量在2017—2018年,拔节—孕穗期轻度干旱处理最高,较CK提高了4.83%;2018—2019年拔节期轻度干旱最高,较CK提高了13.29%.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整体表现逐渐下降趋势,各处理间SOD活性各测定时期无显著差异,CAT活性各测定时期,拔节期轻度干旱处理略高于其他处理;各品种间SOD活性在花后30 d表现为洛麦26>洛旱22、安农0711;安农0711 CAT活性在测定前期至花后30 d一直保持较高水平.不同品种对轻度干旱处理的响应因品种而略有差异,洛旱22和洛麦26产量以拔节—孕穗期连续轻度干旱处理为最低,安农0711产量在2017—2018年表现为CK为最高,2018—2019年表现为CK、孕穗期>拔节期>拔节—孕穗期.说明,洛旱22可以抵御单生育期轻度干旱的发生.  相似文献   
37.
番茄是山东省荣城市大棚种植的主要蔬菜之一。尤其是早春大棚番茄,上市早,产量高,效益好,营养丰富,深受菜农和消费者的欢迎。栽培早春大棚番茄时为防止落花落果常用“2,4-D”蘸花,既费工又易产生畸形果,影响品质。针对这个问题,作者经与多方科研单位联系,先后从山东菏泽永杰农化有限公司引进了“拽不掉”和“天鲜配”2个新的植物生长调节剂。该产品是采用多种进口原料,纳米技术配伍而成的,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可取代“2,4-D”、“吡效隆”等人工对花柄涂抹方法。可用背式喷雾器或机械喷雾器做全株喷施,具有防落花、落蕾、落果;  相似文献   
38.
沾化冬枣适栽条件及其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冬枣是优良的晚熟鲜食枣,因其成熟期(10月成熟)特晚而得名。目前冬枣品种繁多.有沾化冬枣、芒果冬枣、大雪枣等.但沾化冬枣以其绝佳的品质而深受消费者青睐,国内市场冬枣价格走俏.国外远销欧洲、美洲、东南亚、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近年来,随着我国枣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冬枣产业迅猛发展.果农也获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但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部分个体户或育苗单位出售假苗、次苗,致使品种混乱,苗木混杂:不考虑品种的  相似文献   
39.
旱地小麦新品种洛旱3号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1],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X1)、播量(X2)为调控因子[2,3],以产量Y为目标函数,研究了旱地小麦品种洛旱3号高产栽培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只有在合理配置播期与播量的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表现为X1>X2;并得出洛旱3号的优化技术组合:最佳播期为10月7~8日,最佳播量为127.5 kg/hm2。  相似文献   
40.
小麦-玉米双晚种植对周年产量和资源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了解黄淮海地区冬小麦晚播、夏玉米晚收"双晚"种植模式的增产效应,选用3个半冬性冬小麦品种和3个中晚熟夏玉米品种为材料,研究了冬小麦播期、夏玉米收获期对周年产量及水温资源分配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晚播冬小麦增产0.98%~8.17%,晚收夏玉米产量提高1 050.2~1 459.4 kg·hm-2,"双晚"种植模式周年最高产量达19 409.6 kg·hm-2,增幅16.64%。冬小麦适期晚播使降水生产效率和积温生产效率分别提高7.06%~14.68%和5.95%~13.49%,夏玉米晚收分别提高1.22%~4.44%和2.48%~5.50%。说明"双晚"种植模式能有效利用水、温资源,起到增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